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打假潮之后,打假的风向标转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日前,据前《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一手操刀打造的《新世纪周刊》报道,科技部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透露,至少有五成已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是靠虚假材料“操作”上去的,以享受极为优惠的税收减免。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核心力量。但是背负如此重任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真的有超过五成是通过作假获得这一称号,那对“中国创造”这一国家战略来说无疑会构成巨大挑战。昨日,记者就此问题致电广东省科技局,科技局办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局领导对这一报道十分重视,正在研究摸查相关情况。“现在还不便接受媒体采访,等摸查过后再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五成企业靠造假获得称号?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全国有15541家企业通过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10547家是原有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前十个月,又有2760家企业通过认定,大部分原有高新技术企业则被拒之门外。从广东来看,截至2010年1月,广东省已重新认定3366家高新技术企业(含深圳市),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2009年以来,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886家(不含深圳)。
但是,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含金量有多高,却值得怀疑。媒体援引科技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超过五成的企业,都是靠作假获得这一称号的。
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依据。2009年3月起,由财政部牵头,国家审计署操刀,国税、地税及科技部门配合,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116家高新技术企业抽查发现,有85家不符合条件,不合格率高达73%,其享受的税收优惠达到36.31亿元。这其中就包括知名的巨人、盛大。
就是创业板、中小板这些高科技公司的“集中营”中,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含金量就值得怀疑,如精艺股份、双龙化工、三川股份、劲胜股份、宝通带业等等。
高新企业造假“全产业链”运作
之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被指造假泛滥,当然是利益使然。《办法》规定,规定获证企业可享15%的优惠所得税率,有效期三年。用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认证中介服务的中介公司的说法,是“突击做账,享福三年”。
“五成这个数字不好判断,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真本事的,尽管不排除少数企业采取了‘作假’手段(获取高新科技认证)”曾任深圳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IEEE高级会员庄梓新认为,以他多年科技政策专家的经验看,“若五成数据成立,就不能解释中国这几年高科技领域的成绩,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性引导方面,政府和企业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最近一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要难很多,不少此前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被摘帽。对此,庄梓新解释,“高新企业并不是终身制,在深圳的条例里,是每年都有复查的,通不过复查,高新企业的帽子就要被摘掉。事实上以前也很严。企业被摘帽的现象是有,但据我了解,被摘帽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很多。”庄直言,高新企业申报、评审政策的源头在科技部,如果认为一半造假的话,就应该追究主管机构的责任。“技术评审是硬碰硬的东西,大家都凭自己的实在成果来讨论。”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造假,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运作,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所,也有各种商务咨询机构、科技交流中心、科技顾问公司等等参与进来。
有爆料称,目前评定主要是看材料为主,材料只要编制得当,符合相关标准,基本上都会获得通过。对此,庄梓新称,“据我所了解的,评审要比单纯的看材料严格。若高新企业半数是造假,那是不堪想象的。以广州亚运会来说,各种新的工程、民生建筑都是需要科技支撑的。”(本报将进行追踪报道)
链接
何谓“高新企业”
我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是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14日共同出台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展开的。要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需要同时满足几大条件:
包括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通过自主研发,也可通过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获得);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在3%-6%之间(不同规模有不同要求);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