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围绕iPad在华商标权的争议正越发扑朔迷离。昨天晚间,有人发现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网站将iPad下架。昨天下午,京东、国美商城也被发现下架了iPad。在此之前,国内已有9个省市的20多家工商部门开始调查iPad商标权一事。人们很自然地将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与此同时,苹果也首度打破沉默,在一份简短声明中,苹果表示:“多年前,我们购买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个不同国家的iPad商标权。唯冠拒绝承认和履行涉及中国部分的协议。香港特区法院已支持Apple。我们在内地的诉讼仍在进行中。”
部分电商下架iPad?
昨日,亚马逊中国方面说,苹果iPad 2在该网站下架主要是因为苹果对线上线下销售策略进行调整,与苹果商标权诉讼案只是时间上巧合。苏宁易购则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只是暂时缺货所致。截至发稿前,记者发现苏宁易购已恢复了iPad销售。
目前,大部分电商渠道都在观望事件的最终结果,数家电商企业负责人说,除非争议诉讼判决苹果败诉,或接到工商部门要求,否则不会对iPad正常销售造成影响。
深圳唯冠代理律师谢湘辉则表示,对于iPad电商渠道如何维权,目前正在考虑当中,暂时还未采取行动。
而对于苹果方面的表态,谢湘辉昨日对记者说:“这是一个误导性的表态,这是苹果与唯冠台北公司之间的纠纷,与深圳唯冠无关,而且香港的诉讼根本还没有正式开庭。”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游云庭认为,“除了二审改判外,相信各方也在运用智慧,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和解方案。”
在某门户进行的一项关于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的投票,上万名参与网民中有74.6%的用户认为唯冠要求赔偿合情合理,13.9%的用户认为苹果可以无偿使用iPad商标。不过有超过50%的用户预计,双方最终将达成和解。
水货商成最大受益者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新近透露的数据显示,iPad的全球销量已达5500万台,销售速度超过了iPhone。易观国际的数据也显示,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 2011年第三季度,苹果iPad系列平板电脑累计在中国销售了362万台。若按照均价每台3000元计算,苹果在中国iPad系列产品的销售额达到 108亿元。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则认为,唯冠行为有点过分,“人家也可以不跟你玩。”此前也确有先例,如Gmail在英国和德国就因为商标问题,决定改名为GoogleMail。
但要想改名也非易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官方网站上查询结果显示,涉及Pad的商标大多被注册,苹果公司如果仍想保留“Pad”标识,很难在26个字母中选择前缀。
唯冠的另一招是对苹果的供应链进行釜底抽薪。谢湘辉说,唯冠早已完成了商标权海关备案,他们正向海关申请禁止iPad产品在中国的进出口。其中出口一项或许杀伤力更大,苹果iPad由代工企业在中国的工厂组装继而输往全球,若真限制其出口或将造成其全球缺货。
不过,业内观点认为这一申请获批的可能性不大。一位代工业者说,iPad代工厂富士康在大陆提供了上百万就业机会,若禁止出口将对其造成巨大影响,考虑到就业和维稳因素,政府显然会慎重考量。
游云庭表示,考虑到在中国的iPad代工厂多位于保税区内,多数情况下被视为已在境外生产,海外iPad商标权在苹果公司手里,境外销售不侵权,海关通常不会对其作出禁止出口的处罚。而谢湘辉则持不同观点,保税区仍被视为境内关外,并不能豁免禁止出口。
在这场纠纷中,苹果、唯冠都在承担风险,国内苹果的各类正规渠道商也在对此担忧,而唯一可能受益的则是水货商。
深圳华强北一名大水货商对本报表示,据估算,目前国内iPad产品保有量中,来自水货渠道的数量不会少于一半,“如果行货渠道被封,那么水货渠道将会大大受益。”他说,他们近期将会针对线上渠道进行iPad促销,进一步扩大份额。
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易说,行货或者水货,对于苹果而言其实并没太多差别,并不影响iPad产品超高的人气吸引诸多消费者购买。实际上,苹果新品在国内行货发售通常落后美国数月到半年,国内不少消费者早已习惯了通过水货渠道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