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要走集约、智慧、绿色的新兴道路,这个思路必须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城市建设思维的结合才行得通。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与网络产生很大的管理,物物互联成为必然趋势,物联网的发展,为城市管理等都做出很大的贡献。一系列“城市病”如期而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受到威胁,给市民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移动物联网的应用则成为治理手段。从广东移动了解到,目前各大运营商正积极落实与各级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要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在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推陈出新,实现未来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而大大造福于民。探索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城市的智慧管理,助力解决“城市病”等问题。
据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就建议把握“万物互联”的时代机遇,加快建设“城市物联网”,将传感设备置入到城市的基础设施中,采集交通、停车场、水文、空气、土壤、城市内涝风险等数据,有利于实现城市的智能管理,提前进行灾害预防,也为城市大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提升民生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城市病”。比如广东移动的“基于物联云平台的行业大数据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2015年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城市照明可调光可巡视
目前,上海市路灯中心所管辖的路灯有50万盏,加上各个小区,城市照明系统存在巨大节能减排潜力。由复旦大学、上海市建交委合作的项目已着手尝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沈海平老师介绍,上海城市隧道、越江隧道将采用基于LED的智能照明技术。新技术在色温、眩光指标、照明方式、控制系统、节能标准上均有所突破,其中最为新颖的,莫过于调光、巡检功能。专家解释,调光功能将能精确照明亮度,最大限度实现节能;至于巡检,过去路灯坏了,需要人力一个个检查;而今路灯性能将在操作平台上自行显示,免去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
有研究表明,新型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形成的智能产业,有望为全球降低15%至35%的碳排放,而其自身付出的碳排放仅有2%。郑立荣表示,智能产业形成智慧城市的构架,解决了因资源枯竭导致的“城市病”,更能使城市服务能力最大化,让市民切实体会到科技带来的生活改变。
智能药箱当随身“护士站”
老龄化社会扑面而来,目前,我国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病人均怨声载道。如此不低碳、不环保的模式,也能通过物联网来扭转。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发了智能药箱(iMedbox)技术。专家解释,新技术整合传感器信息,通过清理、压缩、分析数据,远程指导老年人、慢性病人的服药情况。对病人而言,智能药箱犹如随身“护士站”,它非但会提醒何时服药,更可将服药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监测状况传回医生,实现全程监测。
小小的智能药箱,不过是智慧医疗一部分。专家补充,今后在物联网协助下的“泛在医疗理念”,更可突破医患供需不平衡的尴尬。所谓“泛在医疗”,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医疗护理服务。这一理念对空巢独居老人、偏远地区病人等群体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除此而外,节能减排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下一代。节能减排有很多问题必须要用新的机制来解决,不能单纯靠传统的来解决。如果用物联网来建设管理城市节能减排,就可以精确到量,精确到点,就可避免“大而概之”的事情,按上一个芯片能够感知绿色设施的能源利用、水资源消耗情况,同步调节这些指标,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再比如,海绵城市用了一些智慧手段,控制水量、控制管网,使更多的水转化成地下水,把水面和地下水沟通起来。这样城市就像海绵那样多储存水。还有,如果我们每一个屋顶都装上太阳能,可以产生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通过非常简单的智能电网,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住宅不仅用电还可以发电的效益。
在江门市,气象部门在46个气象站安装物联网卡,可以通过4G网络实施监控气象情况变化。在佛山市,有停车场试点推出了智能收费系统,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将传感器所采集的停车信息传输到管理平台,大大提高停车计时计费的准确性。在汕头,公交企业在公交车上安装物联网卡,调度部门可以实时掌握车辆的位置信息,已覆盖11条公交线路的120辆公交车。
结语:
事实已经证明,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都离不开物联网,其中的基础就是城市里广泛建设的数字资本市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数字成果的平台是我们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个基础性数据共享。而数字管理是实现城市管制效能提高的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大数据帮我们可直接找到城市问题的症结。在这个基础上,把传统的网络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升级为以智能传感为基础的物联网管理,这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累加在一起,就可科学实现城市的节能减排,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智慧城市模式有单向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我们应该从一些单向性的城市病治理,转向综合性的治理模式,把几个专题性的问题叠加起来,其效果肯定是“1+1大于2”,这种效果只有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依靠大数据,才能办到。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