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
不管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如何在主体和客体方面界定,但本体却是同一指向,即都是指意见、公众的意见,区别只在“公众共同的意见”和“公众不同意见的集合”。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从网络舆情研究的对象主体、客体、本体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这一转化过程非常复杂但时间却又不尽相同:遇到争议大的问题或者错综复杂的事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在“舆情危机”时期,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公众的意见就趋向一致。
这一转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报道。从网络舆情的客体公共事务来说,正是这两个因素对公共事务的聚焦和放大,才引起主体网民的意见转化。
有网络舆论的研究者认为,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类似于危机传播,并把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舆论潜伏期、舆论突发期、舆论蔓延期和舆论终结期。笔者从公众意见的角度来把握,根据意见的发展程度,把网民意见分为网络舆情期、网络舆论期和相互作用期。
网络舆情期
网络舆情期是指多种意见得不到整合形成集合化或者说没有形成影响力的意见,而只是停留在多种意见的简单相加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并随着更多网民的参与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增加,但是意见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意见进行拉锯式冲突,始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意见,就慢慢进入沉寂。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舆情都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社区论坛来看,每天的新帖成百上千,但真正发展到舆论阶段的社会事务寥寥无几。这或者由于社会管理者对网络舆情中的公共事务的及时处理和应对,改变了民众的态度,民众的意见保留,直到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时才又“旧事重提”,网络舆情自动平息;或者舆情中的公共事务引发的观点片面极端引不起共鸣,刺激不起更大的反映。如有的网帖点击量特别大但跟帖数又寥寥无几,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舆情研究中常讲的“潜形舆情”, 网民虽有某种意见,但只藏于心中或者自己的观念中,有可能是公众的意见,但不是公开的意见。
有些社会热点要么民众已经司空见惯不愿意响应,要么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集体失语,最终导致舆情事件销声匿迹。还有些舆情热点始终没有意见领袖站出来,没有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所取代。
网络舆论期
网络舆论期是指经过舆情期的酝酿、发酵,多种意见最终形成一种合意或者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可能转化成网络舆论。从网络舆论的形成情况来看,它的发展基本上是这样一种模式:公共事务刺激意见的出现→各种意见叠加累积→意见逐步整合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意见。
在这个阶段,随着对公共事务“围观和评头论足”的网民不断增多,多种意见正在不断地累积、增加,多种情绪也在升温,这时候或者由于网民爆料,或者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记者已经感受到网络舆情特有的新闻价值,以其专业性的敏锐嗅觉捕捉到网络世界的异动,介入进行采访。传统媒体电视、报纸、通讯社的各种报道如跟踪报道、专题报道接踵而至,很快又流传回网络世界,随即各大网络媒体开始密集频繁地转载,发挥着传播中的“管道”功能和集纳功能。现实社会舆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性因素:社会精英或者“舆论领袖”。网民不断地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于是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个时候,西方舆论研究中常常提及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就开始发挥作用,即一方意见越来越大声疾呼,其他意见越来越沉默下去。网络舆论的复杂之处在于它除了受网络世界的影响,网民还会在网络以外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调整自己的意见,又通过网络重新表现出来。但网络舆论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情况,它基本消除了单一的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直接进入“多对多”的博弈。网民受个人之间的影响较小,每一个人都可以参阅所有其他人的意见而调整自己的意见,从而加快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
相互作用期
相互作用期是网络舆论中有影响力的意见,而又生成网络舆情中更多的意见。当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进入到相互作用期,局面就更加复杂。
有可能此次讨论到此结束,一致的意见已经形成,网民又被网络上新的热点吸引转移。也可能此次舆论形成是对其他相关公共事务的关注,反过来催生新的网络舆情,从而有可能再次转化为网络舆论。而最大的可能是网络舆论进入到社会舆论层面,引发社会民众更大范围的讨论。此时不仅有民众的声音,国家或者政府也不可能再沉默。各种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形成民意,即社会舆论中正确和公正的意见被广大群众推崇,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此过程太过复杂,也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就不做进一步阐述。
在贺州“尸油煮粉”事件宣告结束后,网络谣言引发民众上升到道德层面的思考,有网民开始讨论网民上网的自律问题,也有网民开始讨论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有法律的监管问题等等。网络上各种谣言的传播,加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的刺激,人们又重新开始讨论起网络实名制的可行性。此时不论是作为公众还是作为官方对网络实名制的意见,都会刺激人们进行新的思考。
认识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转化,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鉴于网络舆情的“原生态”性和可监测性,如何认识网络舆情或者说网络民众在社会政治态度上的合理性,是对社会管理者智慧的考验。而当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后,它对社会管理者的影响会成倍增加,从而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只有科学地通过舆论引导来调控网络舆情,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