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在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为主题的2016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光伏行业引发高度关注。谈到光伏行业最近几年经历的荣耀与沧桑,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早在2007年,高纪凡夫妇就曾以32亿元身家登上胡润富豪榜。
过去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像过山车。坐上头把交椅的人都曾身价高达数百亿,但几经更迭,最后都黯然离场。现在国内仍坚持做光伏行业的高纪凡,几年前还并不广为人知,相比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国首富施正荣、彭小峰,高纪凡的知名度似乎仅局限在行业内。
带领企业成功躲过2008金融危机和美国“双反”行业危机后,现如今,他已坐上了国内光伏行业头把交椅。见到记者时,他却皱着眉头说:“老大不好做。”高纪凡今年51岁,按照东方文化中对生命阶段的描述,他刚过知天命之年。
非太阳能专业出身成立国内最早一批光伏企业
高纪凡留着干练的寸头,谈吐优雅。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知识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高纪凡曾创办了武进协和精细化工厂并负责其管理工作达五年之久。在此之前,他还创建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广东顺德富有洗涤剂厂并负责管理工作长达四年时间。1992年在南京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派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留学。在美国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个消息,美国计划2010年在商住建筑、办公大楼安装100万套太阳能光电系统进行屋顶发电。他判断: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其市场前景和社会效应都无可估量,太阳能在21世纪会大有作为。
1997年底,常州天合应运而生。1998年初即从日本引进生产线,用最快的速度开始了铝板幕墙的大规模生产。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于2007年6月成功引入资本。一开始,高纪凡师从已故的中科院院士唐敖庆先生,而且他确实是打算做化学添加剂并打算将其发扬光大的。然而,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使他认定了各国需要新型能源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继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百万屋顶光伏计划》,这个判断让他做了当时很多人不解甚至觉得疯狂的决定——1998年,并非太阳能专业出身的高纪凡,却成立了全国、乃至全球最早一批光伏企业之一天合光能。
2007年开始,中国太阳能产业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将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接连推高,最贵时达到近500美元/千克左右。高纪凡当时也曾为此动心,甚至2007年在连云港(4.760,0.00,0.00%)规划了一个一万吨产能的多晶硅厂,但他很快停止了。
高纪凡解释当时放弃的原因,他看到大家都在搞多晶硅,他想了想三年后自己是否会具有竞争力。“后来我发现没有什么竞争力,现在是挺好的,等到三年以后这个厂可能就没有什么竞争力。”
他找有优势的上游企业合作,自己专注组件生产。2008年金融危机突袭,多晶硅价格暴跌,硅料问题拖垮了很多光伏企业,有的企业至今仍在为抛掉这个烫手山芋负累重重,无数同行倒下去的尸骨就在眼前,高纪凡却趁机爬上了顶峰,这让他看上去更加谨小慎微。
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两招帮他度过光伏产业寒冬
随后,高纪凡开始有所警惕。他找到麦肯锡一个高管,咨询光伏行业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对方问高纪凡:你觉得现在是新建一个光伏的产能难,还是说销售一个光伏的产品难?高纪凡回答:上一个光伏产能挺容易的,有钱弄就能实现,只是同质化的一个扩展而已,可销售就不好说了。对方说,那你就等着产能过剩吧,积压的问题很快就要爆发了。受此警示,高纪凡调整了战略,不再追求产能,而是侧重抓市场兼品牌。
同时,行业内企业纷纷扩张规模时,高纪凡似乎又提前预料到了新的拐点,思考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2008年,天合成立10年,但从整个产业链看,“当时什么都缺。不仅是缺电,硅片、辅料都极其欠缺。很多企业开始自己干,大而全,小而全,当时我们就说不要自己干,学汽车行业引进一批企业来到这个园区,引进创新能力领先的,成本领先的企业到我们这来和我们做配套”。
高纪凡回忆,他在公司成立10年之际建了天合光伏产业园,以天合光能为主,其它几十家企业做配套,成为一个园区。
对比之下,有的企业选择的战略是自建产业链。在产业寒冬来临时,配套产业因为专注一个方面,往往能够生存下去。因此,天合光能因不用背包袱,影响也相对较小。用这种方式,高纪凡聚集起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配套产业,仅物流一项即节省大量成本。“天合的降成本第一是专注。主要是天合从所谓的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战略,后来走向了以电池组件为核心的模式。”高纪凡说,基于这个原因,他躲过了一个很大的坑。
第二个控制成本的方法是控制负债。高纪凡说,有的企业某一时间采取高杠杆的手段。可能到需要还债的时候,一根稻草就会压垮,“所以说企业负债要合理”。高纪凡认为,不能过度做一些过多风险性的负债,光伏企业要管好现金流,要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这是第一位的。
巧妙应对美国“双反”成全球最大光伏组件供应商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光伏行业走入顶峰,这是大家最赚钱的一年。然而,2012年,全球光伏前三大需求国之一的美国对中国展开光伏“双反”,来势汹汹。中国光伏厂商被迫采取三种应对方式以出口美国:以中国大陆产能缴交30%左右的关税;购买台湾地区税率最低的茂迪电池,至第三地封成组件,适用茂迪11.45%税率;购买第三地电池、并在第三地封装成组件,无须缴交关税。“双反”之下,一些中小型光伏企业基本无法再对美国出口光伏组件产品。
然而,在国内几大竞争者中,天合光能的税率是最低的。这是如何实现的?高纪凡没有正面回答,但他说:“做老大是不容易的,不容易来自于两个方面:引领者走在前面,有风雨来的时候你总是第一个被刮到;第二个,领先者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比如技术领先了,后面的人盯着你。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行,你可能花了一个亿去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人家花几百万挖一个人就把你这个东西拿走了。”
同行谈“美”色变时,高纪凡的另一个举动似乎能解释他理性背后的冒险气质,“双反”前,天合在美国就有一些合作和布局。美国提出双反当年,高纪凡立即行动,提出巩固并提高美国市场,并迅速通过外包的形式让海外企业生产组件。
2014年,之前大面积亏损的光伏制造业经过市场调整和产业重整,而天合在这一年实现了正利润。天合光能副总裁杨晓忠说,高纪凡曾参与谈判,两国业界代表在政府的支持下,经历了多轮谈判,很多谈判经常需要挑灯夜战。谈判经常陷入胶着,“针锋相对,相当辛苦”。
这两年,天合光能总有国外设厂投产或增产的新闻频繁爆出。如今,创立20年,天合光能已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组件供应商。201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30亿美元,出货量达5.74吉瓦,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已接近17吉瓦,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0%,连续两年保持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同时,在下游光伏发电系统业务方面,截至2015年底,天合光能累计拥有建成的并网电站和分布式项目约900兆瓦。
这些数据在当前中国的太阳能行业中,堪称惊人。尤其国内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产业资本正值寒冬时,高纪凡和他的天合能源,却逆势崛起,这些亮眼的业绩也为其招来了资本的青睐。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