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军:关于产品设计,互联网营销

  最近想产品想的多,所想比较小众,所想中能大众的 ,其实不是产品的部分,而是关于范畴这件事。最近比较痛苦的就是,发现讨论讨论经常发现大家不是在同一层面、同一词汇体系对话。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互动的过程,共同营建这个对话公共空间出来。

  范畴的定义就比较难了,比如维根斯坦利用“家族相似”来定义,游戏(game):在我们称为游戏的任何事物之间,并不共享任何单一性质,但是尽管如此,所有的游戏都通过一个复杂的相似性网络相互连通在一起。还好,我们大多数人不用在哲学层面上探讨这些,小范围形成共识、词汇就行了。

  还是一样,自己想出来的,可能很不完善,可能已有专家有完善的体系,但这是自己的体会,对自己有特别的价值。

  产品之一

  写在前面:最近因一些原因思考新产品,或者说大公司里的新产品开发,有些不太成型但也又试图想得完整些的想法,暂列如下。整个产业和产品背景都被去掉了,有点干巴巴。

  >>>>产品的决策路径

  -产品战略
  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即是否需要这个产品?
  公司的资源能不能支持这个产品的开发与运营?
  产品是什么?

  -产品决策
  何时决策开发?
  何时完成开发?

  -产品决定
  产品设计是不是对?
  产品设计是不是好?

  -资源运用
  如何利用内部资源?
  如何利用外部资源?

  -运营策略
  如何运营,包括团队、节奏、手段等等?
  如何获“利”,通过产品获取设定的收益?

  更一般地说,这是关于如何在大公司开发与运营产品,简化来说,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产品本身的好、执行者“磕”的劲头、如何利用资源。

  更宏观,则是产品的宏观技术与社会的大氛围、大潮流,具体一家公司,都只是潮流的一部分,或最多推动了潮流。

  具体到产品战略与决策,Steve Jobs这句话值得牢记,创新不是关于对每件事说yes。而是对每一件事说NO,除了至关重要的特性。

  >>>>产品的决策人及背后的决策思考

  谁做最终决策?-通常是公司核心人
  谁是执行层的决策?-项目责任人
  如何激发相关资源的人?-他们为什么支持?为什么不支持?

  从具体领导者的角度,是不是深潜入开发与运营?这意味着是不是实际承担产品的失败责任。从更高领导者的角度,只有最高领导者(最终负责任的那个人)才会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全面地想清楚。

  大公司里开发产品,两种说法都挺有意思:一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一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因而前面说,要成,须要有一无所有去“磕”开所有门的劲头,又要能利用大公司的资源。

  相关资源的激发,相当重要,按程度不同有这样一些:自发的拥护与支持、强力要求下的支持、表面的心不在焉的支持、阳奉阴违式的反对、全然的反对与抵制。

  新产品的决策,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理解,可能因为视野的高度与广度,也可能因为本位主义。对战略级的,可能必须得不理解也得理解,不换思路换人。最近又看华为在上个世纪末学习IBM的集成产品开发(IPD)的做法,要的是削足适履、全然的接受。我始终认为,这是华为史上至为关键的台阶。

  题外的话,大公司的新产品创意,其实我是蛮同意汤姆·彼得斯多年前的整组观点的,我这样解读:至下而上推动的产品,在产品项目本身没有获得真正的动能之前,不要去争取大老板的支持。其实,无论是大公司内,还是整个产业体系,有创意的产品都不是靠前辈的背书而来的。

  最后重复一句话,只有最终为此负责的那个人,才会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全面地想清楚。(我看产品,一喜欢看产品设计本身是不是对与好,这是兴趣所在与局限所在;二是比较着力去看那个人是谁,看这个人的角色是模糊还是清晰,这是身处体系中许多必要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写在后面:学者们应该有更有套路的分析,有空的时候找找资料再看看,但我下午在本子上记下的这段思考与分析,对我自己的价值大,毕竟是根据实际体验得到的。

  产品之二

  接着记录关于产品的思考。任何一个公司,其实最终与消费者打交道的,都是一个“产品”,当然,它既可能是类似洗发水、电视机或者电脑这样的个人用户产品,也可能是对发电机、飞机、大楼能源系统这样的设备,也可能是面向个人的服务功能,亦可能是所谓商家对商家的服务。成败,归根到底,都是系于“产品”。

  简化来说,大略可以把对产品的思考分为四个层次,把不同的问题放到四个层面上去讨论,而不是相互交错,在两个不同的平面上毫无交集。有的东西大众讨论,有的东西只是极小众的。

  第一层:超宏观层面

  这里的讨论,可能是产业思考,比如当下互联网业界最关注的东西,即是移动互联网也就是上网行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可能是对产业范式转换的思考,以个人信息消费为例,曾经面临的范式转换由从印刷到电子,从被推送(PUSH)到主动拉动(PULL),信息筛选机制的智能化,以及信息获取的时空转换等等。

  可能是对产品本质的讨论,比如一个产品能否“直指人心”,直接切中用户心底的需求。比如关于产品的品位的探讨,有些产品不是事关功能而是事关品位。

  可能是产品的架构思考,比如,我认为,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可在“人(people)-物(item)-互动(interaction)”架构讨论,需要从这个超宏观的层面明确是关注人,关注物,还是关注互动。

  亦有可能是对产品趋势的思考,比如现在的各类产品,背后的软件或代码,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家公司都需要软件工程师与软件产品经理。又比如现在各类产品的设计趋势之一是,用户所面对的功能/界面的简化,而大量复杂的东西被包装起来,或者放在服务器端。

  第二层:产品宏观层

  这里讨论的要相对实用,涉及产品本身的规划:

  首先是产品的目标用户(用户),帮用户解决的问题(定位),以及解决方式(核心功能)。通常在开始的时候对这三个问题并不能有明确的回答,但上市的时候必须答案。之后,又可能跟随用户一起发展出新的答案出来。

  其次是用户体验的思考,这经常被认为是魔鬼的细节、对细节的重视。这是近些年来的新兴需求,因为除了核心功能之外,用户还会重视体验,重视品位。

  第三则是从品牌建设角度对产品的思考,品牌极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选择、用户的感受,从产品规划阶段,就必须纳入品牌建设的问题,包括品牌的特征,公司内品牌线的规划,品牌推广的方式。

  现在较受欣赏的产品,往往是功能上能“用针顶破天”,在核心功能上很专注;体验上优秀,品牌能形成类似品牌崇拜的效果。
  第三层:产品设计层

  这里所思考的,就是具体的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过程。

  可能是产品的业务逻辑设计,可能是技术的准备,可能是产品的研发过程,可能是供应商的寻求,可能是试制过程等等。在互联网开发中,除了超大型项目,比较快速有效地是所谓敏捷开发,也就是把“设计-开发-测试”变成由核心小团队来完成,减少项目沟通成本。

  这里的所有问题,和产品本身都是密切相关的,需要对行业、产品本身有无数的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真正的内行专家相当重要。这里的提示是,如何能够“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在外界,我们经常见到的讨论都是在超宏观层面与产品宏观层,在公司/机构内部,我们见到的、关心的、在工作的,大多是产品设计层,通常详细到只有两三个人能够完全了解所有细节。有时候拿出来说,别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第四层:产品运营层

  其实进入产品运营层,则是完全另外的逻辑。和产品逻辑相关的,可能是比如做市场测试,如何有节奏地运营,如何迭代式改进,如何设计销售环节(把产品和用户的链接起来),如何设计用户服务环节。对于针对人群的运营,比如经营俱乐部,也可能包括不少关于人群运营的策略手段。

  产品逻辑之外,也是这里占主导的,是商务逻辑,核心的是如何获利。有时也包括如何与竞争对手竞争,但我总以为,产品多数时候都是在与自己竞争。

  题外话,留作备注:关于互联网上的产品

  Twitter其实一个核心功能加三个次级功能:140字信息,@(评论),RT(转发),direct message(私信);其他面对用户的功能可能是发图片。

  中国本土自己产生的产品,有豆瓣(围绕“物”建立的社群);贴吧(围绕“互动”建立的社群)。

时间: 2024-11-10 13:51:16

方军:关于产品设计,互联网营销的相关文章

为何 Emoji 能给产品设计(营销)带来如此大的数据增长?

5key在 PinDesign 互联网设计周刊发表了名为<为何 Emoji 能给产品设计带来如此大的数据增长?>的文章.PinDesign 是付费的会员计划,这篇文章也是首次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注:作者 5key 是跨境电商移动产品设计 Leader,拥有 14 年设计从业经验.相信他的分享,能为你带来启发.本文转自爱范儿,原文链接在文末)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微信.钉钉.旺旺等 IM 工具进行沟通,emoji 表情已经成为大家聊天必备工具.在聊天中使用 emoji 不仅简单高效.还能让我们的沟通

数据产品设计专题(1)- 数据产品设计方法论之互联网思维

一.背景        昨天和几个PM探讨一款数据产品的设计,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记录下来,算是笔记吧.该PM的产品的设计文档示意如下图所示: 该PM设计的设计论述可以归纳为: 1.本产品提供功能1.2.3....; 2.本产品功能x提供数据指标1.2.3...; 3.本产品... 围绕该PM的方案,几个PM展开了比较深入的PK,PK的焦点聚焦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点评和争议话题归纳 1.用户是谁? 2.用户痛点是什么? 3.用户的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该产品的使用得到解决? 4.指标来源是什么?为

《互联网产品设计》一第1章 什么是产品设计1.1 一个网站不是一个产品

第1章 什么是产品设计 互联网产品设计浏览器里的书签是什么?手机里的应用是什么?很多网站.移动应用.服务和工具都已在网络上找得到,但你还想要一个新产品--因为你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有一个体验需要设计出来,当然也包括它的视觉展示.你确定跟你一样,还有一群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并且你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来满足这些需求. 如何创造一个应用程序让人们发现它?如何提供可以让人们反复使用的服务?如何创造一种工作方式,能够使你.你的合作伙伴以及你的产品跟上用户.市场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变化? 这本书将指导你去探索互联

易传媒CEO闫方军:独立移动广告公司前景堪忧

8月23日消息,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用户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成为一块新的淘金热土.广告领域也不例外,除了涌现出大批的纯移动互联网营销公司,传统的只关注PC互联网业务的广告公司纷纷涉足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业务,开启跨屏.多屏整合营销的路子. 闫方军 易传媒CEO闫方军在接受TechWeb采访时表示,没有在需求端或者媒体端任何一端做深入耕耘的独立移动广告公司,是没有根的浮萍,此外,由于缺乏跨屏整合能力,独立移动广告公司的前景堪忧. 2010年,国内开始涌现大量移动广告公司,闫方军称,那时候易传媒也感觉到

产品设计眼中的运营,互联网营销

产品运营本身很重要,在周鸿祎的好的互联网产品是运营出来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之后这个观点就更被认可. 运营的验证作用 一般产品的诞生过程总结来看的话就是业务设计->功能设计->开发->测试->发布.而这个过程中发布之后的环节是什么?没错,运营.测试环节的作用是验证开发的质量.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的实现程度.而运营的关键作用就是验证业务设计的正确性与否. 虽然早期的业务设计理论上来说,如果真的是UCD的理念指导出来的,应该是正确的.可行的.但是真正面对大范围的用户之后,这个业务是否真的可行?

互联网运营期产品评审杂思,互联网营销

评审制度是互联网产品管理的重要手段,评审制度贯穿于产品管理的战略规划.产品设计.技术实现.产品运营.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可以说高效的评审制度是一个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重要度量标准.简单列举一下评审制度的一些价值所在: 通过评审制度可以帮助利益相关方达成对产品建设目标的一致理解: 通过评审制度可以对产品规划方案.产品需求方案.技术方案.运营方案.营销方案等的质量进行把关,提升产品品质: 通过评审制度可以对产品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点.风险点等进行把关,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 通过评审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参评人

把控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需求调查和商务推广

文章描述:如何把控产品 - 产品全流程解析.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促使自己静下心对这些年的工作沉淀和知识积累做系统性的总结与分享.主要是希望通过总结,加深自己对产品把控认知上的理解,强化各个环节中的具体细节,并且通过分享让跟多人来检验和审查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进一步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与思想体系上的漏洞,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篇文章首先总结的是自己对产品设计流程,以及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认知,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逐一对各个环节中的细节深入总结,从而达到系统性梳理自己认知体系的目的. 上图是依据自

互联网产品设计: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文章描述:互联网产品设计: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内容提纲: 1.PM根本目标职责 2.澄清产品设计误区 3.SEO优化 4.互联网生态圈 5.课后作业 ========================= 一.PM根本目标职责 pm核心职责就是找到用户需求,并以最简单的方式传达: pm的两个能力:用专业的语言说不专业的事情:用不专业的语言说专业的事情(对老板们): 给团队希望:本来这个产品很多人都会说没前途没希望,但是你要如何激励你的团队人员,让他们觉得做这件事情是有希望的,当然你要真的认同才行:

互联网产品设计:显性内容决定社区命运

文章描述:显性内容决定论. 我最近开部门月会的时候,讲了一个绕口令观点,叫做"显性内容决定产品气质,社区气质决定人群划分与产品魅力,受众选择与影响力决定社区命运."一看台下都蒙了,知道这回说得太绕,就总结为一句话:显性内容决定社区命运. 什么是显性内容呢?就是用户容易看到,容易接触到的内容. 举个例子,在论坛,各个版面第一页的帖子是显性内容.在社交网站,你的关注对象产生的动态是显性内容.在豆瓣除了动态之外,15分钟名组以及同城活动首页是显性内容,书影音条目第一页的评论也是显性内容.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