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看到了联发科的最新数据。
两天前,联发科公布了2015年Q4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其季度营收为617亿新台币,环比增长8.3%。不过Q4季度毛利率为38.5%,净利润只有6.1%,每股收益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紧随其后的2016年Q1又是传统的市场低谷,因此情势很可能继续恶化。
相信联发科出现这样的结果,大抵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因为同期,高通被20nm以及骁龙810折腾得节奏尽失且狼狈不堪,整天疲于向企业和用户发出“发热与我无关”的声明,理论上处于危机公关的停滞状态。
联发科则不然。他没有向三星与高通争抢“打响20nm第一枪”的虚名,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决定,是否有必要跟进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制程技术;同时还可以考虑自己的技术实力能否应对公版Cortex-A57的能耗挑战。当MT6795出现时,其28nm制程与八核Cortex-A53架构还是说明,联发科保守且稳健。
高通在内子里停步整理,联发科在表象上紧步疾行,加之高通10.5亿美元反垄断罚单以及韩国和欧洲等地的相继调查,关注者们好像要看到一场龟兔赛跑的故事。可是公布结果之后,大家瞠目结舌,原来高通与联发科像是两张紧靠在一起的骨牌——高通被推到之后,联发科也未能幸免。更可怕的是当高通推出820重新站起来之后,联发科并没有看到起势。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那个表象上的紧步疾行,内子里究竟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
回顾近三年的故事,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联发科。
2013年,联发科学会了规划。尝到从双核跳转到四核的甜头之后,联发科找到了牵着高通鼻子走的理想战略,就是在后者“多核无用”的声讨中坚持自己的路线,直到后者开始更改自己的产品路径。 最后,高通不得不四核,再不得不八核,一点办法也没有。
2014年,联发科学会了冷静。在这样4G元年,高通和Marvell都因先手优势裹挟了4G市场的商业机会,可是联发科就是隐忍不发,直到当年6月才正式发布MT6595。这份冷静来自其对自由产业链的强大自信,以及对技术和市场格局的预判,可谓魄力十足。
2015年,联发科学会了慷慨。要知道从功能机时代,联发科就在做性价比的文章。可在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五个年头,联发科大手笔100万元给产品线取了“曦力”的名字,用以改变烙印在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手气之阔绰前所未有。
在这段时间里,联发科像一块吸附力极强的海绵,汲取着各种对自己有利的营养。然而有些原本应该放弃的资源和项目,联发科也是来者皆善照单全收,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2015年,芯片厂商一直在20nm工艺制程的梦魇中挣扎。该技术实现晶体管密度1.9倍于28nm芯片,也能够缩减25%的功耗,单位面积功耗却1.425倍28nm技术。高通和三星都因此头痛不已,明智如海思放弃20nm直接选择首发16nm可谓后发制人。
目前,联发科仍然镇守在28nm工艺阵线,可是演进的方向仍然是20nm。公开信息显示,联发科的Roadmap中MT6797仍会采用20nm制程,如此看来,联发科之所以没有跟进16nm工艺,还是其技术储备不足以供应技术演进的需要,导致其必须按部就班。作为最接近高通的追赶者,这样的现状恐怕很难让人乐观。
除技术路线的选择,联发科在选择合作伙伴上的问题更为突出。为与高通竞争,联发科早早定下高端化的战略目标,那100万的起名费也着实让人咋舌。联发科的供应链也给足了面子,HTC ONE M9+、金立 E8、OPPO R7 Plus移动版等产品已经向中高端市场迈进一大步,一度让联发科的业绩非常理想。
然而此时,联发科却选择成为小米的供应商,导致其高端解决方案MT6795最终匹配了小米面向低端用户的产品红米Note 2上。要知道,两年前,小米就曾经用红米拉低了MT6589T的品牌预期,让联发科的高端化口号显得孱弱,甚至可笑。
有媒体表示,联发科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谢清江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为了换取联发科的优质业绩,公司不得不在“高端化发展”的口号中,躺着数“践行低端化”的钱。不久后,谢清江即澄清绝无此事。然而两次与小米为伍,两次为了出货量走进低端化的老路,这样的联发科与过去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呢?难怪谢清江澄清了事实,仍有大量关注者提出质疑。
在技术上,联发科没有积极跟进新技术的演进;在市场中,联发科为利益增量的绝对值向现实妥协。有这样两个选择,难怪联发科最后会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既然选择了高端化,就是要告别过去的自己,就是要用全新的面貌和姿态结交新时代,就是要一种与高通相似,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方式与高端用户对话。很显然,走过2015,联发科做得都很差。
如果想扭转现状,联发科需要先学会拒绝——告别被时代放弃的技术,告别与自己战略相左的利益诱惑。不过现在,联发科充当了这一轮台球游戏中的母球,高通成为了目标球。两球相撞之后,观众才发现——这是好强大的缩杆技法。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