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撤村圈地意在土地财政

9月15日,山东诸城枳沟二村,一名农民在瓦砾上吃午饭。他当天在整理建筑垃圾,寻找可用的材料。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多省市正“撤村”换取建设用地,利用政策漏洞扩大土地财政;失去宅基地农民“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有的地方突破指标范围,甚至无指标而“挂钩”,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产生的“新生活”。  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10月,走在山东、河北、安徽等地,会发现一些高层小区在农村拔地而起。  在河北廊坊,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生态文明村的董家务村,如今已成一片废墟,大片新修的村居在铲车下倒塌,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  山东诸城市取消了行政村编制,1249个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诸城70万农民都将告别自己的村庄,搬迁到“社区小区”。  如今,像诸城这样的“拆村并居”,正在全国二十多省市进行。  今年8月份在海口举行的“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国际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  此前,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指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拆村并居风潮  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打着各种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  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  各地都在规划着,要在一个很短的期限内,将域内农村“大变样”,民居改楼房。  这样的运动热情,与各省市对国土资源部(下称国土部)一项政策的“欢迎”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办法),2008、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按照国土部文件,“增减挂钩”是指,“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  该政策得到地方政府盛情欢迎,各个省市、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土地整理小组。对应的地方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目的明确:让农民上楼,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去年,河北提出在全省开展农村“新民居”工程。据介绍,“新民居”与山东“村改社”一样,都是在增减挂钩框架内,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透露,到2012年,保守估算,新民居工程将为该省增加建设用地50多万亩。  土地财政的“稻草”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之前,尝到土地财政甜头的地方政府,都在辛苦“寻找”土地中。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如何“找地”,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  以河北省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约为21万亩,但国家指标17万亩。如何填补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增减挂钩”一经出台,立即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必须获得国土部批准,得到相应周转指标后,才能开展。指标是“借”,3年内要以复垦的耕地“归还”。  根据媒体报道,去年3月,河北、辽宁等13个省份新获国土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15.275万亩,当年国土部还有第二、第三批指标下达。  河北申请到1.2万亩指标,成为解决土地缺口的一个有效途径。  山东肥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翟广西说,肥城每年用地需求3000至4000亩,每年的用地指标仅400至500亩。他说:“如果不是增减挂钩试点,我这个国土资源系统的‘生产队长’真就为难了。”  山东诸城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安文丰称,将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后,保守估计,诸城将腾出8万亩旧宅基地。通过土地级差,政府每年土地收益有两三亿元。  被夺宅基地的农民  根据国土部的试点管理办法,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已有发生。  管理办法要求,要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的地区试点,现实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拆并村庄的做法,非常普遍。  管理办法还要求,妥善补偿和安置农民,所得收益要返还农村,“要用于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有些地方,政府拿走宅基地利益的同时,甚至还要求农民交钱住楼房。  在江苏省邳州市坝头村,村庄被整体拆迁,当地建设了数十栋密集的农民公寓,要村民补差价购买。  因补偿款购买不起足额面积楼房,坝头村35岁女子徐传玲去年10月自杀。今年1月,当地强制农民上楼,十多人被打伤住院。  今年1月18日,坝头村村民王素梅告诉记者,她的丈夫被拆迁队打伤,后又被村干部拉到湖边要求立即签字,否则沉湖。  就在近期,山东也发生了殴打农民的暴力事件。  除被要求交出宅基地之外,今后,农民要获得宅基地,将成为难题。在全国多个地方,宅基地上建筑不再批准动“一砖一瓦”,也不另批宅基地。村民如有住房需求,需要拿宅基地住房换楼房。  失去宅基地的农民,还将面临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生活成本增加和耕种不便,成为最现实问题。  增减挂钩是“无奈选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郝晋珉参与了“增减挂钩办法”的制订工作。他认为,国土部开展此试点也是无奈的选择。  “经济发展用地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也要保证,空间就这么大、土地就这么多,该怎么解决?”郝晋珉称,经过多方比较选择,增减挂钩是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2006年,国土部确定了首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份。2008年底,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出台之后,国土部也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  国土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说,大规模“借出”周转指标,是国土部的策略,是为应对近两年用地压力和许多不可测因素。  今年7月,在大连召开的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国土部部长徐绍史称,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需要的迫切问题,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增减挂钩试点。  国土部官员在该座谈会上通报称,增减挂钩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用地需求。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土部法律中心首席顾问杨重光曾对媒体说,要保持住宏观经济发展,就一定会造成土地需求的紧张。  今年6月26日,国土部总规划师胡存智在“中国房地产2010年夏季峰会”上透露,通过增减挂钩,大约有2700万亩的农村建设用地,将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当中。  截至今年6月底,国土部新批了增减挂钩试点第三期18个项目。与第一期和第二期不同的是,国土部将周转指标下达给了省,由省确定试点项目报国土部批准。  “漏洞必须堵住”  今年5月底,国土部的9个调研组,对现有24个增减挂钩试点省份进行了快速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  试点要求指标“三年归还”,那么,到2009年底,第一批试点周转指标应已全部归还。但第一批试点仅拆旧复垦5.58万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80%。  在6月份的一次部长工作会议上,国土部部长徐绍史说,当前的挂钩试点中,还存在地方在批准试点之外擅自开展挂钩,以及违反规定跨县域调剂使用周转指标等问题。  徐绍史再次强调,增减挂钩后的土地级差收益,要返还,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国土部土地勘察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曾对媒体表示,在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上,存在一定漏洞,本末倒置,导致地方政府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为唯一目的,“这样的漏洞必须堵住”。  200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其中国办关注到,一些地方利用增减挂钩试点,擅自扩大建设用地。  记者在各地调查也发现,有的地方利用“挂钩”政策,再次占用耕地,并扩大建设用地范围。  在6月份的会议上,徐绍史强调,下一步周转指标将被作为各省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的一种,纳入各地用地计划统一管理。各地再也不能将周转指标作为“天上掉的馅饼”。  温家宝总理曾说,“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这是温家宝2007年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所说的一句话。  对于各地圈走农民宅基地、大拆民居的做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今年两会时就疾呼要“急刹车”。  在今后的“十二五”期间,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前提下,真正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专题统筹 宋喜燕 闾宏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涂重航

时间: 2024-08-18 02:24:47

多省撤村圈地意在土地财政的相关文章

多省撤村圈地意在土地财政失地农民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据调查,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多省市正"撤村"换取建设用地,利用政策漏洞扩大土地财政:失去宅基地农民"被上楼"9月15日,山东诸城枳沟二村,一名农民在瓦砾上吃午饭.他当天在整理建筑垃圾,寻找可用的材料.本报记者 涂重航 摄 一

马云圈2200亩土地推动“菜鸟网络”着陆

摘要: 过去的一年菜鸟网络圈地很多,但最后落实下来的很少.在中国获取大规模的耕地并非易事 一年前, 马云 圈走了村里2200亩土地. 73岁的村民吴茂喜在村头吸着烟呆坐着.他面前是一片 过去的一年菜鸟网络圈地很多,但最后落实下来的很少.在中国获取大规模的耕地并非易事 一年前, 马云 圈走了村里2200亩土地. 73岁的村民吴茂喜在村头吸着烟呆坐着.他面前是一片空旷的红土地,一株老树孤零零的立在远处,偶尔有掠过的飞鸟划破静寂. 去年初夏,武汉江夏金口旭光村村委会把村民们召集在一起,拿出一份<关于印

省级政府将获税政管理权土地财政或破解

⊙记者 张牡霞 谈及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而这一难题有望在"十二五"期间破解. 记者18日获悉, "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已经基本形成,其中,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被列为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正在进行修订的<预算法>也将在地方发债规定上取得突破,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发债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撰文指出,将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具体做法上,中央仍将集中管

今年土地出让金或破2万亿人民日报狠批土地财政顽疾

12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17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发表题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文章. 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可能突破2万亿元 早报讯12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17版以接近整版的篇幅,发表题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文章.文章直指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提出从制度层面解决地方政府"钱少事多"的现实难题,其中备受外界瞩目的房产税即为制度选择之一. 该文发表之际,一线城市房价高昂的头还未低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又出现上涨.文章说,除了流动

经济领域改革业内盼土地财政等热点加速破题

孟斯硕 公报摘要: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解读:"财税体制改革是下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中国面临的很多深层次问题症结都在于财税体制,譬如地方土地财政.地方政府以GDP为一切标准的发展模式.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地方事权和财权并没有统一." 刘元春认为,如果地方财权.事权并不能匹

长富汇银5月资讯:地方偿债压力增夿土地财政持续深化改革

近日_a href="http://news.pedaily.cn/industry/银行/" target=_blank>银行机构收到监管部门关于偿债压力方面的告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目前而言总体可控,但是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而其中重要的一个风险点就是部分地方因房价涨幅回落,政府偿债压力陡然加剧〿/p> 今年年初,多地城市商品房销售出现降温态势,部分城市楼市销售量出现减缓的情况,但土地价格依旧坚挺,出现了多个"地王",开发商拿地热情有增无

杭州土地财政首遇倒春寒上半年土地收入为去年1/4

赵飞飞 土地财政一路高歌的杭州市,遇到多年未见的"倒春寒". 本报记者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获得的核心数据显示,2010年半年已过,但杭州土地出让收入仅为去年的四分之一. 据本报统计,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2010年土地出让数据,截至目前,杭州58幅土地共计成交金额为252亿,这比预想中少了很多. 而在去年,杭州楼市随全国暴涨,杭州土地成交同样一飞冲天,全年成交金额堪比上海,并与上海双双迈入1000亿大关.大量卖地收入,也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 不过,杭州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地方国企接力土地财政央企边打折销售边拿地

地方国资正在成为土地市场的一个接力者. 5月18日,北京建工以14亿余元的总价中标房山区房山线长阳站8号地,折合楼面价达到7500元每平米.北京建工为北京国资委旗下企业. 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土地市场调整不可避免,而业内普遍关注的除了众开发商的拿地策略外,更关心的还有地方土地财政如何实现交接棒. 根据上海久银策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最新公布的<久银地价报告>批露,大型品牌房企缺席3-4月土地市场,各类型中小企业却悄然 发力,屡有斩获. 数据显示,3-4月,约有11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及个人参与华东区12

谢旭人释疑土地财政2.9万亿之谜

李晓晔 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时,谢旭人表示,将取消"预算外收入"科目,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并广辟新财源 2.9万亿!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接近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土地财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出路何在? 昨日下午,"财政政策和有关问题"记者见面会,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回应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有关"土地财政"的提问,解释了巨额土地出让收入的成因与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