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出一张适宜的照片︰
这是一张测光很失败的但构图上还不那么失败的相片(这个颜色估计是24-105拍的)。
二、调整曝光︰
掌握日系照片低对比、偏亮的特性;
1.先增加曝光,让画面整体不论暗部及亮部都均值的变亮
2.调整后暗部仍然不足,可以看出这张相片拍摄时是阴天因此建筑物还是偏暗,于是拉高阴影及黑色这两个选项;阴影在有些软件上被称作暗部,代表的是中间灰以下的区域(也就是灰色到黑色之间);黑色则是曝光为零的部分。
3.从数据中能看到亮部被拉低了,这是因为在第一步骤拉高曝光后,天空因此过曝太多,云的细节会消失,于是在这个步骤修正回来,使云能被保留。
4.拉低亮部后,为了能使画面仍保留清新透亮(而不是灰灰脏脏的),再将白色调高;因为我们在上一个拉低亮部步骤中,也将本来就应该纯白的区域拉低了 (譬如说云朵的中央、灯塔等),现在要补回来。(追求更完美境界者可以用蒙版精修)
三、调整色彩︰
在调整色彩中,有“色调分离”、“曲线”及“颜色”等不同工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使用。
1.色调分离:
色调分离是lightroom 中相当好用的工具,能使暗部及亮部分别偏向不同的颜色,并且亮暗之间的区域有渐变的效果。此次将暗部偏向黄绿色,基本上只要是黄色系列就可以了!可以是橘黄、黄绿等等,视照片颜色或个人喜好不同调整。这次选了黄绿色是因为暗部区域有许多地方是绿色的树,希望效果能自然。
2.曲线
稍后才来调控曲线是因为它的功效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对于亮度及对比等也有不错的帮助。
首先点开RGB色版:经过之前的步骤后,画面有些混浊,我们先修正一下曝光;RGB曲线的使用方式是设锚点后往上拉即是该曝光区域变亮,反之则变暗,比起第一步骤的调控(白色、亮部、阴影、黑色),RGB能调控的精细度更大,也较能根据构图的不同或调色过后颜色的差异去微调。
接着点开蓝色色版:简单的试拉一下能发现,将锚点向线的右下方拉时,画面会变黄,向左上方拉时则偏蓝;我们希望阴影部偏黄,因此我们将暗部区域(通常是偏左下的线)设锚点后向下拉。从蓝色图中能发现将亮部也设了锚点并向上拉(偏蓝),这是为了稍后要将亮部偏青色做准备。
最后是绿色色版:一样简单的试拉一下能发现,将锚点向线的右下方拉时,画面会变紫红,向左上方拉时则偏绿;我们希望的是亮部是青绿色,因此将亮部区域设定锚点后,往上拉了一些些(注意只要一些些就够了),搭配刚刚在蓝色色版亮部的偏蓝,就能达到清新的青绿色。
小诀窍:拉动锚点时会发现整条线的形状都会改变,若想要针对特定的曝光区域精细调控,就在这区域的上限及下限设下更多锚点。
3.颜色
调整完上述步骤后,就完成大半了!接着是根据不同的颜色微调:
就这张相片而言较重要的是
·蓝色:色相-5 (偏向蓝绿色),饱和度+29,明度+26
·红色:色相+42 (偏向橘红,日系色调中很少大红,取而代之的是较耐看的橘红),饱和度+6,明度+6
·其余颜色的调控就依个人喜好,譬如说绿色可以让它偏蓝绿色(色相+32)及低饱和等。
小诀窍:若是照片的主题是人,记得将橘色的饱和度增加;经过我们上述曝光调整的动作,人物的皮肤可能会惨白没有血色,适时补点橘色有白里透红之效噢!
4.最后调控
回到基本调控区域,要将曝光再做最后的修正并且增加鲜艳度(鲜艳度+21)。
鲜艳度和饱和度的差别在于:饱和度是整体色彩的提升而鲜艳度则是「选择性」地让画面中彩度较低的颜色提升,因此往往调整鲜艳度较自然。
小诀窍:在日系色调中,低对比、低饱和是主轴,然而更精确地来说,是要拉近每个颜色彩度的距离;因此能试着拉低饱和度后(全面性的下降)再大幅度的拉高鲜艳度(特定的颜色上升),这样较能达到清新的感觉。这张相片当初拍摄时饱和度就偏低,所以不仅没将饱和度拉低,反而使其上升 (饱和度+1)
5.对比
虽然强调的是低对比,然而一直没使用到lightroom中「对比」这个功能,最后检视相片时,可能会发现反而对比度太低了!(或是对比度仍然不够低),此时我们就能用这个选项做最后的处理,在此例中就使对比+53。
成品:
其它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