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东家
&">nbsp;
精明的赵本山,借助晋商经商之余的一个会馆,巧妙地提升了自己的档次。而真正的山西后人、晋商后人,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会馆的名字和历史。
在前门东路和两广路珠市口的路口,有一片颜色鲜艳的建筑,两座写着“刘老根大舞台”的红色大牌楼高耸醒目,一对巨大的五彩狮子列在南北迎客。
2009年5月,“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场盛大开业,据媒体报道,2010年,北京“刘老根大舞台”的票房收入超过600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超过1000万元,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朵奇葩。
在“刘老根大舞台”戏台口上挂着一块金字巨匾,上书“醒世铎”三个大字,它由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所写,因而会馆起码建于明末清初。从会馆的建筑格局来看,带有明显的明清时期山西民居风味。其实,这个会馆,是山西临汾在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最早就平阳会馆,后来,估计是口误,又叫阳平会馆。
阳平会馆内的戏楼建于嘉靖7年(公元1802年),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另外还配有200平方米的扮戏房。这座戏楼建筑形式独特,是北京唯一位于民间却具有皇家气派的戏楼。戏楼分三层,上有孔洞,下有地道,便于演神仙戏时演员“上天入地”。
戏楼内部的彩画是清代我国最高形式的彩画——和玺彩画。为何一个民间戏楼会有皇家彩画也是一个谜。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对晋商的会馆历史做一下深入的了解就会明白,晋商在全国各地所建的会馆中都建有关公殿,晋商是拜关公的,以关公为晋商帮的信仰神,关公是帝王,因此,在这样一个晋商的会馆中发现皇家彩绘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历史原因,阳平会馆及戏楼解放后一直是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直到2000年,崇文区政府在市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将阳平会馆划归当时的区文化文物局管理。2003年,阳平会馆一期抢救工程开始,不仅腾退周边居民,还解除了戏楼建筑方面的危险,耗资150余万元。2006年4月起,二期修缮开始,耗资近500万元修复内部彩画等,直到去年6月使其初步具备了使用功能。
2008年,我们曾先后几次走进阳平会馆,那时候,赵本山的二人转还没有入住。山西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也曾多次走进阳平会馆,但是,历史就是这样,2009年,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正式入驻了。据说,合约一签就是二十年。
对于赵本山选址阳平会馆,网友阿瑟在博客中写到——
这阳平会馆经过本山传媒的改造、整修,就像昔日的明珠,擦去灰尘,重见天日。夜幕下,虽有华灯耀眼,却不能盖过阳平会馆那古朴、沉稳、内敛的气质。原先想着就是来看一场“东北二人转”表演而已,这刘老根大舞台的外观也必定是二人转的风格--花哨、艳俗罢了。却不曾想到赵本山选了几年,最后定址在这里,倒是一下子把北京的刘老根大舞台提了几个档次了。不得不佩服赵本山的精明啊。我一边看节目,一边不由得观赏这古戏台的里里外外。观众分坐于楼上楼下,楼上的观众凭栏而望,有茶水点心伺候,楼下有十多排,最前面的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咫尺而已,因此可与台上演员互动。抬头可见整个戏楼为木结构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四周是漆木窗棂,看得出整修时改动不大,天花板部分甚至未加新涂层,似是修旧如旧。戏台上方醒目地悬着一方大匾,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题“醒世铎”。
坐在那里,我恍如有隔世的感觉……。
精明的赵本山,借助晋商经商之余的一个会馆,巧妙地提升了自己的档次。而真正的山西后人、晋商后人,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会馆的名字和历史。
一个晋商的会馆,为什么没能够为山西后人所继承和经营?在山西全省上下、省内外晋商人士纷纷大喊复兴晋商的口号的同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
网络上,一位祖籍山西现居北京的网友曾经在网络上发帖子《临汾人的悲哀:有着360年历史的北京平阳会馆变身刘老根大舞台》:
因为家住宣武天桥的缘故,多年来每每从前门珠市口经过总会下意识的去看一眼矗立于大片平房区内的平阳会馆那高耸的戏楼屋顶,想起明清时期操家乡口音的商人学子来来往往于这个会馆,想起当年这个会馆内搬演“西梆(蒲剧的前身)”的历史盛景,再想想如今的衰落和萧条,怎不令人生出“岁月造化弄人的感叹?近日,欣闻平阳会馆修缮一新,抽暇携小儿特去拜瞻,却发现会馆东面的南北牌楼蓝底金字写着“刘老根大舞台”,不禁悲从中来,心底暗叹:晚了,完了……
北京的山西平阳会馆位于前门外小江(原小蒋家胡同)胡同36号,是山西临汾人建造的一座商业会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据说始建于明代。依据是原戏楼内高悬的数块巨匾中其中一方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写的“醒世铎” 墨地金字木匾。据史料记载,王铎生于1592年,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去世。明天启壬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为明末福王东阁大学士,清顺治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只有根据这块横匾,才能推测阳平会馆始建年代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之前。据此推测该会馆至少有360年的历史。
平阳会馆座东朝西,由戏楼和三路四合院组成,中路四合院有倒座,南北厢房,扮戏房和戏楼,扮戏房和戏楼相通。南、北两路院子为阳平会馆用房,均保持原风格,各院有门道互通。2001年,市文物部门通过相当于600余万元资产的置换,将平阳会馆换为区有,并划归崇文区文化文物局管理,并于2002年正式开始修缮。这次产权置换仅南路院子和戏楼。中路、北路院子为居民居住,各院之间的门道均已封闭,仅存36号院与戏楼相通。
会馆戏楼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30余州县商人联合改建的。 戏楼雄伟状观,曾是京城规模最大的戏楼,总长度28米,宽度17米,系一座12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式木构建筑。戏楼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亦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的望柱,四角都设有楼梯,供人上下。楼下场地为方池,放置方桌、长凳,是一般看客的坐席。戏台平面近方形,突出于场内,呈前轩式,前有通顶台柱一对,上有廊庑,戏台分上下三层,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这样就保证了表演中的“上天”、“遁地”。故可设置机关布景演神怪戏。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门窗。在戏楼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壁画,油漆彩画,在会馆、民间戏楼中绝无仅有。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对戏台的后壁嵌有石刻四块,记载会馆建置沿革的历史和重修情况。由于风化和人为的严重破坏,大多数字迹不清,只能辨认“平阳......”和部分字迹。戏楼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气派可与紫禁城及颐和园中的皇家戏楼相媲美。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
平阳会馆戏楼对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历史和古戏楼的建筑布局都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北京现存四大古戏楼(其余三座是湖广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戏楼、正乙祠戏楼)中建造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设计最科学、装饰最精美的一座,戏楼的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在有关正乙祠和湖广会馆的记载中,名伶上演的名剧为戏楼增色不少。同为京城“四大戏楼”之一的平阳会馆,却没有这样的“热闹场面”。据北京史研究会会员王永斌介绍,史料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平阳会馆上演过什么剧目,有哪些戏班、哪位名伶登台的记载。其中原因在于,会馆既为来京赶考的举子和在京候任官员提供馆舍,又是同乡议事聚会、宴客娱乐的场所。会馆戏楼早期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祭神祈福的场所,后来在重要节日的聚会或同乡中的富贾政客做寿时,也会请戏班来戏楼唱大戏,更多是“堂会”的性质。因而,观看会馆戏楼演戏的多是同乡,会馆戏楼便如同一个私家戏剧会馆,上演戏曲也是按照晋商的口味确定的。王永斌表示,正是由于会馆戏楼的内部性和非公开性,使得会馆戏楼不像民间戏园子,有公开的海报或节目单,因此没有史料记载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前两年我在读墨遗萍《蒲剧史魂》时,发现了从道光年间到光绪中期京都搬演“西梆(或叫‘山陕梆子’)”的记述。不过有意思的是,从清末到民国,一直没有任何这里演戏的记载,也许是伴随着晋商的衰落和京剧的成型等多种原因,一直兴盛的梆子腔至此已经完全退出了北京戏剧舞台的原因吧。
平阳会馆及这座戏楼解放后一直作为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戏楼于1984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对戏楼的修缮并未“伤筋动骨”,只是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做了修整和加固,房梁仍是一个需合抱的整根原木。南北两面的菱花窗也保存较好。
早在2005年北京前门外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修缮工程启动之前,相关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们正在探索通过转让文物使用权方法来保护文物,就是将一些地方会馆、名人故居的使用权转让给它们“原籍”的省份,由这些省份负责出资搬迁居民和文物的日常保护经营。安徽企业联合会获得消息后立即派人赴京与北京宣武区商洽安徽会馆修复有关事宜,双方还签订了会议纪要。随后,省企联派出驻京联络组,负责落实具体细节。省企联驻京联络组成员张晓东告诉记者,安徽会馆即将修复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徽商积极响应,纷纷前往北京进行实地考察,都希望会馆的修复工作由徽商来完成。
受此消息鼓舞,在山西平阳会馆的腾退和修缮利用上我一直寄希望能出现地方政府或者大企业的影子,梦想有朝一日平阳会馆能重新成为在京工作和学习的几万晋南人联谊聚会和交流活动的重要阵地,然而遗憾的是,鹊巢鸠占后的“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彻底击碎了我的梦想。据报道,“ 5月2日,位于北京前门的刘老根大舞台将正式对外演出,算上在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的8家分店,这将是刘老根大舞台的第9家分店。 当晚,众多影视圈的大腕明星都将出席刘老根大舞台开业庆典,现身红毯秀并观看当天演出。”
其实,阳平会馆的现状考量的仅仅是临汾人的感受吗?
也许,更重要的,是考量着我们这些山西后人、晋商后人在新时代、新的经济和文化浪潮下创造新的文明的胆量和能力!
复兴晋商,也许,应该从这些晋商数百年前盖的会馆的修复、运营和保护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