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动摇微调仅是建议

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有关人士昨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听说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任何信息。尽管市场对下半年通胀预期有所加大,但经济回暖的根基尚不牢固;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昨日有媒体报道说,有部分专家学者向高层建议“应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并将此解读为货币政策微调的前兆。而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庆华7月7日有关“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的表述,也被有的媒体解读为“监管层开始着重警示信贷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外国投行人士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着手调整货币政策。  近期,监管层的一些动向引起了部分人士对货币政策可能微调的猜测。一是央行于7月7日回笼资金1700亿元,包括9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和800亿元91天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连续两周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二是银行对二套房信贷上从放松到收紧的转变。部分市场研究人士由此认为,央行可能担心流动性过于充裕,导致远期通胀压力比较大,因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进行微调、预调。  不过,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央行的相关政策操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不大可能上调。央行虽连续两周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但不能据以判断这是央行欲调整货币政策的信号,因为这只是技术性、暂时性、阶段性的操作而已。  “现在的货币政策主要处于一个外松内紧的状态。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仍是不变的,而对银行内部监管则有必要有所警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我们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银行方面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未来通胀压力的预期同时越来越强,银行信贷扩张加快将导致银行风险的加大。眼下,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重新积聚泡沫,积压的银行房贷始终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点。所以,从内部有必要给予商业银行足够的风险提示。  需要强调的是,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再一次证明了最高决策层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取向。  西南证券金融业研究员付立春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至少在今年年内不会改变。他表示,目前在经济没有明显恢复之前,货币政策肯定是不会变的。这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国内历史经验都能得到强有力的论证。  付立春解释说,美国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有所收紧,直接导致此后美国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经济的衰退。这一实例证明,在经济衰退之前收紧银根会导致经济恢复前的倒退。  经济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导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起因虽是美国股市的大跌,但导致其持续数年且带来多国经济大衰退的根本原因,却是各国在期间执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期间最先恢复经济增长的国家,正是因为其率先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德国。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防止出现经济衰退,各国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当前经济增长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央行应当不会冒险调整货币政策。  另外,付立春表示,对中国来说,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在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内,基本保持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需要经济政策的连贯性,这次所遇到的金融危机相较1998年来说更为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连贯程度应该更高。  “包括上述央行连续两周回笼资金以及对房地产二套房贷的收紧,可以看出监管层确实对信贷规模有所收紧,但是这并不能说监管层有调整货币政策的倾向。” 付立春说。  上海证券分析师李剑峰也表示,去年央行以多次降息和调整准备金率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而今年信贷的结构调整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现在来说,保增长是政策的主线,并且目前经济出现了趋稳向好的势头。但是,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时间: 2024-10-24 01:08:46

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动摇微调仅是建议的相关文章

宽松货币政策将更侧重适度

7日,央行公开市场加大资金回笼力度,正回购利率也较此前一周上涨了5个基点:8日,央行公布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一 年期央票重启.这些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在或将要转向?观察人士认为,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重启一年期央票更多的是在提示"适度",短期内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不会改变. 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本身存在上涨需求.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与银行资金成本倒挂严重,从理顺利率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观察,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有其合理性.IPO重启也推动了正回购利率的上

2010年我国将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执行,2009年第二季度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积

2010年将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发布会 摄影/中国网 杨佳 中国网12月7日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采

人民银行: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未来通胀风险

国际财经时报5月7日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发布报告表示,全球多国央行采取量化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蕴藏较大风险,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货膨胀和主要货币汇率贬值风险. 人民银行周三发布了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主要经济体激进的货币政策促使全球货币条件进一步宽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不过,在目前这些非常规政策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作用并不明显. 近年来,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全球性,某个主要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就可能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报告

三新丁首次亮相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难言退出

蒋云翔 北京报道 3月30日,央行召开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虽然央行并未在会议结束后发布公告,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学者均认为,虽然长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面临调整,但短期内央行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的货币政策,此举也是呼应了此前周小川"特殊时期慎重退出"的言论. 事实上,随着国内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通胀压力的增大,市场对货币政策作出调整的声音,也在不断增大.而因周其仁.夏斌和李稻葵三位新晋委员的正式亮相,此次央行会议也受到市场的格外关注.此前,三位委员曾多次公开表示了宽松

热钱回潮:押注宽松货币政策

在本轮热钱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热钱流入的最主要动力.受今年上半年中国央行"极度宽松"而非"适度宽松"的实际货币政策刺激,信贷规模激增吹胀了国内逐渐干瘪的资产泡沫. 文/ 蔡亮 中国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超过21300亿美元.其中,今年第二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779亿美元. 针对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净出口双双大幅下滑.外汇储备却意外激增的背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难

央行: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

央行副行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整体取向不变

7月11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上海表示,从宏观经济的基本判断来看,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整体取向没有变,促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依然是政策重点. 胡晓炼是在今天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她在演讲中还提到,对于今年信贷过紧的说法"有失偏颇". "政策力度是否合适要看采用何种参照系,如果是以去年以应对危机时的特殊情况下的政策则会产生偏离.如信贷大家都会拿去年大量的信贷投放作为今年衡量,认为今年的信贷过紧了.我觉得有失偏颇的." 胡晓炼就关

央行表示将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据全景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昨日表示,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