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网”的经营团队在工作室 记者 王昌明 摄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0%学生处于恋爱阶段,有70%是单身者但都想去恋爱。100%的人想通过一个平台去结交异性朋友。”脸上还透着几分稚气的网站创办者之一吴光伟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这个仅有四个“员工”的创业团队,所有的成员无一例外地全部出生于1988年,年仅24岁的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正如他们的网站,简单、直接。
2011年10月,网站另一位创办者陈兴的同宿舍同学,在学校的BBS上发了一个帖子:“我想谈恋爱,我想找个女朋友。”没想到,这个简单直白的“表白”竟然很快收到了反馈:有一位女生回了他的帖子。几番交往下来,两人牵手成功。
这个故事给了陈兴一个启示,“是不是还有其他学生,在正常的校园社交里,无法遇到心仪的女生,找到自己的感情归宿呢?”
4个多月后的2012年3月,他和吴光伟一起搭建的“大学生恋爱网”匆匆上线。为此,吴光伟还推掉了江苏的一份工作合同。
这个设计略显粗糙的网站,却在学生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反响:仅1个月,网站注册会员就达到了近4000人。
社交面窄
带来现实交友障碍
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校园社交圈子太窄。
大一男生小雄说:“在我们理科类学院,仅大一的新生,男生有500多人,女生只有50人左右,男女比例是10:1,在其他文科类学院,这种比例恰好相反”。
城区某高校的学生会干部小晴透露,“每次学校举办活动,我很怕去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院系班级做宣传,文科类的院系相对好一些,女孩子多一些,大家积极性高一些,相反男生占绝大多数的班级,宣传的效果就很差。我最担心的是,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习惯。”
因此,在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1/2的人直言,由于所学专业、自身性格等问题,校园社交存在交际面窄、交际手段单一等问题。
观念转变
学生社交圈向网络延伸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我们对网络的使用,不是一个完全对等的概念,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张国兵介绍。
人人网、QQ空间、朋友网的盛行,从某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然而在毕业阶段,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会通过专业的婚恋网站,规划自己未来的感情生活。在本报针对一所高校56名大学生展开的调查问卷中,有57%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恋爱网”表示了支持。支持者认为,该网站为结识其他学生、寻找恋爱机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名受访的建筑学专业同学小陈说:“恋爱网是一个平台和渠道而已,我在上面也不是只为找女朋友,关键是可以和其他大学生交流。”
快速增长的会员,给了大学生恋爱网团队关于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中国在校大学生有3000多万,包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恋爱网的用户群人数可达4000万。假设可以占有大学生中的1/7的人群,保守估计大学生恋爱网可以拥有500万大学生会员。”吴光伟说。目前该网站正在积极寻找投资,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发展。
理性看待
网络交友平台
尽管多数家长都不反对孩子在校园中恋爱,然而对于“网络寻爱”,却呈现不同的几方观点。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年代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哪怕不同班,上学放学看到熟悉的也会上去打个招呼。现在的孩子,下课了耳机一戴音乐一放,谁都不搭理,交际面当然窄了。”儿子在南京读大学的市民朱光才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从事建筑行业的邹有峰坦言,“网络恋爱就好比‘网上问诊’,面对面都可能存在误诊,同样在现实中谈恋爱都无法认清一个人,何况面对一个虚拟的网络。”所以他反对“网恋”。这样的观点在学生家长中并不鲜见,孩子通过网络来寻找伴侣,让他们为之惊讶。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觉得网络也好,其它平台也罢,都只是手段和途径,最终让孩子找到合适的伴侣才是重点。
“通过网络和异性接触不失为一种扩大交际面的方法,然而网络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三峡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张国兵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大学生要有健康的恋爱观念。”
张国兵向大学生们建议,感情生活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广大学生群体应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金钱,小心甄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