通过大数据 以某种所谓“上帝视角”在全球挖人

如你所知,最近些年,当媒体在描述某位大佬的时间分配时,花多长时间用于招聘是个日趋代表正确的决策:乔帮主说四分之一时间在招聘;雷军也表示80%时间曾用于招聘;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在著作《重新定义团队》中则写道:他们把人力资源费用集中用在招聘而非培训上,因为一个最优的人才能胜过300个普通人;张瑞敏甚至一言概括为:“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一切都指向一点:相比资本,“人”才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最大变量,连接的多样性正将人与企业的关系从“雇佣”逐渐推向“共振”。

嗯,与工业时代资本之于资源分配的地位高企不同,人与公司的位置正在发生某种反转,正如吴军先生所言:“19 世纪中期的范德比尔特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 JP 摩根,他们通过运用资本整合了铁路运输、钢铁产业,以及新兴的电力工业,从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当时美国的经济命脉。但今天如果谁还试图这么做就是刻舟求剑了。因为今天全世界最值钱的,最创造价值的企业都是轻资产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它所拥有的人。盖茨曾经讲,即使微软全部的大楼和看得见的资产都被拿走或者毁掉,只要人在,很快就能东山再起。”

从这个意义上,“19世纪属于帝国,20世纪属于大公司,那么21世纪属于个人”这句话无疑是对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些优秀的“个人”,与之形成联盟关系。

事实上,将这种找寻搁置在全球化融合的背景之下则更具意义,看看那些官方热门词汇,“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无一不在涂抹商业语境中的国境线,正因如此,在全球格局下招揽人才,称得上是任何一家有野心的企业的必选项。

更重要的是,这种需求亦无关“传统”与“新贵”:传统一端,领英中国副总裁于志伟最近透露:“我们一共拜访了一百多家国企和央企,这些企业几乎全部都有全球布局的需求。对于‘一带一路’和海外拓展的需求是百分之五十八,对于产业升级的需求是百分之四十五,对于中国工业4.0升级的需求是百分之四十二,但他们反馈有三分之一是找不到合适人才,百分之三十四的这种类型的大公司都说他们的雇主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吸引力……这些企业走到海外不仅要保留住自己的人才,更多的是把当地人才为我们所用,但是你知道他在哪里吗?你知道他喜欢什么吗?”

而“新贵”一端,谁都知道,当所谓人口红利渐弱,“出海”——甚至“大航海时代”成为不少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常规嘴边的短语。最近GGV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先生就表示:“未来10年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10年,但这样的机遇不只在中国,要想把握住机遇,中国企业就需要考虑出海。中国和美国都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我把它称之为大航海时代,全球化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我们所有的创业公司都需要面对它。中美两国的互联网用户即将达到饱和点,但其他市场依然有广阔的空间。”

嗯,世界正“平”得无以复加,但当企业以全球视野征才,无疑将面临对等的机遇与挑战:渠道有限,品牌影响力薄弱,文化观念相悖等等,都会成为出海的风浪。

怎么破?今天不妨讲讲华为与微软两家巨头颇具范本意义的征才故事,他们一个“走出去”,一个“走进来”,你也许能得到某种启示。

华为:出海样本

谁也无法否认,华为俨然已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科技公司,去年年报显示,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58%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72%。

当然了,任何领域,格局形成背后都需要技术支撑,招聘亦如此。华为也深谙这一点。早在五年前,华为就已与领英合作——后者那时尚未正式入华,通过大数据以某种所谓“上帝视角”在全球挖人。

随便说个故事。2012年年末,华为终端用户体验设计部部长徐静进被派去爱尔兰筹建研发能力中心,着重承接OSS(运营支撑系统)和BSS(业务支撑系统)开发。为了找寻当地人才,徐静进通过不同关键字搜索爱尔兰的相关人员,以华为爱尔兰研发能力中心负责人的名义发出邀请,最终四人成功入职——值得一提的是,在搜索过程中,徐静进发现大多数目标人选都在科克而非直觉中的人才聚集地都柏林,他也因此决定将研发能力中心建在科克,而非华为爱尔兰办事处所在都柏林。

事实上,如今华为人力资源部——这一曾经听上去略显乏味的部门,有着非常多研究员,他们无时不在探究全球范围内ICT人才的变动趋势,从而为人力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另一方面,如你所知,传统撒网式招聘并非找寻高端人才的好方法,由于信赖,基于同一圈层的直接推荐许多时候更为有效。譬如华为就很鼓励自家员工开设领英账号,与相关领域的海外人才互动,并向公司推荐他们认识的这些大牛,可以想象,无论效率还是成本,这都要优于猎头公司。

微软:善用数据的巨头

再来看看微软的故事。

必须承认,某种程度上,相比过往,这家老牌巨头在中国的“光环引力”要相对暗淡一些:很好理解,互联网在中国的奔进,得以让本土企业挥舞着股票和期权招揽人才——尤其是最为急迫的技术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微软的招聘难度。

当然,微软中国对技术人才的渴望依旧强烈,他们也在思索如何将更多海外人才吸引到中国。基于领英(如今已经是自家人了)全球人才库,微软首先对所有目标市场的人才做了一番摸底,颇为详尽地研究了潜在人才的资料,然后通过“Talent Direct”直接找到他。

但问题来了,想也知道,相比于微软,对大多数海外技术人才来说,中国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于是微软也做了一些“小伎俩”,譬如,当他们想把来自俄罗斯的技术人才招到苏州时,除了基础的电话和邮件沟通,招聘团队还特意制作了宣传单,用来介绍苏州城市和园区情况,内容也巨细靡遗,包括食堂,学校,租房……另外,他们还会采访早期加入的俄罗斯员工和家人,将这些故事展示在领英公司主页和招聘专版,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他们跨国工作的顾虑——效果倒也明显,他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招聘了6个高级技术人才,有4个来自俄罗斯。

数据亦可被用来决策。

2013年,微软要在中国建立呼叫中心团队,当时有两个选址方案,无锡和成都。基于不同理由,各部门争论不下。而招聘团队则提前三个月就把市场上的呼叫中心做了mapping,覆盖了15家公司3000多人——然后他们推荐了成都,原因是:第一,对标企业的呼叫中心有好几家在成都,没有一家在无锡;第二,对mapping的3000人联系了500多人询问城市意向,他们偏好北京或成都。结果可想而知,业务部门采纳了这个建议,通过人才数据这一利器,HR得以切入到了业务决策的核心层。

其实一切本来如此,在我看来,判别现代社会的一大标准,即是各个领域决策层对于数字的驾驭程度——尤其是当它用于人才招聘这个日趋重要的决策时。正如吴军所言:“在信息时代,人是企业的核心,而不再是其中一个螺丝钉,资本退居次要位置,这是保证一个企业成功并且长期繁荣的基础。”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9-21 20:32:30

通过大数据 以某种所谓“上帝视角”在全球挖人的相关文章

大数据“矿工” 世界上最艰辛的IT人

矿工,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人!这让笔者不经联想到,一个月以前,在风风火火的"2016贵阳数博会"上,总理又给中国市场指出了一块新"矿源"--大数据. 大数据"矿工"世界上最艰辛的IT人 "那么问题来了,大数据矿工,你的艰辛别人知道吗?"或许曾今,凑热闹的我们只关注绚丽的数据可视化效果.炫酷的用户画像模型,期待着数据支撑决策后的指点江山--可是,最基础的数据怎么来?城市规划专家曾讲,"我国现阶段城市人口最基础真实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不再被人低估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不再被人低估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即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该发现被业界誉为摩尔定律.后来也有被描述为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或用同等价钱能买到的电脑性能(速度和储存量)每隔18个月翻一番,等等. 40多年在人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仅仅是弹指一挥间,摩尔定律却见证了电脑的数据处理和储存能力从K(Kilobyte)到M(Megabyte)到G(Gigabyte)到T(Terab

大数据的局限性:算法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判断

数学模型 如果你已经听过这个笑话,尽管打断我:有三位统计学家去猎兔.他们发现了一只兔子.第一位统计学家率先开枪,离兔子的头差了一英尺.第二位统计学家开枪射击,离兔子的尾巴差了一英尺.第三位统计学家大喊道:"我们逮住它了!" 就算你并不觉得这个笑话有多么好笑,但你却很可能跟类似于它所描述的猎兔者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过.他们的数学水平或许无可挑剔,但可悲的是,他们在真实世界的成果毫无价值.谎言,该死的谎言.各大组织到底必须掌握什么东西,才能提高其数量分析专家产生真实价值(而不是统计幻象)的几

发改委:六方面发力大数据 2020年数据产业将占全球20%

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昨日在贵阳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开幕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论坛上表示,两年来,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领域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信息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15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8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000亿,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3%,据预测,未来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将会超过50%,到2020年中国的数据总量将会超过8000亿,占全球数据产业的

领英大数据解密职场社交 晋升时间与人脉数量成正比

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和数据库技术的完善,"大数据"这个概念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前,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携手新元素餐厅(Element Fresh),围绕"超级人脉,鲜活职场"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合作活动.期间,领英基于全球范围内4.5亿人才大数据库解密了职场人脉数量和晋升时间之间的联系,数据显示职场人的跳槽频率与其在社交平台上的人脉数量成正比,即人脉数量越多跳槽频率越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一直以来的使命是用机会连

电商抢占9亿大市场:马云请县长喝酒 刘强东挖人刷墙

9亿人的大市场,无论买还是卖,都是商机--京东商城和阿里,一个希望把商品从一二线城市卖到乡镇去,一个希望通过自身的平台把乡镇特产卖到城里.而当中国最强大的两家电商集体向三到六线城市和农村发力时,会碰撞出哪些火花? 马云请县长们喝酒 今年农产品卖千亿 "马云请县域电商百强县长喝酒,我去说说辽宁电商进村入户的事."辽宁省农委信息中心主任牟恩东在出发去杭州之前发了一条微博. 7月3日一早,100余位县市书记.县长来到位于杭州西溪的阿里巴巴园区.在进入会场前,阿里巴巴向他们每人发了两本书,分别

大数据挑战:敢不敢不要加入人的判断?

这一论断听上去好像异端邪说,不是吗?现在的管理教育大都是对人们判断力的培养--也就是培养未来领导者"模式匹配"(pattern-matching)的能力,采用的手段通常是让他们接触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其他类型的例证,以便让他们充满信心地游走在商界江湖.无论是否在商学院,人们总是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直觉,尤其在身经百战之后,我们完全可以靠本能和直觉在一眨眼的功夫就做出精准的判断. 但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或许在其他领域也一样),这却是最有害的错误观念.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到的,人类的

超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未来?

在百度大数据开放大会上,搞计算机学术理论的怀进鹏校长的演讲犹如给所有听众的一记闷棍,怀校长的学术演讲把大家弄得云里雾里,把所有人弄晕了,现场能够听懂的绝对是少数,可能都会觉得怀校长有点像个外星人一般在那自顾自的演讲.但我作为一个曾经有志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但失之交臂的又是学计算机毕业的人却越听越兴奋,冥冥中似乎找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所能抵达的可能性,那么我现在就尝试把怀教授的演讲转换为人类也能够听懂的语言吧. 一,理解大数据 1,当前大数据的四大特征:规模大.变化快.种类杂.价值密度低. 其实这理解起

有关大数据,看这一篇就够了!

科技的进步在很多的时候总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试想如果未来我们一个人拥有的电脑设备超过现在全球现在计算能力的总和,一个人产生的数据量超过现在全球数据量的总和,甚至你的宠物小狗产生的信息量都超过现在全球数据量的总和,世界会发生什么呢?那就取决于你的想象力了. 大数据的初步理解 似乎一夜之间,大数据(Big Data)变成一个IT行业中最时髦的词汇. 首先,大数据不是什么完完全全的新生事物,Google的搜索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数据运用,根据客户的需求,Google实时从全球海量的数字资产(或数字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