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不管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如何在主体和客体方面界定,但本体却是同一指向,即都是指意见、公众的意见,区别只在“公众共同的意见”和“公众不同意见的集合”。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从网络舆情研究的对象主体、客体、本体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这一转化过程非常复杂但时间却又不尽相同:遇到争议大的问题或者错综复杂的事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在“舆情危机”时期,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公众的意见就趋向一致。

  这一转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报道。从网络舆情的客体公共事务来说,正是这两个因素对公共事务的聚焦和放大,才引起主体网民的意见转化。

  有网络舆论的研究者认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类似于危机传播,并把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舆论潜伏期、舆论突发期、舆论蔓延期和舆论终结期。笔者从公众意见的角度来把握,根据意见的发展程度,把网民意见分为网络舆情期、网络舆论期和相互作用期。

  网络舆情期

  网络舆情期是指多种意见得不到整合形成集合化或者说没有形成影响力的意见,而只是停留在多种意见的简单相加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并随着更多网民的参与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增加,但是意见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意见进行拉锯式冲突,始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意见,就慢慢进入沉寂。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舆情都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社区论坛来看,每天的新帖成百上千,但真正发展到舆论阶段的社会事务寥寥无几。这或者由于社会管理者对网络舆情中的公共事务的及时处理和应对,改变了民众的态度,民众的意见保留,直到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才又“旧事重提”,网络舆情自动平息;或者舆情中的公共事务引发的观点片面极端引不起共鸣,刺激不起更大的反映。如有的网帖点击量特别大但跟帖数又寥寥无几,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舆情研究中常讲的“潜形舆情”, 网民虽有某种意见,但只藏于心中或者自己的观念中,有可能是公众的意见,但不是公开的意见。

  有些社会热点要么民众已经司空见惯不愿意响应,要么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集体失语,最终导致舆情事件销声匿迹。还有些舆情热点始终没有意见领袖站出来,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所取代。

  网络舆论期

  网络舆论期是指经过舆情期的酝酿、发酵,多种意见最终形成一种合意或者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可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网络舆论的形成情况来看,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模式:公共事务刺激意见的出现→各种意见叠加累积→意见逐步整合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意见。

  在这个阶段,随着对公共事务“围观和评头论足”的网民不断增多,多种意见正在不断地累积、增加,多种情绪也在升温,这时候或者由于网民爆料,或者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记者已经感受到网络舆情特有的新闻价值,以其专业性的敏锐嗅觉捕捉到网络世界的异动,介入进行采访。传统媒体电视、报纸、通讯社的各种报道如跟踪报道、专题报道接踵而至,很快又流传回网络世界,随即各大网络媒体开始密集频繁地转载,发挥着传播中的“管道”功能和集纳功能。现实社会舆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性因素:社会精英或者“舆论领袖”。网民不断地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于是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个时候,西方舆论研究中常常提及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即一方意见越来越大声疾呼,其他意见越来越沉默下去。网络舆论的复杂之处在于它除了受网络世界的影响,网民还会在网络以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调整自己的意见,又通过网络重新表现出来。但网络舆论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情况,它基本消除了单一的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直接进入“多对多”的博弈。网民受个人之间的影响较小,每一个人都可以参阅所有其他人的意见而调整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快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

  相互作用期

  相互作用期是网络舆论中有影响力的意见,而又生成网络舆情中更多的意见。当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进入到相互作用期,局面就更加复杂。

  有可能此次讨论到此结束,一致的意见已经形成,网民又被网络上新的热点吸引转移。也可能此次舆论形成是对其他相关公共事务的关注,反过来催生新的网络舆情,从而有可能再次转化为网络舆论。而最大的可能是网络舆论进入到社会舆论层面,引发社会民众更大范围的讨论。此时不仅有民众的声音,国家或者政府也不可能再沉默。各种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民意,即社会舆论中正确和公正的意见被广大群众推崇,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此过程太过复杂,也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就不做进一步阐述。

  在贺州“尸油煮粉”事件宣告结束后,网络谣言引发民众上升到道德层面的思考,有网民开始讨论网民上网的自律问题,也有网民开始讨论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有法律的监管问题等等。网络上各种谣言的传播,加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的刺激,人们又重新开始讨论起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此时不论是作为公众还是作为官方对网络实名制的意见,都会刺激人们进行新的思考。

  认识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鉴于网络舆情的“原生态”性和可监测性,如何认识网络舆情或者说网络民众在社会政治态度上的合理性,是对社会管理者智慧的考验。而当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后,它对社会管理者的影响会成倍增加,从而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只有科学地通过舆论引导来调控网络舆情,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时间: 2024-09-27 07:40:42

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的相关文章

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

背景:随着Web2.0技术及相关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具有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上载方便等特点,已经成为我国舆情爆发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媒介.如何针对微博所具有的海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大用户数和实时性强的特点,研究有效的微博舆情监管软件平台,成了当务之急. 答题者:湖南蚁坊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刘江宁 本报记者 孙小荃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媒体,微博具有何种舆情传播特点? 刘江宁: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布和接收信息简便.对于新闻中的相关人

中国网络舆情受关注 分析指微博影响舆论走势

中新社上海10月19日电 (记者 邹瑞玥)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19日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社会舆情应对能力评估分析报告>指出,微博作为传播新渠道,在舆论应对中体现出一定影响力.随着新媒体崛起和社会信息共享的透明化,中国社会舆情的变迁.以及如何寻求政府.企业.公民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成为 新的关注焦点.报告检测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点击率排行前列的20家网站的热点话题,并对涉及到的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在这些事件中的舆情应对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各项指标包括危机主体与不同对象的沟通,及其沟通

借力大数据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借力大数据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对舆情工作者亦是有益尝试. 预测是大数据舆情分析研判的核心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是预测,大数据舆情分析研判是舆情工作者通过收集分析互联网上关于社会热点或网民关注焦点事件的大量消息报道,发掘背后隐藏关系,进而预测事态发展趋势,为舆情事件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预测不是预知,更非先知,大数据舆情分析研判也是通过对现有数据分析运算而推出结论,对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数据数量.质量和分析模型等密切相关.在

网络舆情监测成热门产业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无论你知不知道,无论你想不想听,人们都在谈论你!并对你造成直接.间接.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对企业也如此,麦当劳汉堡"防腐门".霸王洗发水致癌.惠普电脑质量门.无一不是发端于网络并在网络舆论中被无限放大. 最简单也是免费的舆情监测是Google快讯,最复杂也是强大的舆情监测是GFW(防火长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网络舆情监测重视起来,目前,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 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主要作用是:危机公关.

创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产生速度快,数据体量大,而且异常复杂.在新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我国的网络舆情引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大数据也为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形势下,应积极树立大数据理念,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价值,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思维,抓住网络舆情的本质特征,探索网络舆情演变的内在规律,尽快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分析海量信息 预测发展趋势 大数据使网络舆情预测成为现实.对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予以监测,这是网络舆情引导的传统做法,也是以往网络舆情管理的起

新媒体语境下涉军网络舆情的时代特性

涉军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上围绕有关军队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持有的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崛起,开辟了虚实交互.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在传统媒体中无法讨论的军事.军队和军人话题,得以在网络空间形成.传播和互动.而军队因其特殊性,极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媒体炒作的焦点.在网络舆论这个虚拟的无形疆场上,虽无战火硝烟,但充满胜负对决. 一.新媒体语境下涉军网络舆情的时代特性 在传统媒介下的社会,对涉军舆情有着严格的管理,有关军队的信息不可能无障碍地进行全社会的传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

网络舆情在何种情况下飙升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我国网络舆论热点持续增加,总体呈上升态势,从每月13件增长到17件,进入5月更高达31件,几乎达到4月份的一倍,其中,"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一个事件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这体现在8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

MaxCompute在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增长迅猛,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较2015年底提升了6.52个百分点.互联网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以社交媒体为主的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深入,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特别是当前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极为迅猛,其强大的舆论号召力与传播力让任何人都无法轻视.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情的直接渠道,同时也成为企业接触客户.宣传营销的重要阵地. 国内某汽车企业所搭建的网络舆情监控平台,通过

大数据时代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的“5个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构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环境,重塑了网络舆情生态,给社会舆情体系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使网络舆情在整个社会舆情体系中地位更加凸显.作用更加突出.必须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深入探索和把握大数据时代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特点规律,以理论研究为先导,确立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做到"5个结合". 一.正面宣传与疏导沟通相结合 积极对外正面宣传部队建设和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我的外部舆论环境,是搞好涉军网络舆情引导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根本要求.众所周知,正面宣传一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