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多年难忘的记忆,大多为恐惧感。这种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 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的“感觉”,甚至可能突然消失。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类脑部受伤除可能让伤者失去记忆, 还有可能让伤者失去恐惧感。
当恐惧感消失,并非意味着无尽的快乐到来,相反这会照成一种创伤,并使得心理失去平衡的状态。而且如今行治疗方案多为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但是收效甚微。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已经首次成功破译脑内控制恐惧区域,并能成功找回——恐惧感!
“恐惧区域”首被破译
和玩游戏攻关一下,在科学家共同努力下,通过研究小白鼠的基因构造,来自德国蒲朗克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人体脑内发现了两组截然相反的神经调控机制,分别调 控恐惧感的生成与消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腺垂体合成与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这种给大脑产生压力信号的信使物质正是 上述两组神经调控机制的“控制源”。当调控恐惧感生成的神经元在大脑边缘系统区域释放谷氨酸盐,恐惧感增加;而当调控恐惧感消除的神经元在中脑释放多巴 胺,恐惧感则会降低。科学家们发现,大多数患有情感性疾病的患者都出现有难以自我排解压力的症状,因此,他们推断,通过改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管理 着的这两组神经调控机制能够治疗类似的病状。
应激反应是每一种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至今的最重要的“求生法宝”。情绪反应的自我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自我平衡则受控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分子 管理系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够通过在大脑释放警惕信号,让生物调整至警戒状态,而它正是生物应激反应的中枢因子。除此之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 放激素作为一种荷尔蒙信使物质,它还具有控制神经元活跃度的作用。
不少焦虑症、忧郁症病人的应激反应受过创伤,而且大脑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普遍过量。为了调查清楚这种潜在的病理过程,德国蒲朗克研究院的简•迪乌新教授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展开了研究。
研究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大量转基因小白鼠,最后成功绘制出了老鼠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的基因功能细节图,这也是人类首次绘制出如此详尽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基因功能细节图。
激素Ⅰ型,控制人类恐惧
在前脑区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出现在谷氨酸能神经元及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而作为脑边缘系统,这一部分脑域正是引发人体恐惧感的“源头”。
而在中脑区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则出现在多巴胺释放神经元。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在这块区域的增多能够降低人类感觉到的恐惧感。
这项新的发现除了首次证明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其Ⅰ型受体对于恐惧感的产生、减缓作用以外,还引发了医学界的震荡:继续选用含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受体的抗焦虑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常规药物是否可行。专家推测,脑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系统过度活跃并不一定导致情感性疾患,在特定区域发生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系统过度活跃现象才有可能导致情绪失衡。
“运用含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Ⅰ型受体的反协同试剂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我们应该停止滥用这类药物。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区域才 是应激反应障碍的关键,要想治疗好患者,不仅要做到‘对症下药’,更关键的是要找准药物攻击的对象。”研究小组带头人简•迪乌新教授如是说到。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102927545 MSN:wangk102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