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微信除了红包满天飞以外,我的朋友圈也被几条很有意思的文章反复刷屏,那是关于众筹与颠覆性创业的话题。我和几个创业圈的朋友边围观边思考,于是有了下面这些文字,更多是记录,列位看官请轻拍。
事件:各老总微信筹学费,互联网思维上中欧
1月19号,黄太吉创始人郝畅率先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题为《就用互联网思维大闹中欧》的文章,随后90后辣女马佳佳、91助手开发者熊俊、易淘食的张洋、雕爷牛腩的孟醒等先锋创业者们也纷纷发文为自己上中欧创业营集资募款。直至最近的2月10日凌晨,有米传媒陈第仅用短短三小时就成功募款11.8万,彻底引爆移动创业圈、手游圈对中欧创业营的关注,也引起大家对微信众筹这一做法的讨论。
翻回这些文章,其内容或诚恳或幽默、或激情或理性,但殊途同归地都指向一个目的:筹够11.8W元的中欧学费!有意思的是要参加中欧课程的这帮人并非没钱交学费,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是时下中国最流弊的创业者,代表着中国最新一代的中坚创业力量。原来,“以互联网思维上学”,是中欧创业营创始人李善友教授(酷6网创始人)为学员进入中欧创业营的设下的第一道考验。
李善友教授的“互联网思维”,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思考一:众筹潮流意味着什么?
“众筹”这个词最早源自西方国家,意指以展示创意的行为,获得大众的资金援助。至于本文的“众筹”,仅谈狭义的创业角度。国内创业者对“众筹”的概念接触得比较晚,这个词被人津津乐道也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而在国外,像Kickstarter、Indiegogo等众筹网站早已玩转得风声水起了,说众筹是一种 “潮流”一点也不为过。在国外,说起创业启动资金紧缺,第一时间就是上众筹网;而在中国,不够钱,第一时间就是找老爸、找干爹、找投资方、找银行。相较之下,中国创业项目融资失败率高、起步时间长的必然性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现实,也反映出东西方创业观念的差异以及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包容性的高下。
实际上,众筹机制无论是从发起者还是投资者的角度去考量,它都是一个比传统的风险投资效率更高的方式。投资人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升值,而发起者能用最灵活的方式去应对资金流的问题。在法律准许的条件下,这种创新方式,更利于促进零启动资金项目的首次创业。
从 2014年年初的这一场跨域极广的连锁众筹案例,我们应该对众筹在中国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一旦普遍大众逐渐认同了这种的投资手段,众筹将流行起来,这对整个创业圈以及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必定是巨大的。想象着某天,你想开个小公司,把创业计划书往网上一放,不用几天不仅你的资金凑齐了,你顺便连你的合伙人、员工都招募到了,想想都觉得兴奋吧。
思考二:微信将成为最合适的众筹平台?
众所周知,微信从规划之初,就是一款基于个人社交网络、以私密圈子为导向的社交产品。关系,是它研究最透的一个词。于是,由于较高的保密性和社交圈子的稳定性、精确性,用户都置身在无数个强归属感的小圈子里。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和某人是属于这一类人的时候,微信已经把你们归入同一类了,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产品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对圈子的准确把握,是微信适合众筹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微信之前,中国有几个稍有名气的众筹平台包括点名时间、众筹网和追梦网等。但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中国的创业者、极客们对国内平台并不了解,从运营的层面看就是平台的推广有问题;而网站上各种五花八门的众筹信息看得人眼花缭乱都看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是产品规划和业务拓展的问题;发起人信息、项目的真实性难以跟踪,这又是监管机制的问题。因此,撇开中国环境不提,光是国内的众筹网站本身就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社会到企业到个人都掉链子,发展如何不慢?
而微信打造的私密圈子,一个优点是:你在朋友圈里刷到的都是熟人的动态,你的动态也只能被你的熟人查看。这就令网络水军数量降到最低,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兴趣匹配度、圈子契合度达到最高。这几点,无一不是众筹最关注的要素:行业相关性、兴趣的一致性、信息的真实性、项目的可跟踪性。
更逆天的是,微信支付上线之后,其功能版块“新年红包”“AA收款”等,都为筹资汇款提供了最便捷的媒介支撑。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你从小就暗恋的小学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消息说辞职开公司,缺了几万块要众募,把需求分成了一百份,每一份还倍儿便宜,也就是几百块。基于对这个同学的情谊、衡量金额的高低、在如此方便微信支付条件下,多半你会给她包个微信红包吧。
思考三:颠覆性创业?几人能够?
2013年说起颠覆性创业,有几个人必须要提:主打“轻奢餐”的雕爷牛腩创始人梦醒、以O2O经典案例广泛流传的黄太吉煎饼创始人郝畅、经营情趣用品店炮否科技的90后辣女马佳佳、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
我们不止一次在网络上看到关于他们的报道。但说实话,我也曾觉得花五百万买一个牛腩配方纯粹是蛋疼;也曾在看到“我要把煎饼果子买到美国去,让它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普遍”的时候,不厚道地讥笑过;也曾觉得90后花样少女出来卖情趣用品就是赤裸裸的炒作;还曾觉得要在中国如此广阔的大地上实现网络叫车根本是天方夜谭。然而现在我在看着这些小企业、小创意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儿的时候,我真愿意为他们喝声采。
我想,真正的颠覆性应该是这样的:让所有人第一次听到这个项目时都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最后又必须心悦诚服地赞赏!其实,如此看来,“颠覆”真不是一般的难,不客气地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也应该承认“颠覆性创业”成功的关键更多在于创意与天赋,这种东西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强求的。因而,在社会力捧年轻人自主创业,创造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这种行业内的虚假繁荣起到了不少负面的作用。在一些明星创业者成功的光环下,越来越多初出社会的小年轻,踌躇满志地准备到“颠覆”的大潮中。但水深水浅,毕竟只有走过才知道。
著名企业家汪静波曾经说过,“我认为做企业是跳高,要超越自己,而不是拳击手,要把别人打倒。”这是我所认同的。“颠覆性”不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创业需求,它应该是一个激励你前进的理念、追求。这样,就不必执念于是不是要做到比所有人都新颖,要比任何人都强,你只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好微创新,做出你自己风格,这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颠覆性创业”。
思考四:移动互联网创业,现在进入晚了吗?
借助这次中欧创业营热力,我特地去查了本届中欧学员的入选名单,其中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占了学员很大部分,包括大家熟知的91助手之父熊俊、力美科技舒义、有米传媒陈第、微窝网络钱科铭、美柚助手陈方毅、正点闹钟王颖奇、快的打车陈卫星、锁屏精灵谢峰等。移动互联网,这个被热炒了两三年的高速成长领域,的确成就了许多年轻的创业领袖,也让许多局外者对此跃跃欲试。
有米传媒的CEO陈第与我私交甚笃,他是85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大学没毕业就成立公司,完全由学生团队起步。以难得的眼光发掘了移动广告的市场前景,成为最早一批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他刚做移动广告时,穷得连工资都开不出,而三年多时间过去,现在有米传媒已经年营业额在亿元以上。
我常与他一起聊创业这几年的体会,他聊到,创业,尤其是像他这样从大学出来的年轻人创业,总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市场理解不深、资源匮乏、专业知识不够,人才储备不够,这些短板都将紧紧扼住你的咽喉,这些问题你不置身于实实在在的创业环境中是无法料及的。但他依然认为移动互联网仍然处以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有好的创业项目就要把握机会付诸行动,说不定你一个星期写出的APP最后登上APP STORE双榜榜首呢?说不定你坚持做了两年的一个小领域,成了中国最牛叉的那个呢?
我很认同的陈第的看法。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圈还在建立规则阶段,包括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电商、O2O、手游等等非常时髦的词语,至今依然裹着厚厚的不确定的混沌。当然业内预测这个现状将在2014、15年会变得明朗,在此之前,趁着巨头们尚举旗未定的空隙,这些领域里的相关细分领域,总有适合你头脑风暴、适合你去闯的一片天,一切尚有可为!
但是话又说回来,创业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这与商业嗅觉、个人性格息息相关,创业之前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不应该是“现在晚不晚?”,而是“我适不适合走这样的路?”
结语:
从营销效果上看,中欧的这个“用互联网思维上学”的策略无疑是成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遇上了中国最有胆的创业者,于是都顺利成真了。但这个小小的消息传达出来的微妙的变化,值得玩味。众筹也好、创业也罢,我们总是期望更多创业者能撕开新的一片天,那片天里,不该仅有BAT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