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医疗信息化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大中型医院已经基本完成网络架构的建设。但是,从住院医生和护士再到病人床边的信息传递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而IT技术已经被公认为是促进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在2012戴尔存储论坛上,记者对走在医疗信息化前端的张家港卫生局信息主任张浩哲进行了采访,就“大数据时代下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区域卫生平台”话题进行了探讨。
张家港是一个名气较大的城市,但是要问及具体是哪个省市的,估计会难倒一批人,其实张家港是是苏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交汇带。据刘主任介绍,张家港户籍人口是90万,常住人口是120万。
目前,张家港市医疗机构总共有8家市级的医疗卫生单位,7家公立医院,27家民营医院,8个社区卫生中心,2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另外总共有医疗的开放床位数是5615张,全市卫生系统职工是8249人,卫技人员是6000多人。
鲜明的对比:资源有限 存储需求暴增
“张家港卫生局的数据中心和下属的所有医疗机构都已经实现了联网,实际接入的计算机数接近4000多台。”刘主任介绍道,“在这些计算机上都能够通过我们的专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的居民健康档案的调阅。终端数据都能通过数据的传输线进入到张家港的数据中心,包括医生的电脑和护士电脑上产生的数据、看病的诊断数据、检验检查的数据。”
据悉,张家港数据中心存储了125万常住人口的档案,同时还给125万人的常住人口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刘主任表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卫生部建档的要求。同时建立动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19份,其中慢病专项档案是18万份,其中还建立了38万份老年人档案和12万份的老年人体检档案,70万份的妇女基础档案和16万份的妇女病普查档案。
如此庞大的数据存储需求,但刘主任表示目前却只有三个人来管理这些数据,人力资源的有限与存储需求的暴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刘主任要如何构建区域信息平台的呢?
如何搭建信息化平台:硬件+软件
这些数据对于医院和病人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管理好数据、利用好数据才能体现价值,而管理好数据的首要问题是要如何支撑这么庞大的数据量的并行?刘主任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为我们进行了解析。
* 硬件: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
刘主任认为硬件选型时一定要选择自己合适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品牌等因素,根据需求,张家港数据中心选择的全是PC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的有22台,刘主任对其中16台进行了虚拟化。据其介绍,运行的虚拟服务器接近300台,包括生产环境、测试环境和开发环境。目前为止张家港把主要的数据库服务器也进行了虚拟化,“当时还是有一些担心的,但是从运行的效果来看,是能够支撑像我们这样体量的数据量的运行。”刘主任介绍道。
据悉,张家港数据中心所有存储的架构采用的是戴尔的EqualLogic,目前共有9台EqualLogic,还有一些原来遗留的光纤存储。在20家医院部署了数据的前置交换机,前置交换机物理机是20台,每台机器是按照1比个的比例进行了虚拟化,也就是20家医院各部署一台物理机,每台物理机上再运行三台虚拟服务器,分别提供影像、心电和诊疗等数据的及时传递。刘主任表示对于不需要实时传输的数据,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在功能上进行了切分。
(责任编辑:蒙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