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除了指">两性关系中的某个特殊体位之外,对于媒体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也不是媒体人,对“深喉”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知,但对于近来滥用“深喉”这个词儿想说说个人的看法。
“深喉”,这个词儿是因为水门事件而成为一个公用名词的。
“深喉,即“DEEP THROAT”——在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重要资料的人。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依据线人“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事后,这两名记者一直拒绝透露当时线人的身份,但是《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了当时一部知名色情电影《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
很多媒体把斯诺登称为“深喉”其实是不妥当的,“深喉”起码有几个条件:1、除了直接接口人,其他人应该不知道其身份;2、其爆料的内容应该是真实且有影响力的。
所以“实名”举报应该不算“深喉”的,但毫无疑问,对于深喉和实名的举报,都应该是同样的做到保护的。
科技新闻的关注者们,有可能会注意到,最近在科技资讯和科技新闻中突然多了很多“深喉”…
有的深喉说360和搜狗那事儿已经敲定了,方式是现金加换股;有的深喉说新浪微博的期权风波其实是这样子的;有深喉说腾讯侵犯隐私,有深喉说360遣返隐私…如果说这些普风捉影的消息是真有人泄露或者故意炒作云云,那么今儿看到的一个深喉说视频广告的就有点搞笑了——
“有视频行业深喉人士透露…以CRM的方式…今年的行情…..”..
就这个也需要深喉来爆料啊,随便网上搜搜或者打个视频网站留的销售电话也问出来了。
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圈最近流行深喉。
程苓峰老师喜欢用深喉,和深喉聊天是程老师自媒体的重要的一个内容..
虎嗅、i黑马们喜欢说深喉,有时候是匿名电话,有时候是邮件,还有时候是做火车或者飞机和邻座聊出来的深喉…
还有上面那个聊视频网站的深喉,无处不在的深喉都让这个科技媒介环境中充满着“深喉”的身影,随时随地的深喉随时随地的都在准备着爆料八卦小道消息。
这和当下狗仔文化盛行娱乐至死的年代很是贴切。
之前曾经有段时间科技媒体圈的爆料文章喜欢用“无限接近XXX….”,那时候也不喜欢类似的语句。
接近就是接近,不接近就是不接近,无线接近难道是除了工作接触过还要有“体位”接触?当然,考虑到为了显示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偶尔这么说还算凑乎吧。
不过随着“无线接近”和“深喉”的普及化和随意化,这事儿就不那么有趣了,更不好玩,以及失去了“媒体“和”深喉”之间本来应该有的那种新闻感和责任感吧。
刚刚结束的腾讯《大家》香港笔会上,腾讯《大家》提出了中文专栏写作的桎梏和面临的挑战,当然,那篇檄文写的其实也没那么好——议论文罢了;文字高手们不是在编段子,就是在写公文,或者弄小说啥的,专栏多数都是随手涂鸦罢了。
作为科技媒体的重要部分,“专栏”类文章的水准其实还可以,只是类似无限接近和深喉有点儿用猛了,所以科技类文章的噱头大于内容也是在所难免。
必经不是媒体人,也不是文化人,对于什么是好的科技报道或者科技评论难以有一个定义,但可以简单说说哪几类的文章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
1、“深喉”和“无限接近”都是目前不喜欢的,业内人爆料就说业内人,故作玄虚更多的还是“无中生有”;
2、“下三路”的文字要谨慎,之前论坛和博客时代,下三路的写手很多,但这种写法还是要谨慎,可以低俗但不要下“三路”;
3、“演绎”类的写作方式也要控制,之前创业家的数篇争议文字,就是因为杜撰了某创业家抽烟啊什么之类的情节;
4、专业媒体,或者专业类文字,还是要有点专业知识的。比如每经一个记者说腾讯和360是一家,因为他们都投资了创新工场..作为一个经济类的媒体人,说出类似的就太无厘头了吧…
“深喉”,不应该是我们笔下的猴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媒体人和评论人还是应该在这个浮夸时代里有点儿“尊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围观侃科技」(微信号:kankeji):侃科技是由营销人赵勇创立。围观科技圈、互联网圈的大情小事,没事儿侃侃营销圈和公关广告圈的八卦,和朋友们交流下行业的黑幕白幕和灰幕。就是这样,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