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笔者走访了福建泉州、厦门的20多家企业,发现很多企业的IT人员过于年轻化,年轻得几乎让人感到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方法与成熟思路,让人不禁忧虑他们稚嫩的双肩是否挑得起信息化的重任。
最让人忧虑的还是多数IT从业人员还是埋头扎堆于“技术丛林”,苦读数据库、网络、JAVA、SAP、网页编程等技术,却对本单位的行政管理、市场销售、后勤管理、财务融资、人事关系等基本面一知半解;他们喜欢聆听一些业务流程重组、精益思想、柔性制造、约束理论等与信息化相关的教义,成了纯粹典型的技术派、学院派,却不理会与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结合,没有太多的人
懂得信息化必须与本单位各个层面充分融合,
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纯技术派造成IT建设黑洞
目前国内信息化主管通常会
忽略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单位现状和单位管理需求的了解。信息技术中心一旦
缺少了这项工作,这个中心便只成了一个信息技术中心,而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因为只有与管理、业务、人事相结合,技术部门才能有用武之地,否则只能导致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际、技术背离业务,再好的技术也徒劳无益。
目前企业IT部门的从业人员主要面临这样几个窘境:①信息化人员、CIO技术较为单一,过于专业化,对单位实际需求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②业务面窄,知识老化快,在做项目管理工作时,不能正确表述业务领域内容,不能有效衔接业务与技术两个环节;③人事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项目执行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不少CIO不能站在单位的角度为本单位正确选择软硬设施,造成选型严重失误。
某地市开展大型办公自动化联网建设,开发商居然报出每年2百多万元的运行维护费用。可实际,这些费用大部分没必要花费,然而年轻的信息主管却识不破“老江湖”的厂商,也同意开发商报价项目。幸亏推行专业化IT评审,否则该市每年就有几百万元莫明其妙以“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为名被做掉。又如,福建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大为向往信息化管理的现代企业模式,每天责成企业信息中心进行IT建设规划,然而该企业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却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偏离企业实际,规划了一个技术“最先进”却类似于花瓶的规划方案,难以对接公司战略,贻误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造成了投资重大失败。
凡此种种,再加其他一些客观因素,导致国内信息化成了一个最容易被人“忽悠”的领域,信息化建设成了某种“黑洞”的代名词,造成人们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收效微的印象。而这些窘境跟企业IT部门人员素质、底蕴大有关系。
CIO也需“上山下乡”深入基层
在笔者了解中,不少企业的CIO做预算前,对业务部门的需求并不了解,不知道单位哪个环节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又有哪个流程中的管理问题需要解决,不知怎样选择最佳途径来实现项目目标,以至于不断在系统中变换、补充功能,增加了额外的成本;比如系统计划支持50个用户,但实际需求却是100个;对新上项目的建设周期估计不足,不知项目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项目周期是多少,反复调试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遇到工程波动时,不能及时寻找保全之策;与CEO、CFO、CTO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下降,项目处处受制。
信息化规划与其他工程一样,决策是否科学决定着项目的成效或成败,而信息化规划决策的失误,源于大多数企业IT主管、CIO缺乏全面完整的信息化和软件知识。IT 主管对企业管理、业务沟通的掌控能力“贫困”、建设经验严重不足、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正确判断时,往往就会产生听任开发商左右、受企业领导人误导、“纯粹技术治企”等比较片面、脱离企业实际的分析评估模式。
因此,企业要想真正做好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改进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要让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企业的CIO定期轮流“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并形成一种工作考核制度——下到车间、班组、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及财务部门等各个一线单位,开展调研工作,去虚心请教,了解业务流程,知悉管理结构,掌握一些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清楚各项工作的脉络流程。
IT主管们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充分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同时企业也应组织信息化管理人员到一些IT企业和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单位观摩学习,更新理念,知彼知己。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人员、CIO才能够站在信息化的潮头,为本单位信息化正确出谋划策,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结出硕果,否则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已,无法让自己、单位获得成功。
总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日新月异的技术,信息技术人员、CIO应不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从立足于IT知识库转向立足于业务知识库,从技术导向向关系导向转变,必须能熟悉本单位走向电子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将IT信息系统与本单位管理经营充分结合,成为既知IT又会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搭建最适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信息畅通的软硬系统,充分提高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完成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