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凭什么再来?换句话说:人客来了,我拿什么来招待?有什么比较像样的招牌菜?
用户凭什么来:
1.[WIKI]SEO搜索引擎优化排名
2.交换链接
3.打广告:在别人的论坛、贴吧、博客留言回复,以及任何一个允许访客张贴留言的地方
人们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导入人潮”这个方面,却花了太少时间在”如何留住人气”这个方面。
热衷SEO、交换链接、打广告,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这些人来了,你拿什么留住他们?
用户凭什么再来?换句话说:人客来了,我拿什么来招待?有什么比较像样的招牌菜?
坦白说,就我的观察,一般的站点不是栽在没有人来–怎么可能完全没有人来呢?只要你不用密码上锁的东西,搜寻引擎都找得到。只要一个人的频率跟你对上了,他总会阴差阳错把你找到,这是吸引定律–他们是栽在:来过的人再也不回来,并且没有意思想要宣传给更多人知道!
为什么?
时间有限,站点无穷!没错吧?
我来了一次,如果发现到没什么好东西,我下次就不来了!
你敢说你不也是这样子吗?难道你很有耐性,天天回访,等她成长?
你说有我也不信,这是违反人性心理的!
导入人潮之前,先把留住人气的工作先做好来吧!
第一印象是很难磨灭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本身虽然也有关注SEO,甚至我也在某个范围之内实行SEO,但是就网上创业而言,就整体而言,我给SEO的优先性与比重,没有上升到好像王通那种狂热的程度。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网上创业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创业要成功要有全局观,每一样东西都要给它”适合”的重视程度,不过也不要不及。但是在网上创业的大军里面,太大的比例,对于SEO给了高得不合理的权重。
如果关键真的在这里,应该已经有很多人成功了才对。
但是没有!这是为什么?
因为网上创业与网外创业都一样,都是遵循着同一条创业成功的定律的:提供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价值,让买过的还想回来再买,没买过的听到消息也很想来买。
Google推出的众多服务不也是如此吗?服务还没有推出之前,旧用户就已经奔相走告,新用户则万众期待。
记住:人客来了,我拿什么来招待?
用户凭什么给网站奉献内容?
我找了一些资料:
1、出于自利的心理:当用户主动贡献内容对他自身是能够产生利益的,用户容易自然产生使用服务,贡献内容的意愿。网摘站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用户使用网摘首先是能够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而这种行为同时帮助网摘站形成了内容。
2、出于社会性的需求:如果用户贡献的内容能够给他带来参与到社会性交往与交流中,也比较容易促发用户的动力。Livid之前在“用户为什么自愿免费贡献内容给一个网站?”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期望被更有power的人关注、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这些都是由用户的社会性需求驱动的内容贡献。
3、出于利他的原因: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的少,但的确存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大部分在维基百科上贡献内容的维基人并不是因为自利的目的,也一般不会满足他的社会性需求,而是出于他希望分享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与专长而参与编辑和撰写。
关于BSP模式的一些思考结论——用户为什么自愿免费贡献内容给一个网站?
·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
·期望被更有power的人关注
·把自己的秘密在网上挖个洞埋进去,心情会变好(有多少人觉得这样的方式有效?)
·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大部分人这样做)
·学术性的交流(很少人这样做)
·通过GoogleAdSense挣钱(极少人这样做)
·SEO(确实有效,但是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这样做)
·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不一样
·无法通过技术手段鉴别用户在某一阶段的最迫切需求
如同吃饭,在中国吃饭有很多种选择,Blogger.com像McDonald's,MSNSpaces像KFC,WordPRess.com是家常菜,blogcn.com是大学后门的日式面馆或者办公室楼下的港式茶餐厅,bokee是路边的馒头店,WordPress/MT是自己下厨那么对于三类不同的动机,网站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为自己服务呢?
1、对第一类用户,关键在于如何将主观的利己变成客观的利他。以网摘为例子,用户使用网摘对于网站而言带来的好处是对网络内容的组织,而如何保证用户出于利己目的而对网摘的TAG会对一般用户都有共性,从而为网站和其他用户带来利益?比如,当你收录网页到Del.iCIO.us中时,它会告诉你其他用户是用哪些tag来标记这个网页,为你建议相应的tag,从而实现这一目的。在豆瓣中,用户往往最初使用它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读书观影的历史,是一种利己行为,但通过这种用户利己行为的积累,则形成了数据挖掘的庞大基础,可实现利他,而这种人人客观上的利他又进一步可以利己。(从网摘的tag引申到豆瓣的Tag系统,就可以发现豆瓣的Tag使用行为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
2、对于第二类用户,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社会性的需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人写作blog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潜在的社会性需求,如果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写作blog往往都难以持久。读者的阅读与评论、朋友的关注、用户的点评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用户的社会性交往的愿望。
3、对于第三类用户,需要处理如何给予用户更大的认同感与成就感的问题。比如利用反映用户贡献程度的等级或者荣誉,通过某种方式突出用户这个“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隐藏在其贡献的内容的背后,从而部分转化到上述
第二种动机,利用用户社会性交往的需求来促进用户。
1.利己的需求
用户为了满足自己某种很直接的需求,比如供求信息、求助信息等等,必须贡献内容。这时网站是一个中介服务的角色。
比如房屋求租/出租信息,用户只有发布出信息,才有可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另一方的满足。具体例子有:客齐集,CRAIGSLIST。
又如新浪的iAsk,用户有疑难问题,不提出来当然无从得到帮助,所以用户“爱问”是有足够驱动力的。至于其他用户为什么要回答,则是下面的其他动机要谈的。
对于用户利己的需要,网站只要做好中介服务、并努力满足好,就能保证用户持续贡献内容、并吸引其他用户也贡献内容。
顺便说一句,用户做网摘的驱动力不是利己的需要。网摘又叫做社会书签,正说明用户网摘是因为非利己的动机。如果只是为了利己,既有IE收藏夹,也还有其他个人客户端软件可以达到“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
2.获取个人名声、建立个人信誉
用户贡献出内容后,可以获得个人名声,建立个人信誉。按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就是自尊的需求,即追求自我的价值感,表明“我是有能力、能胜任工作、是个有用的人。”
专业Blogger就属此类,专家们通过Blog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专业水准,建立自己的职业品牌。此外一般职业人士也可通过Blog展示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职业路径,以便以后有更好的职业生涯。
用户回答新浪的iAsk中的问题的部分动机也属此类,比如心理学家可以专门回答心理咨询类问题而树立心理学专家的信誉。
2和1的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名利”二字。
对于用户“求名”的动机,网站需要为用户提供“舞台”、提供秀的机会(首页等),提供排行榜等群体选择认可机制,并设计一些“虚名”(比如专栏作家、热点博客等等)表示网站的认可。
3.影响他人
个人或者公司用户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必须要有其他人的配合,或者需要说服影响其他人来配合,这时用户必须贡献内容。比如用户希望形成某种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希望普及灌输某种知识、从而可以更好或更快地引发其他人的配合,等等。
公司Blog就可达到此种目的,比如Google的黑板报。产业人士在专业BBS中的讨论(尤其是匿名的)、以及匿名Blog也属此列。比如IPTV俱乐部中神龙不见首尾的tvdog2k。
为了达成用户影响他人的目的,网站需要帮助用户把内容送到需要影响的目标人群,或者让用户知道应该在何处投放内容,比如提供Tag把有共同兴趣的人串起来,提供交际圈等等。还可提供群体投票认可等机制,为内容的影响力提供反馈手段。
4.归属感的需求
也就是找到同好的需求、形成或加入一个圈子的需求。即古语所说:“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为了找到同好,用户必须展现自我,所以贡献内容。“你不吱声,木头疙瘩一个,咋求友啊?!”比如一些感性的倾诉,mop式社区,等等。
为了满足用户“求友”和归属感的需求,网站需要提供Tag等手段、让用户自己把内容按兴趣分类,并提供基于Tag的检索,比如Technorati;还需要提供SNS一类的技术,比如好友管理,以及把用户按圈子(圈/Group/兴趣组等等)组织起来。
最为关键的是需要组织、或者鼓励用户自己组织线下活动和聚会。只有见了面,关系才巩固。用东北仁的话说:“没有喝过酒,咋能算朋友。俺又不是求偶,不怕"见光死"。”
5.互惠和共享
互惠从两个人来说就是礼尚往来、投桃报李,从多人、众人来说就是共享的网络效应,越多人共享、每个人得到的益处就越大,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用句高尚的话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要找到互惠的需求,有些玄妙。一般人(比如我)觉悟没那么高,不会为了帮别人而帮别人,而更多的是“这事对我也有好处,贡献出来我没有太大损失,贡献也不费劲”。东北仁又说了“俺也想做个高尚的仁,不过嘛,先得看对俺有没有好处。”
网摘就属于互惠的典型,首先是对自己有用,而且网站帮我存放管理,其次才是对别人有好处,当然网摘也能让用户找到同好。此外还有文件共享,BT下载等例子。
所以网站要找到并满足互惠的需求,首先要找到并满足用户的个人价值,比如网摘一定要“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然后才满足共享互惠的价值。
其次参加共享的用户多了以后,会产生信息爆炸;信息的质量会渐渐分出等级,还会出现大量垃圾信息,处理不好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结果。前者靠内容的分类和搜索,以及通过SNS用人来过滤内容;后者首先靠用户的分群和隔离,而垃圾信息的滤除靠监管,不管是网站监管,还是把监管权下放给用户。
6.群体娱乐或群体工作需要
有些事得大伙一起才有意思,更多的时候是有些事只能大伙一起做。人是社会动物,一定有群体活动的需要。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比如聊天和聊天室,聊天就得人多热闹,谁见过一个人聊天的?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有唱戏的,还有看戏的,内容这不就贡献出来了。
因为群体活动而贡献内容还有什么?难住了......
7.利他
也就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最高境界,我也相信人的本性中应该有利他的基因,尤其是当利他对自己没有太大损失时。比如偶尔去回答一下新浪的iAsk中的问题就属此类动机。
未完成举的wiki的例子很典型,想到的鼓励措施也不错。
网站应该尽量让利他性的内容贡献成为举手之劳。比如当我点击Blog中的“发表文章”,新浪能够根据我的专业特点显示新浪的iAsk的相关专业问题,让我自己选择是否回答,同时很方便把问答记录成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