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10几岁的女孩儿收到了大型超市寄来的孕妇用品折扣券。家人自然十分惊讶,觉得超市给一位10几岁的小女孩邮寄这种东西简直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位小姑娘的确怀孕了。超市依据大数据,分析了这个女孩检索的关键词和购物的模式,从而判定她是一位孕妇。
最近,使用大数据进行个人和社会现象分析的例子越来越多。举个近期发生的例子,美国大选中,舆论认为特朗普以绝对优势活的胜利是异变,但大数据专家们却保守地预测特朗普多半会当选总统。
除美国外,20日韩国也出现了通过分析大数据来客观性的分析社会现象的例子。商业分析企业ZOYI Corporation,通过分析WiFi和蓝牙等手机无线信号,推测大约有74万人参加了第四次光化门烛光集会。
在现场既有烛光集会的主办方,又有警察的情况下,通过客观性材料大数据,准确的推算出参加集会的人数。大量媒体对此进行报道,IT企业以及大众都对其十分感兴趣。
某IT企业的相关人员表示:“数据是诚实的。尽管可能会产生误差和失误,但可以通过统计处理大数据的方法来使误差最小化,也就是说实际参加集会的人数接近74万。”
不过,“特朗普当选”和“计算烛光集会参与人数”等利用大数据解读社会现象的同时,却存在着侵犯个人信息等问题。因为,想要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分析每个人的信息。
之前提到的是否怀孕、是否支持的是特朗普、是否参加了烛光集会,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需要得到保护,如果公开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因此,有观点称应该防止恶意和盲目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出现。
某通讯企业相关人士透露:“通过个人信息使用条款,商家获得了对信息的使用权。但其实,条款中存在很多类似‘营销用途’等模糊性词语。大数据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规定和成功案例都尚未健全,无形中为侵犯个人信息创造了条件。”
大数据因能够预测社会现象,阐明实情,可以提前去除不必要的争论和不确定性,而备受关注。不过,同时也需要健全相关法制、公众达成一致、强化相关企业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等方法并行,全力阻止侵犯个人信息和滥用信息的情况发生。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