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洪
如今,通过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成潮流。“上海发布”、“成都发布”、“南京发布”正成为这些地方政府新闻办和宣传部门的官方微博代名词。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从刚性维稳向韧性维稳转变,积极探索利用微博搜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防止公共事件中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重视政府官方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作用
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微博都只注重信息发布功能,开设微博的也往往是政府新闻办公室,这就使微博成为又一个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应当将微博从单一的信息发布转变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群众提出疑问或建议政府部门解答疑问并改善服务的良性循环。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体,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微博的作用特别值得重视,若使用得当,微博既能避免虚假信息传播,又能成为政府对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倡导领导干部应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正确信息,汇集社情民意,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掌握微博的传播规律和走向,采取网上正面引导,网下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有效疏导,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把网络舆情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范畴,及时发现问题。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微博,主动抢占信息发布权,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民众的合理诉求,避免谣言扩散,掌握舆论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化解或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复出机制
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突发事件,官方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做法是问责,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往往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免职处理。但是,从理性上讲,这种问责不是为了解决事件本身,将相关官员免职也缺乏程序上的合法性。通过抽样分析可发现,公众对此类官员“复出”现象作出的负面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当事人,而是事件处置的有效性与坚决性。在没有实行比让责任官员下台更实质更科学的问责手段前,让免职官员不再“复出”就成为衡量其问责是否彻底的重要标准。
要防止舆情处置不当给政府公信力造成的二次伤害,需要建立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包括明确复出任职的事由、依据、程序。同时要完善被问责官员复出的社会监督机制,在结果公示时更要注重对社会的回应和主流意见,甚至可以开听证会,在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复出。此外还要加强源头治理,要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同时,用人失察也要负一定责任,并用制度进行规范。
推进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
我国的传统媒体历来是受众面最大、公信力最高的强势媒体。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有着新媒体无法超越的优势。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以后,传统媒体能够通过素质过硬的新闻把关人对海量的、庞杂的信息进行把关,从而设置公众的日常话题。但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相比新媒体在逐渐减弱,不少传统媒体“跟着微博走”,迎合微博中的情绪,依靠微博中的信息源,失去了传统媒体本身的思想性、严肃性与权威性。传统媒体如果迎合微博,集体成为“微博控”,必将丧失其应有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怂恿者、推动者与延续者。
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失去主导作用,这将会使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传统媒体首先要增强发展意识,积极吸纳微博的传播优势,利用微博传播平台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与水平;其次,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深度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做好舆论引导;再次,传统媒体要利用微博舆论促进事件解决。
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
尽管“微博上人人都是记者”,但如果有一批公信力强的微博忠于事实、疏导情绪,网上舆情管理就主动多了。一些名人、专家的微博,拥有大量的粉丝,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凝聚力。他们可以算是消息灵通、分析力比较强的群体,一般会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如果政府能在微博上建立一个求助平台,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为一些热点事件提供解读,更大限度保证信息真实,同时消除微博中的一些偏激意见。
政府应加快培养一批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积极设置议题,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同时,官方要把有限的精力从“删帖删博”转移到树立起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上来。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