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入华这件事情成为了年后热议的话题,从市场营销和网络公关的角度来看,确实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这是不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另外注意,这里的“高明”是有引号的,我的感受就是会不会又是一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美国互联网公司经典失败案例!
时机:对于市场营销及公关活动来说,时机的选择基本上是首位的,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天时是排在最前面。为什么高朋要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入华”?很明显有几个因素:
1、中国团购市场经过一年的培育,商家和有一部分人(按照数据来看,保守估计中国有5000万以上的人)了解GROUPON创新的生活类网络团购形式,无论是研究机构、电商行业、创业行业在一年时间是不断提及GROUPON这个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作为以数据驱动为主的美国电商公司,来自中国访问GROUPON.com多半已经达到其心理预期,认为已经可以入华。
2、德国市场及其它一些海外市场的经验和团队已经培养起来,快速再扩张就显得容易一些。对于人口众多、商家众多且不规范的状况,想要快速扩张,无疑会面对人才和商家拓展双重瓶颈,但是GROUPON的模式要本土化显然容易许多,对于高管的要求显然要比其它商业模式小很多,主要是地推人员的管理和这些人员的本土化。
3、GROUPON这个词确实很难念,。cn域名已经被抢注,要买回来肯定代价很高(肯定不会低于千万级别),再说从传播的角度这个域名确实不怎么样。
4、新年前后的时间段,这个对于线上和线下都绝对是黄金时机。年前大家无心上班,那么很多时间会用来讨论各种事件,各种博主写手们也是高产期。而年后虽然会开始忙碌,可是工作状态和生物钟调整需要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延续年前“入华”制造更多争议性的内容让大家参与,无疑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些可以参考为什么“芙蓉姐姐、凤姐、艳照门等”这些事件和人物会在年前和年后出现了。
争议性:这个争议先是从“要不要入华”(西藏事件)开始,到“与腾讯合作又不合作”,接着是“三个月招聘1000人团队是否太急功近利”,然后是“与满座网域名好和坏、会不会侵权”、“上线却没有商品可团”,最后到今天的不能访问。
这是一条脉络图,这种争议基本上以周为单位在持续推进,从原来的一边倒再到现在的各持一词的“两派”,通过整整两个月的努力,包括拉入竞争对手和各种人(包括我)进行讨论,基本上目的达成一半。从这些争议性也可以看出其想在中国的定位和发展:
1、完全放弃GROUPON的域名,用高朋来表示自己本土化的形象;2、拉腾讯降低初期的宣传和运营成本,同时执行人员本土化(招聘就由腾讯方面的人来负责),腾讯派过去的CEO基本上“名义化、明星化”;3、想在中国市场成为第二梯队的团购网站,老大的位置让给拉手网,满座网显然是竞争和打压目标,因为其成长性的表现有更大的潜在危险。从企业文化和外在表现来看,满座初期低调扩张的性格很像腾讯;4、成为老二或老三并不影响其上市,反而推进其上市进程,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基本上全线退出,如果GROUPON证明它的策略能稳坐老二或老三,华尔街和资本市场显然可以接受,甚至成为在中国的成功案例。
对于纠结的腾讯又表现在哪里?
一、腾讯完全没意识到GROUPON的企业文化和其它美国互联网企业这么大不同,中国互联网企业总认为自己决策快,外国企业要汇报总部,要审批走流程。没想到GROUPON一反常态,推进事务起来比腾讯还快,不仅是前期的宣传造势,还是中期的招聘上线,都让一向以快著称的腾讯有点不适应了。
二、两种强势文化的对接,让腾讯更出乎意料的是GROUPON派来的德国高管的强势文化,这样的比狼还猛的虎文化着实让低调的腾讯有点措手不及。于是开始反复,这种反复或许是公关策略的一部分,但也显得太被动和对腾讯不利了一些。
三、腾讯在电子商务策略上的纠结,拍拍仅比淘宝晚两年不到,可是始终使不上力,和其它产品的对接显得不够整合。而在SNS社区、移动互联网仍然速度不足,创新不够,已经有点吃老本的态势。腾讯本身急需通过合资并购来刺激企业内部的创新变革和发展,只是找到合适的人联姻对于一向低头自己干活赚钱的腾讯来说,显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那么恋爱谈得少的腾讯难免在初期被“骗财骗色”。
这样一场戏看下来,做为中国互联网老大级别的腾讯和估计仅60亿美金的新兴公司GROUPON来说,高朋显然高明出许多,只是这种高明在后期能不能被强大有效的执行团队来验证,就真不好说了。毕竟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本就不容易理解,团购则是线上和线下市场要一起理解显然就更难。所以现在一切结论仍然为时过早,但仍然寄望中国团购企业减少对竞争对手的过分关注,更多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内部创新,实实在在服务顾客。毕竟来自业内的喧嚣离真正的顾客是很远的。(来自百读社:http://ibaidu.org/post/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