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成为科博会、京交会上的新热点,而备受企业推崇的大数据也有望在国家统计工作中“大显身手”。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表示,国家统计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如何在统计工作中利用大数据。业内分析,统计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有助于降低调查成本,提高统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可以提高统计质量,减轻外界对于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质疑,但要想根本解决统计数据的信用危机,还需要改变惟GDP的政绩考核体系。
大数据的挑战
虽然大数据目前没有统一定义,但市场普遍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从产业角度,常常把这些数据与采集它们的工具、平台、分析系统一起被称为“大数据”。
而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专家认为,互联网上每时每刻生成了大量交易和价格信息,如淘宝网上许许多多的店主开了许许多多的网店,经营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商品,一个综合性的淘宝价格指数应运而生,虽然商品种类大大少于CPI,但由于实时产生的大量基础信息做基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将对政府统计的惟一性乃至权威性产生极大挑战。这也意味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统计部门不再是惟一的海量数据拥有者。
统计方式的变革
马建堂此前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统计数据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统计部门要利用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发掘这一数据宝库,认真把握好这一促进政府统计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
据了解,政府统计一般是在普查掌握总体的基础上,对一定规模限额以上的单位全额调查,对以下的单位进行抽样,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对本地区数据质量各负其责。但符合大数据概念的交易记录,无论是成交额、成交量,还是各类商品的价格,都是作为一个总体存在。
“通过利用客观存在的海量数据,能够有效降低调查成本。大数据化的采集方式减少了层层上报环节,有助于提高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同时,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可以对经济社会运行情况进行多方面印证,更加真实合理。”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燕霞说。
一位业内专家举例称,比如每月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除了几个基础的分类数据外,还可以对各行业收集的数据具体分析,研究餐饮消费结构、金银珠宝消费与经济关系、日用品消费占比变化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消费趋势性变化,为扩大内需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信任危机的化解
国家统计局表现出的利用大数据倾向,除了顺应目前发展趋势外,也被外界认为将有助挽救目前存在的数据“信用”危机。近年来,工资“被增长”、CPI“被下降”、房价“被降低”、失业率“被减少”……因百姓的切身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以及国家和地方之间GDP数据严重不符,都导致了市场对统计数据的质疑。
统计学专家、中国社科院9374.html">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室副主任刘仕国认为,大数据要求数据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统计过程透明性也越来越高,从理论上看,这样可以提高统计调查的准确性、透明性,可以消减民众对于统计数据的质疑。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则认为,除了在统计方式更加准确外,还需改变惟GDP的政绩考核体系,减少政绩考核中GDP占比,逐渐提高环境、民生等因素的占比,这样才能减少地方对统计的干预,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和准确性。北京商报记者 王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