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网独家分析) 持续两个多月的电商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然而让人颇感以外的是团购在此期间集体噤声,竟然没有谁想过要分一杯羹,即便是从网上看到一些团购的信息,基本也与价格战无关:不是拉手网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原市场总监郑斌离职,40%技术团队被裁员;就是团宝网被传破产,任春雷二次创业前途未卜;京东商城团购部服务外包等。
同为电子商务企业,同为B2C平台,为什么原本团购特色的价格战,却被几大主流B2C平台抢了先,而且这一"霸占"就长达两月之久。团购网站与几大主流B2C平台到底有多大差别,以至于在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自己却哑巴吃黄连。不再频繁出现在广告和新闻当中的团购,究竟出现了怎样的困局?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一生存法则不光适用于广大年轻人,同样也适用于电子商务这一朝阳产业。在市场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各大电商平台都在用巨额的广告费来为品牌做传播。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门户广告和网站导航价格均大幅涨价,其中,门户涨价在40%到50%。搜索引擎关键字和竞价排名的费用翻了一番,而各类导航站的价格更是在一年之内增长了4倍。各家电子商务网站则在资本催生的一片灼热之上,如饮鸩止渴一般在广告投入上疯狂烧钱。因此,如果企业没有好的背景,只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则很难持续疯狂地烧钱。最为典型的是拉手网,自2011年10月,赴美IPO失败以后,陷入一系列风波。先是大规模裁员,而后技术副总裁宋黎明、公关总监杰雯、原市场总监郑斌先后离职。破屋又逢连夜雨,为了节约成本,拉手网不得不大幅削减线上导航及线下广告。
而纵观中国团购行业,美团网、窝窝团、24券等这些业界赫赫有名的团购网站,几乎没有一个具备集团背景。相比之下,电商价格战中的主流B2C大佬们往往出自名门望族。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苏宁电器旗下的苏宁易购,国美电器旗下的库巴购物,都是集团下属的网购平台,由于这些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已是身经百战,又有了足够的资本去博弈,因此,他们在此轮持续的价格战中,可以通过不断烧钱的方式打压竞争对手,获得市场份额。
消费者审美疲劳
从2010年开始,团购网站吸引了众多公众的眼球,团餐饮、团旅游、团美容、团礼品、甚至团家装、团监理等等,只要想得到的,就有团购。这固然让消费者尝到了小小甜头,但大量团购网站的出现,使得用户对单一团购网站的关注度日益分散和降低,同时团购网站商品眼花缭乱,产生了审美疲劳。为了留住用户,团购网站走进了价格战的泥潭,无非是以低价来作为噱头。尽管给用户带来实惠,但是对商家而言,利润空间却被压缩,导致产品服务或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纠纷频现。从而无法培养起用户的忠诚度。
团购网站缺乏创新 同质化现象严重
相较于电商价格战中的几大主流B2C平台,团购交易仅限于同城生活服务。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天然的壁垒,为企业赢得发展的时间;但从长期来看,团购网站以抽取佣金为主要的营收方式,难以对商户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同时,适合团购的商品必须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很高的毛利,而且非标准化。然而对消费者来说,任何一个行业,往往卖得最好或质量最好,最抢手的东西未必适合放到团购的平台上,结果能用作团购促销的商品,就没有吸引足够多的顾客。因此,团购网站始终面临着难以做大的局面。
资本市场横眉冷对,团购网站被迫盈利
尽管从2011年全年投资事件案例数及投资金额来看,均创历年新高,但是从2011年上、下半年投资分布情况来看,下半年电商投资热情明显放缓,尤其在拉手网IPO遭到搁浅后,团购网站就已经和资本市场'绝缘'了,风投也逐渐减少了支持的力度,资本对团购等电子商务投资趋于理性,快速出击转为挑剔落点。团购网站数量上的"洗牌"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行业"盲目圈地扩张、大手笔投放广告、重金聘请代言人、不计成本赔本赚吆喝的烧钱时代"一去不复返,各个大型团购网站也悄然开始发生"裂变"。以至于拉手网CEO吴波,嘀嗒团CEO宋中杰、糯米网总经理沈博阳、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都在近期先后表示,公司打算在下半年实现盈利。
结语:
团购行业先后经历了跑马圈地、广告大战、大跃进、裁员潮等一系列巨大变化,千团大战之后数量缩水明显。与以往小型团购网站倒闭潮有所区别的是,如今团购网站的动向已经集中在团购行业的"第一集团"当中,团购行业已经从纯粹的"网站数量减少"这个代表着量变的"第一次洗牌",逐渐进入"主流团购网站强势整合"这个代表着质变的"二次洗牌"阶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面万树春。在团购行业渐次回归理性的情形下,只有冷静思考,独辟蹊径,诚信为本,留住用户,做好自身服务才是团购网站的生存发展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