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隐私保护,但前两天京东搞了个大新闻,50 亿条数据泄漏被确认。其中包括京东、QQ 上的物流信息、交易信息、个人身份等信息等,严重侵犯了用户隐私权,庆幸的是没有牵扯到帐号密码,否则资金都不安全了。

 

 

根据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原因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擅自披露或擅自提供个人信息。有关机构未获法律授权、未经本人许可或者超出必要限度披露他人个人信息,或在未经法律授权或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机构之间未经客户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也很常见。二是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个人信息,通过该种方式获取个人信息的,要求用户进行防范客观上无法实现,只能从强化运营商责任的角度入手进行技术防范。

网络信息保护法,一直在路上

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计算机安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随后又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2年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明确规定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3项罪名,但《刑法》作为惩罚性最为严重的法律规范,只有在发生一定严重后果后才可启用,百姓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依据其来捍卫自己的信息保密权。

 

 

就保护网站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而言,《刑法修正案(七)》《侵权责任法》乃至居民身份证法等相关内容均有涉及,但相关规定条款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对于如“个人信息”、“违反规定”等关键概念界定不清,在执法过程中,财大气粗的运营商往往有较强的影响力,易形成现实的执法困境。即便发生信息泄露,用户个人在追究运营商民事责任的时候,也存在举证难等问题,诉讼成本高、收益低,当事人很难依法维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美国,《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修正案强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用户存储与计算机硬件上的数码个人信息和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如电子邮件等相应地都受到保护。除美国国会1974年通过的《隐私权法》,1986年颁布的《电子通讯隐私法》,2000年通过的《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外,美国各州还制定了一些保护本州公民隐私的细化法律。

在德国,早在1970年德国黑森州就颁布了德国首部地方性《数据保护法》从而在全球开辟了一个新的立法领域。1984年的英国议会通过了《数据保护法》,并于1998年对该法进行修订。此后,英国陆续通过了《调查权法》、《通信管理条例》和《通信数据保护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此外,英国贸工部和计算机协会还制定了专门的信息安全认证计划,得到了全球主要软件商的承认。

2005年4月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日本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根本法律。根据这一法律,日本国家行政机关、独立行政法人和地方公共团体还制定了多项法律和条例,为个人信息保护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谁来保护互联网下的隐私安全?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用户数据泄露现象进一步恶化,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张近东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建议重罚信息泄露行为,以信息泄漏及信息转卖数量作为界定标准,提升处罚刑期上限,遏制整个信息泄露链条的关键环节。

去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

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张近东提出,要进一步制定数据开放共享配套法规、安全配套标准,构建防护技术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根据不同企业等级,制定相应法规、管理条例,强制要求相应等级企业参照国家相应标准,采取符合其等级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并保证其在信息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与其信息数量、敏感度匹配。

张近东认为,要针对信息泄漏及转卖信息人员加强处罚,因目前信息泄漏源头环节相对廉价,每条仅为1元不到至10元不等,仅从涉案金额来看往往不高,且最高罚则仅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无法形成有效制约。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民众生活的极大便利以及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节奏和步伐。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却受到更大的威胁和冲击。我国现行法律机制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而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机制建设的补充和立法观念的确立以及网络实名制探索等是未来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必然措施。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9-12 21:57:45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的相关文章

AI神器帮你锁住艳照,裸照爱好者的福音

你的手机有没有一些不可描述的照片? 比如,聚众YP? 围观"艺术" 3D裸男? 女王调教? 总之,这些照片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的,但统统都是不安全的,难道你没有遭遇过爸妈随便翻翻相册的尴尬吗? 更何况还有好莱坞明星频频传出裸照被公开事件,以及国内多起艳照门等前车之鉴,存在手机上的果照被修电脑.iCloud 被黑.Instagram 账户密码被撞库等姿势花式泄露. 这里要给大家安利一款最近雷锋网宅客频道(微信公众号:letshome)编辑在外网发现的某自动隐藏果照神器,麻麻再也不用担

别让“精准营销”变了味儿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当我打开视频网站想看一集<康熙来了>找找乐子的时候,视频窗口旁边居然出现了不久前在淘宝网上搜索的同款连衣裙推荐,"无非就是精准营销嘛"--懂的人自然懂,但我和我的小伙伴还是惊呆了. 同样的一幕也曾在微博.社交网站等平台上频频上演,最近浏览的同类产品就会反复滚动在微博的"热门商品应用"里. 网上的"热门商品应用"推送(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让有些用户不寒而栗,乔治·奥威

android-求360隐私保险箱中的加密视频原理

问题描述 求360隐私保险箱中的加密视频原理 我的android系统手机中装了一个360隐私保险箱 用了一下其中的加密视频的功能 发现加密大视频一下子就完成了 所以我怀疑他只是改个文件名移动一下位置,于是我到他的目录下用播放器播放 发现无法播放 然后我又到保险箱里 发现竟然可以直接播放 没看见解密过程 感到十分不解 求解 解决方案 估计就是加密了头文件,头文件动了,别的播放器当然无法识别了. 加密音视频有特定的一套方案,卷积好像,是需要时间的 解决方案二: 这不难吧,它可以将关键的数据段比如一些

360搜索靠什么撬动百度

百度已经在中文搜索领域做了好多年老大,而且根扎得很深,后来者很难撬动百度的地位.2012年8月16日,信奉颠覆式创新的周鸿祎推出360综合搜索,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周鸿祎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硝烟,曾经让强大的企鹅帝国咬牙切齿,痛恨有加.而且周鸿祎创立360之后,把用户体验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声称"只挑战大佬,不欺负弱小".因此,这次360强势杀入搜索市场,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毕竟多年来一潭死水的搜索领域也让很多用户感觉乏味. "3B大战"

监控笔记本 谁动赶紧通知我

看点:谷歌浏览器配套绝技.摄像头偷拍嫌疑人 当我们离开笔记本的时候,大家通常习惯是将屏幕进行锁定,以防别人碰自己的笔记本,从而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过即便这样,也还是有人"不老实",总想去"研究一下"别人的电脑.这里介绍一个新鲜玩法,利用Mouselock网站(网址:http://www.mouselock.co),可以在别人动自己的时候,自动调用摄像头进行拍照,然后有自动到指定的邮箱里面发送一份E-mail,将动你笔记本人的照片保存下来. 提示:要想用Mouseloc

后国安局监控时代,用户最需要的体验是掌握隐私的自由

如今,两个人只要不是同处一室,就很难做到安全通信了.我们的电话.邮件.短信时刻都处于政府.企业和黑客的监视之下,甚至连纸质的邮件都不例外. 真正安全的网络通信方式其实早已存在,但大多都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例如,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使用PGP加密技术来保护邮件,长久以来也只能在缺少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通信. 层出不穷的安全软件 不过,自斯诺登泄漏的政府文件暴露出国安局(NSA)在监控领域的触角之后,数字安全也开始为普通消费者所关注,一小批应用软件也应运而生.以Signal.Telegram和What

邮件内容泄露用户隐私,通过加放代码窃取用户cookie 

央视315晚会曝光,包括网易.品友互动在内的众多公司通过追踪用户cookie.分析邮件内容等手段,收集用户隐私,甚至有公司称,"不管你出现在什么地方,我都可以抓到你",让消费者的隐私在他们面前完全透明. 第三方公司通过加放代码窃取用户cookie 据央视曝光,cookie,被比喻为用户的网络身份证.是用户登录某一网站时,网站会将用户的浏览记录.IP地址.网卡号.用户名.密码等信息,存放到用户电脑一个叫cookie的数据包中,当用户下次再登该网站时,网站便可以利用cookie文件自动识别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边界正变得暧昧不清

人们重视隐私的保护,但同时也相信未来是一个由数据推动的时代.不过,大数据使用的普及必然会涉及到侵犯隐私的问题,这听起来的确是相互矛盾的事情.   不可否认,大数据是座金矿,通过数据挖掘,人类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远超以往.但大数据又是把双刃剑,国家和企业因大数据获益的同时,个人隐私保护的话题却变得暧昧不清,也使业内外对隐私保护的争论延绵不绝. 大数据打破宁静 说到个人隐私,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客户打电话订购比萨,客服人员马上报出了他的电话和家庭住址,推荐了他喜欢的口味,报出他最近去图书馆借

华大基因:云计算“撬动”大基因

华大基因:云计算"撬动"大基因 "云栖奖"获奖人: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副总监 金鑫 作者:阿里云研究中心 田丰 中美两国均已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在这个千亿美元的"蓝海市场"中,基因技术持续推动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两国上至政府,下至企业都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普惠技术加速基因医疗服务.美国谷歌云正在与遗传数据机构合作研发"谷歌基因组"项目,打造遗传分析云服务,Broad Institute遗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