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移动互联网成为资本的宠儿。在中国投资行业“募、投、退”全面衰退的大环境下,移动社交、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竞争已经异常激烈。资本显得更加谨慎。不过,他们并未减弱对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关注度,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些更加前沿的领域,移动在线教育进入资本的视野。在个性化、碎片化为特征的移动应用中,教育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能否做出规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移动教育最先开始于幼儿教育领域,后逐渐向成人教育领域拓展。2012年上半年,主打教育领域的社交互动的“粉笔网”产品还未上线就已经获得IDG的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VIPABC”获启明创投1500万美元扩展中国市场;帮助背单词的“拓词”获得徐小平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在资本的“寒冬”中,资本表现出来的热情充分证明了教育领域移动应用的潜力。
“碎片化时代”下的移动教育
“未来在移动式平台上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情境式和高实时互动性将会是这个领域诉求的重点。”
教育行业是被公认的“钱景”领域,国内权威机构的调查统计表明,全国家庭教育服务方面的消费需求每年至少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粉笔网市场总监帅科表示,教育领域创业的市场机会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服务属于刚性需求,是个反经济周期行业,不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越是经济低迷的时候,教育培训行业反而越火爆;其次,这是个长尾市场,整个行业产值很大,有很大的区域性和拓展性。
从理论上看,巨大的用户群与稳定支出使教育行业成为一个金矿。但在教育领域,获得成功上市的大都是线下传统教育巨头,如新东方、学大教育等,纯粹在线互联网教育类公司很少在资本市场上有成就。
VIPABC集团CEO杨正大表示,以前在线教育的模式只是单纯地把线下学习模式下的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的学习者进行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服务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大量复制,几乎没有门槛。此类型的免费服务不胜枚举,因此,在线教育类的企业很难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资本开始对移动教育寄予希望。首先是智能化移动终端快速普及,截至2011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1.3亿部,平板电脑(PAD)的保有量为3000万台。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预计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5.2亿人次。
从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角度看,职业培训需求大增,但人们时间碎片化趋势明显。“未来在移动式平台上的在线学习,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情境式和高实时互动性将会是这个领域诉求的重点。”杨正大告诉记者。
移动教育应用给传统培训教育行业崭新的发展机会。类似英孚教育这样的培训机构,开始将移动应用市场发展成为一条新的产品输出渠道,延伸产业链条。英孚教育首席技术官EnioOhmaye博士表示:“未来学习的创新将在移动领域。”
移动教育产品尚在摸索期
以社交平台为基础或以单个应用为切入点,沿学习需求链扩展服务的模式是主要产品路径。
目前国内做移动教育类应用的厂商分为三类。一是原本做纸质教材、教辅产品的传统出版社和教育内容策划机构,比如人教社、外研社等等;二是原来在PC机上做教育培训或儿童教育类软件开发的企业,如VIPABC教育集团、洪恩教育,移动互联网给它们创造了新的机会;三是一些纯互联网背景的工程师团队,他们有技术实力,但在传统教育内容开发方面缺乏经验,比如创新工场投资的乐豚科技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势单力薄的个人开发者。
从产品形态看,出现了以社交平台为基础的资源对接模式,或以单个应用为切入点逐一沿学习需求链扩展的服务的产品路径。
以“粉笔网”为例,提供的是一个教育培训者和学习者的线上交流平台,推出移动客户端,以类似微博的形式,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未来希望学生打开手机客户端就能找到在身边的老师。”帅科告诉记者。
实际上在教育领域,教师资源除了所在的培训学校一直缺乏真正的市场推广渠道,教学水平与风格仅靠口碑传播,这就造成教师与学生信息的不对称。粉笔网的目的就是让老师能得到推广,让学生能找到自己满意的老师。据了解,粉笔网上线后吸引了考研、考公务员、司法考试、出国考试等50多个学科的老师甚至包括新东方的一批名师。
从 PC端教育培训的延伸来看,VIPABC移动化战略则是将真人式互动教学延伸到移动终端。杨正大介绍,在VIPABC在移动式平台上e-Learning的产品策略之一是向碎片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与PC平台上预约式、长时段的课程做区隔并相辅相成。
传统的PC学习行为的各个阶段,包括“预习”“学习”“练习”“复习”等,都有相对应的移动应用程序。每堂10分钟随选即上的短时段课程、个人化且情境式的教材内容推荐,体现了“碎片式学习”的机动性。
除此之外,单一应用的开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发者和创业者加入,“云词”“拓词”“百词斩”,以及“深练英语”都从英文单词学习上入手成为用户的辅助学习工具。
盈利难题
在国内市场,用户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应用下载付费习惯。因此,在AppStore上做教育内容开发不挣钱。
虽然“移动互联网生态”是未来趋势,但并未成型,这为当下教育应用产品的开发设置了很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
杨正大认为,目前看,移动应用的功能都只是在填补主流教育空缺,用户这种移动平台通常做到的是看课,而不是听课。而从基础设施上看,要实现在线移动学习还需要无线带宽、及时互动技术上的完善。
教育类应用尽管在AppStore上获得了大量用户,真正愿意付费的用户却并不多。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用户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应用下载付费习惯。因此,在AppStore上做教育内容开发不挣钱,这是困扰所有开发者的问题。
规模化也是一个挑战,这类应用虽然用户有需求,但是教育应用面对的是跟线下传统教育抢用户,跟线上诸多娱乐应用抢时间的双重挑战。创新意识低,一旦有一个热门应用上线,立刻会有一大批后来者进行模仿,行业初现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同质化导致难以规模化,教育应用的生命周期非常短。
创新工场投资经理曹飞直言,目前移动教育所面临的仍然是模式不清晰问题。找不到能形成规模的模式,就不能赚钱。而爆发力强、高成长性才是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在移动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是团队均衡,背景配比。在教育领域创业,团队既要有移动互联网的人也要有具备教育资源的人,有教育资源的人还需要是很好的产品经理或研发人员,这实际上是个很高的门槛。
移动教育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教育领域一直是理论上的黄金市场,但多年来,在线教育缺乏亮眼项目,逐渐让资本失去信心。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给资本带来新的想象空间。智能终端的普及能否带来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资本如何看待教育行业正在兴起的“移动”潮流?《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启明创投合伙人甘剑平。
《中国经营报》:在教育领域,儿童教育类应用目前也逐渐从蓝海变为红海。教育培训类的创新也在涌现,资本如何看待这个市场的新兴机会?启明创投在这方面有什么投资的经验?
甘剑平:教育培训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除了应试教育,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小语种语言,以及各种职业培训等,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有了智能终端,APP应用可以帮助大家学习,机会还是很大。但关键要看企业有无自己独到的地方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创新的方向就是把手机的特性利用好,目前PC在线教育做得好的还是不多,有了移动端会不会有突破,还是要看怎么做。在这个领域,我们投了一个台湾的团队VIPABC。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个人化和情境式的教学上有突破。做收费教育要提倡教学效果,投这个项目是我们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很大的尝试,希望能够做大。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在线教育一直没出现很成功的模式或是企业,原因是什么?
甘剑平:因为互联网上用户不愿意为内容买单,另外公司做得不够创新,老师想把线下教育放到线上,这个是不对的。教育产品的用户还是有社交的需求,线上满足不了。线上构建不出这样的氛围,最关键的是没有一家企业做出非常创新和适合的产品。
《中国经营报》:从投资价值角度看,资本对于移动教育持什么样的态度?
甘剑平:在传统教育领域,线下教育有着很大的市场,也打造出很多成功的公司,可是线上教育却百战百败,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这个市场到底有没有还有待观察,这些应用工具的开发进入门槛太低,对用户来讲也许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小工具,不能让用户真的得到想要的东西并形成黏性。这样没有确定的市场不可能吸引很多投资。
目前,在移动线教育的市场还没有真正起来,没有任何一家在线教育类公司获得了市场盈利和规模。这么多创业者和APP工具应用的出现有可能就是昙花一现,可能没有人为此付费,创业者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拓词:靠“小而精”切入市场
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地发生:坐在地铁上,打开一个英语或者其他类型的学习应用就可以开始系统化的学习……
创业者们已经触摸到用户的需求,问题在于如何从跟随用户需求到引导用户需求。拓词走的正是小而精的产品路线,从智能化算法着手,将被动式辅助变为主动式引导,使用户活跃度与黏性迅速提升。
记忆算法探路英语移动应用
“拓词我们兼职做了整两年,2011年6月份才开始全职。”薛淡坦承,起初选择的这个创业项目并未引来风投,另外两个创始人一位是长期从事e-learning行业的教育者,还有一位中学老师,也都是兼职。
从兼职到全职是基于“相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会改变传统教育产业,这种改变,最终应该是颠覆性的,重构级别的。”薛淡表示,如果发展顺利,拓词能给“互联网改变教育”探出一条小路,而目前这仍是个冰海。
薛淡认为,单词是外语教育的一个基础中的基础,每个外语学习者,无论想迅速提高水平,还是要通过考试,都需要过单词这个坎儿。
2011年4月份,薛淡首先做了网页版的拓词,“从一开始我们就打定主意要做移动端,不过,拓词的核心是记忆算法,此前在网站端优化好了之后再上移动端”。移动端拓词上线,在AppStore里售价为18元人民币。结果,不久后,成为国内教育应用类收费下载量排名第一的应用,这给了拓词继续坚持收费的信心。
薛淡透露,目前,拓词注册用户100多万,每月十几万新增用户,20万~30万的活跃度,而最让薛淡兴奋的是每个用户在拓词的停留时长达到20分钟,且有不断增加的态势。
从“单一应用”到“应用集群”
“拓词追求小而精的产品思路,用户只需要打开应用学习。拓词做的是告诉用户每天需要学多久,学哪些单词,每一个单词什么时候复习。”薛淡介绍,拓词要让背单词做到简单极致,前端简单的背后就是后台的复杂,拓词专注于在线背单词的核心记忆算法开发(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基础)和用户体验优化。
智能化引导是拓词基于核心竞争力算法优势建立起来,比如熟词通过测试后自动Pass,生词则自动进入循环记忆模式;读听写几个方面综合训练并自动切换,实现见到或听到这个单词条件反射般的正确识别等通过算法实现的智能化引导。
尽管拓词这个应用采用了付费下载模式,但依然面临着无法盈利的困境。薛淡表示,目前“拓词”的用户大学生占到7成,剩下的就是职场的人。但iPhone版本在大学占的比例很小,在目前整个大环境付费意愿不强的情况下,尽管教育类应用付费意愿和能力好一点,但每月几万元的下载收入,仍无法平衡11个人的团队技术研发、推广的支出。
而拓词仅仅只是一款应用,无法形成爆发式、规模化的增长。
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薛淡认为在整个生态环境还没形成之前,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应用。通过开发一个应用找到合适的产品思路。“目前来看我们找到了清晰的产品定位,这是一个慢领域,大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背单词是基础,练听力、练阅读都是未来用户的需求。”薛淡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显然,“拓词”选择的路径是开始试探市场,市场接受之后从单一应用升级平台化应用集群,实现用户导流和规模化效应。但应用集群如何形成品牌效应,从辅助工具到逐渐获得用户依赖产生持续不断的现金流确实是此类应用要面对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