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取这么一个耸动的标题,才能表达“人际融”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惊喜。。。。。。
说起“人际融”(点此进入宣传页面),算是我见过的最能启发想象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之一。而我之所以给予这样的称赞,不是因为它开启了哪些未来,恰恰因为其回溯了金融的本质。
金融本质在于信用,而信用的本质是人对人。在前工业时代,最典型的金融场景就是民间借贷。到了大工业时代,机构化金融开始出现,这时才有了批量化交易和陌生人市场。为什么要做陌生人?因为你的熟人圈子里交易资源不足,因为市场太小,而企业有无限扩张利润的冲动。当技术手段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大市场成为可能,并且变成了主要的交易形式。
但到了后工业时代,市场已扩张至极限,商业的问题就不再是交易资源不足,而是如何降低整个市场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从哪里来?绝大程度上来自于交易双方的隔绝。在陌生人市场,原来人对人的交易关系被嵌入了许多层“中介”,我们不仅要为中介的专业服务付费,而且要忍受中介利用信息垄断的盘剥(中介的初衷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但最终又都会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拥护者,医生与疾病的关系)。金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行业,所有金融机构都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我们看到现在的金融市场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但交易成本呢?或许真的还不如旧时代的人对人金融。
其实唠叨这么多,我们只是想指出这个时代的一个核心命题,即“如何在保证交易规模的前提下,营造一个熟人交易环境,从而降低各种商业的交易成本”。Thank God,社交网络给了我们可能。开篇所提到的“人际融”,其实就是一个基于社交的金融平台。
“人际融”从底层看,算是P2B网贷(P:个人,B:中小企业,详细介绍参见我们此前报道),而上层则是一个SNS。投资人和被投企业以投资事件(“谁”投了什么“项目”)为节点发生联系,结成社区,最终形成一幅“投资图谱”。
在每一个社区中,会有自己的分工和治理结构,用户可能自发扮演不同的角色,贡献不同的资源。比如,有人会成为意见领袖,有人会成为追随者,而会计、律师等专业人士,则可以提供自己的专业能力,对项目进行调查、评估和监管。由于融资企业主、第三方监管(平台、担保公司)、投资人和其他关联人士同处一个社交环境中,所有人都可以有更平行透明的沟通。最关键的,是可以让企业主以社交的方式沉淀更多“软性”信息(企业除财务报表等结构化信息外的非结构信息,包括企业主口碑、品德、性格、人际关系等)。
为什么围绕中小企业做社交是有意义的?
举两个例子:
1、近年来的各种创投社交(包括我们的36氪加)。做VC投资和做中小企业债权投资没有本质区别,针对的都是数据不完整的企业类型,而且“人”对企业的影响远大于“资产”。VC们常说的“投人不投项目”,其实放在中小企业债权投资中也适用。
2、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是传统银行业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一套信贷技术。该技术强调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与企业长期、多方位的接触,沉淀大量的软性、私密性信息。“关系型贷款”在传统银行的小微贷实践中正越发流行,而“人际融”做的这套东西,可以理解为关系型贷款的互联网版本。
一旦企业与投资人结成终身联系(换句话说,变成熟人),带来的将是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站在用户角度,用于对冲风险所支付的各类中间费用(比如担保、服务费)将可以被省去。而站在企业角度,每次发债过程,将由针对海量潜在投资者的营销,变成针对自己粉丝社区的定向募资——如果找个类比的话,可以理解为一种微型私募,这将带来融资成本和资金可靠性的大幅改善。
二、“人际融”是不是个案?
以互联网信贷的视角来看,是的。但如果你放宽眼界,会发现“人际融”并不孤立,许多其他领域的创业公司正在“熟人交易”或者“交易熟人化”的方向做出尝试。国外有用熟人口碑做保姆预定的UrbanSitter,有做理财师社交的LearnVest(可能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国内有做熟人二手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小交易”和“有闲”,也有通过关系挖掘做职场社区的“脉脉”,交友领域的类似产品则更多,比较典型的有“某某”等。
三、你为什么看好“人际融”模式?
首先必须承认,“交易社交化”是个宏大问题,以个人能力并不能将每个节点梳理清晰。但就“人际融”这个项目,我至少可以给出三点利好:
1、这是真正的金融脱媒。在所有P2P还在搞中介模式时(“投资人—平台—企业”的委托代理结构),“人际融”已经走在了自我解构的道路上。
2、符合中小微企业人格化的本质,利用社交关系沉淀,降低了企业债权投融资的交易成本。
3、众筹+众包,最大限度调动了社区资源。在项目资金上,“人际融”通过社区进行众筹。而在针对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上,则可以利用社区进行众包。曾听一个P2P创业者聊过一个事情:在他们的用户社区中,某个法院人士可以调看企业的各种备案材料,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不用对外泄露任何保密信息,但所有人都明白,只要跟着他投就十九不会错——这其实就是能力众包的一种体现。想想如果你的社区汇集了律师、会计、行业专家甚至黑客,是不是几乎就能凑出一个风投班子?
当然,“人际融”目前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关于信用沉淀和传播,关于社区分工和治理的很多理念还没有产品化。不过既然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相信早晚会为这个行业带来重要影响。
“人际融”平台初版即将上线,风投们可以开始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