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流行玩的手机“叠叠乐”游戏,戏称谁忍不住第一个拿手机,谁就为这顿饭“埋单”。
“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聊聊天,说说家常。可是今年我发现,大家一样聚在一起,却被手机、iPad给搅和了。孩子闹着要玩游戏,大人却时不时要刷一下微博,似乎人人都在埋头戳屏幕,把年迈的父母给撇在一边了。”谈起今年春节聚会的感受,白领张先生颇显无奈。
实际上,不仅仅是春节聚会,如今任何一次聚会,无论是饭局、还是会议等,以微博为代表的SNS移动应用,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人,偏偏又无力自拔。
社会学人士称,智能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玩家吃饭、睡觉及看电影都受到打断,人际关系也可能因此疏离而受损,甚至影响婚姻或亲子互动。有网友提议,聚会拒绝玩手机。
文、图整理/记者 李光焱 冯秋瑜
场景
饭局+微博 那还是饭局吗?
沈宏非说得明白,曾几何时,在只有手没有手机、只有鸭脖没有微博、相机只是拍人而不是拍菜,同时“粉丝”也并不是人的美好年代,在那时,菜和人的关系是多么直接,多么粗暴,多么纯真!人就是来吃菜的,菜就是被人吃的。现如今,人不仅吃菜,还拍菜;菜不仅被吃,还要被拍。
“似乎再也找不回以前那单纯的饭局了。”市民冯女士说,当在饭桌上看到老公、儿子或者朋友都埋头于手机屏、Pad屏,一副心不在焉地吃饭时,就有说不出的不爽。而偏偏,自己也曾在某一些饭局中,如此这般地做着。
“微博改变饭局,微博更改变了我们的吃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烦心、闹心、疑心、恶心、不甘心以及想死的心。”沈宏非说,人心散了,饭也吃不好了。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凯尔在《跟你说话的时候,大拇指别动好吗》一文中提出:数字革命,可能让人类在社交场合中变粗鲁了。凯尔说,现在,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和朋友、同事的每一次聚餐,人们话没说几句,就一个劲玩起了智能手机。
美国《娱乐周刊》记者安东尼·布瑞兹尼肯说,聚餐时,只要有一个人“沉浸”到自己的手机中,其他人马上就跟上来,仿佛在搞什么“拇指竞赛”似的。某一瞬间,可能会出现无人交谈,每个人都在码字的场面。
然而,如果说微博这类工具搅乱了所有的饭局、聚会,肯定有许多人不同意。
“年前我们搞部门年会,同事自己表演的节目和玩游戏笑料百出,大家就完全忘记了发微博这回事。”白领李先生说,在聚会2.0时代,让大家真的完全丢掉iPhone、iPad参加饭局、但或许,开会不太现实,SNS没有错,也许错的是聚会本身。聚会是否吸引参与者?饭局是否有内容?会议是否值得拖一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
讨论
三种情感关系社交网络下的改变
友情:丰富还是冷淡?
“亲爱的,你最近怎么样啊?”露西在QQ上遇到老朋友陶陶,亲热地问起来。谁知陶陶说:“亲爱的,看我微博吧,我经常更新的。”一句话搞得露西无语了。网络社交时代,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关注老朋友的近况,最早是写信,然后发email、发短信,接着是校友会,后来是开心网,如今最流行的就属微博了。
亲情:便利还是冷漠?
“谁说家人分割大洋两岸距离太遥远?谁说过年一定要聚会?有个视频通话,全都解决了。”自从五年前去美国留学,阿Ben就用起了网上视频的方式,和家人保持联络沟通。每天早上,正好是美国时间晚上的时间,阿Ben的父母早早守候在电脑旁,和阿Ben聊家常。今年,阿Ben从美国回国在香港定居,过年竟也还是觉得“不必回家”,因为网络视频已经让他觉得“天涯共此时”了。可是他的父母却莫名地觉得怅然若失,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爱情:沟通还是疏离?
小鱼在广州上班,家住番禺,从家里到公司,差不多要在地铁上待一个小时。以前,小鱼有点享受这样的地铁时光,因为如果刚好赶上和老公一起上下班,两个人就可以在地铁上享受难得的“二人世界”。然而自从有了电子书、iphone、ipad,这样的珍贵时光便一去不复返了。上了地铁,小鱼的老公就掏出移动终端,上微博、看电子书,还塞上了耳机,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有时甚至呵呵地笑得不亦乐乎,见身边的妻子呆呆地发愣,觉得她真是“浪费了时间”。时间,究竟应该怎么用,才不是浪费呢?
分析
信息交流瘾难戒
社会学人士称,数码产品成瘾的问题,如今比酗酒或嗑药更加普遍,例如驾驶人边开车边发短信导致车祸,就是最极端的例子。一天到晚盯着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不停发短信、刷微博、看电邮。专家提醒,小心人际关系因为疏离而受损,甚至影响婚姻或亲子互动。曾出版畅销书《如何帮助你所爱的人》(How to Help the One You Love),专研各种成瘾症问题的专家兰姆(Brad Lamm)他指出,智能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玩家吃饭、睡觉及看电影都受到打断,他所辅导案例中还出现过夫妻或情侣的。
应该如何看待网络社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网络和前沿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便捷了远距离的交流,即便沟通的双方位于地球的两端,依然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彼此,对于长期生活在远距离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的沟通方式。此外,诸如微博等网上空间也可以丰富、立体、及时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然而,这一切都不应该代替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人际交往。因为网络无论如何方便,始终是一种“虚拟的社交”。感官的交流,是虚拟的网上交流所不能实现的,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