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东北部下克莱普顿路70号,小型独立书店“哈克尼书页”里人头攒动,老板大卫和艾琳娜在收银台忙碌着。到了正午,他们的收入已经超过500英镑。两人不知有多久没见过这么喜人的营业额了。
一个半小时之前,50名客人突然涌入店里,每人手里都挥舞着一张20英镑的钞票,称要买下100多本书。后来,他们花完钱,喝了口庆功酒,就离开了小店。街上其他商店的店主都羡慕“哈克尼书页”里难得的热闹景象。
去年兴起于美国的“快钱族”(cashmob)就这样在今年夏天首次登陆英国,如今已经在英国遍地开花。“快钱族”理念也同样被复制:汇聚微小的力量“拯救”你身边的社区小店。
社交网站集聚“快钱族”
“哈克尼书页”迎来“快钱族”的那天是伦敦奥运会闭幕两天前的8月10日。奥运会迎来八方客,伦敦东部哈克尼区也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可是像“哈克尼书页”这样的社区小店还是成了被繁华遗忘的角落。当时,英国社区活动家肯·班克斯从加拿大学习经验回来,决定发起一场“快钱族”聚会。班克斯建立了cashmobbers网站,通过社交网络招募“快钱族”,获得积极响应。
去年8月,在纽约州水牛城,美国工程师、博客作家克里斯托弗·史密斯突发奇想要组织这种聚会,就是出于对经济萎靡之下社区小店经营窘境的忧虑。当时,他通过社交网络号召,写道:“这条信息是给所有有几美元闲钱可以拯救社区商店的人。”短短几天后,他就招募到了100多人,相约同时到一家葡萄酒商店消费,当天就为这家店带来9000美元营业额,“这可比在店家脸谱主页上点一下"喜欢"实惠多了。”
一年多以来,社交网络上的“快钱族”平台迅速发展,风靡美国数十个州,在加拿大、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地也逐渐兴起。
通过社交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发起“快钱族”聚会。54岁的英国社工理查德·麦基弗本月16日在伦敦北部的一家独立书店组织了一场聚会,70余名“快钱族”助阵,半小时内就把这家店当天的营业额提升了5倍。麦基弗呼吁伦敦人“别去星巴克了,他们在英国赚了那么多钱却只付那么点税,光顾你的社区小店吧。”
“升级版团购”有利商家
“快钱族”在组织形式上很像一群陌生人突然相聚载歌载舞的“快闪族”,集体消费的方式又很像“团购”。不过,史密斯说,这其实是团购的“逆反”,因为“快钱族”在社区小店消费支付的是原价而不是折扣价。
作为一种“升级版团购”,在这个网购盛行的年代,“快钱族”文化更是增强了人们的社区意识。安妮·约翰逊在美国罗德岛沃维克经营一家艺术品商店,这家店售卖50位当地艺术家的作品。有一次,35人突然一起来到她的店里,令她大吃一惊。
约翰逊说,“快钱族”们通过购物,认识了当地的艺术家,自己的店还吸引了更多人气,“有些人错过了那次"快钱族"聚会,他们后来光顾这里,因为他们想支持这一理念。”
“快钱族”“空降”沃维克之后,当地一家商业组织打算每月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以鼓励当地人支持社区小店。
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一群“快钱族”已经制定了所谓的“快钱族法则”,包括参与者必须至少消费20美元,并且最后留下来喝一杯庆祝,还有所选择的活动地点必须是当地人为店主而且对社会有回报的小店。“快钱族”通常通过社交网络提名和投票选出“空降”的小店。当然,如果对象是餐饮店之类的,他们会提前通知商家,免得他们供不应求。
(陈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