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很多人愿意把阿里当作一家电商公司,而我一直认为阿里是一家广告公司。这家广告公司不断创造或者获取更多的广告位,然后销售给自己平台上的品牌商家们。销售广告位以最有效的方式在进行着,那就是让他们能够卖出商品,这就是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淘宝的“媒”变》里说明的一样,整个阿里集团旗下的所有公司实际上都是拥有第X代媒体的特征,这类媒体NB的地方就是可以告诉你投了广告之后大概能卖出多少。只是当品牌商家越来越多,平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数据量也越来越大的时候,更多的增值服务出现了,这也是阿里把自己定位成数据、金融和平台公司之后清晰的盈利方式。只是这个在PC时代清晰高效而且获得丰厚的盈利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变得有些迟钝和不知所措。
当然,在2012年双11移动淘宝仍然创下佳绩,可是来自移动淘宝的数据显示,在移动端,淘宝销量第一的却是虚拟类商品(如手机充值卡、游戏点卡),而且单纯作为一个卖货的平台,淘宝并不能很好地从中获利,毕竟移动APP的广告位实在是太有限了。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估值达5000万美金以数据分析为主营业务的友盟最终仍然不得不选择被阿里收购,只是这里有个疑问,阿里收购友盟之后呢?该做什么和能够做成什么?
这里不会对这两个问题做详细的解读,本文想探讨的是来自移动互联网不同的竞争规则,这些规则从腾讯而来,可以供大家做个参考:
规则一:快速开发更多的应用,这不是为了试错,是为了抢占手机客户端分散的流量入口,像交友沟通、通讯录、短信、语音、杀毒、游戏、手机桌面、浏览器、拍照、地图等等,和PC端不同,手机客户端流量被切割得非常细,如果能够把手机所有功能研究清楚和明白,然后按照流量入口抢占的方式来开发靠谱的应用,获得过亿的用户并不是难事,毕竟手机用户比PC用户保有量大得多。
规则二:不与线下结合的应用不是好应用,无论是LBS还是O2O,手机作为在线下地理位置可以随意移动的终端,本就具备这个先天优势。微信在这方面的拓展值得借鉴,特别是二维码的大力推动,成功实现了自己推广到全民推广的阶段,实现了用户数的爆炸式增长,而且这种增长QQ用户占比越来越小。
规则三:盈利不仅仅是广告,会员式增值式服务成为主流。在PC时代,由于屏幕够大,而且鼠标点击足够方便,所以在一个网站上可以不断增加更多广告位获得收益,像百度和淘宝还增加无穷尽的竞价广告位。只是这些盈利方式要移植到移动互联网,难度非常大而且不可取,毕竟手机端手指更灵活,可以轻易避开不点击广告,甚至可以通过关闭网络来避开广告。
在这三个规则下,阿里作为一家数据、金融和平台公司,在产品开发能力上是非常弱的,更别提产品创新和盈利创新,移动互联网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也仅限于产品创新阶段,盈利创新或许微信的包月方式和会员卡方式会迈出坚实的一步,可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对于普通用户和商家在付费上的接受程度。
于是阿里开始希望通过收购来增强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收购陌陌和友盟来看,似乎阿里的移动互联网还未到布局阶段,更别提设定清晰的盈利方式了。说直白点,就是通过收购来挖人罢了,是否能够对接电商业务和怎么赚钱或许还没有想太清楚。只是作为一家以数据、金融和平台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来说,移动互联网的方向仍然以这三个方面为主线进行收购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收购友盟是符合第一项主营业务,毕竟阿里在移动的数据仅限于淘宝和天猫两个主要应用本身,对于其它APP的数据获取尚且不知如何下手,而收购陌陌则在于阿里旺旺在移动端的能力缺失,虽然阿里旺旺也是交流沟通工具,可这个工具仅限于交易时进行,使用的频率非常有限,所以淘宝直接将旺旺内嵌处理,并没有在移动互联网大力推广阿里旺旺。只是对于手机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便是联系和交流,这个粘度和使用频率高于一切。如果有像微信这样的杀手级交流工具,未来植入电商业务内容成为可能。
如果按照三大主营业务来进行收购和发展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那阿里被腾讯和360这样以产品开发和创新见长的互联网公司弯道超车,切入到生活电商形成用户习惯后再切回实物商品电商,实现O2O零售世界扁平化进程和阿里的关系就不大了。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阿里着急收购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只是对于阿里来说,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