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普轧机: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鉴

文/ 本刊特约记者 洪文  随着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颁布,全国部分省市区和相关行业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就在这时候,郑州拓普公司郑红专董事长却对外宣称:郑州拓普已决定放弃轧机制造,进行生产转型,公司初步确定转向风能发电设备领域谋求发展。  郑州拓普公司这“独辟蹊径”的一招,并非是主动性的战略转移或蓄意的逆势而动,而是轧机制造业务处于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举。如同专家学者们经常概括叙述的那样: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拓普轧机从曾经广受赞誉到如今饱受诟病,以至于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场,教训是沉痛的,应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鉴。  《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现在观察,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当年快速崛起,其过程看上去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子游戏。郑红专和赵林珍夫妇凭借一个概念化的轧钢技术方案,先以发明专利之名获得转化资金,做出样机后拉来专家进行鉴定,又截取专家们的只言片语向政府部门报喜,争取到政府立项和财政支持,再以夸大成果和数据进行高频宣传,从而骗取用户信任并获得大量轧机订单。一份出自拓普公司的“XGK轧机的使用情况”显示,从1992年到2005年底,共有25台设备投产、调试或安装,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  然而骗局是不可能长久的。用户们很快发现,所谓“国际上三五十年之内不可逾越的技术”,“会在世界范围内将所有规格的轧机更新换代”的拓普XGK专利轧机,实际使用中存在产量低下、事故不断、零件损毁、马达烧焦、严重漏油、大量废品等严重质量问题。从始至终,装备拓普轧机的企业没有一家能够正常生产,达到合同约定的产能要求,有的甚至没能生产出一圈合格钢板,多数用户出现严重亏损。  拓普公司的恶劣行径遭到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用户企业、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国家质检总局先后两次组织调查组,对拓普轧机引发的群体性质量事件进行了调研。虽然拓普公司几经挣扎,暂时逃脱了国家司法和行政处罚,但终究逃脱不了市场的惩罚。在国内冷轧设备市场持续走热的情况下,XGK专利轧机的销售已连续两年出现停滞,同时各界要求赔偿损失、伏法认罪的声音此起彼伏,浮华散尽,拓普轧机名声在业内臭不可闻。眼见公司“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郑红专只得谋求“转型”。  郑州拓普轧机所暴露的绝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回顾郑红专从“成功的发明者”到产业化的失败者,拓普轧机从不可一世到走向穷途末路,不免让人心生诸多感慨,其中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诸多反常值得思考。  其一,谁来监督企业自我宣传的真实性?  现在对虚假广告造成的危害性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对类似拓普公司非广告形式或称“正面报道”的自我宣传却没有任何监督,完全是听之任之,甚至一些政府机构和媒体推波助澜,以为抓到了一个“时代典型”,结果成为了拓普公司制造骗局的帮凶。而郑州拓普公司利用许多人对轧钢专业技术及相应指标不甚了了、又对国产设备创新寄于厚望的心理,采取了偷换概念、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欺骗行径。譬如,郑州拓普一再宣扬其“专利轧机以及由它轧制的高精度带钢和超薄带钢产品均达到了世界本学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国际上三、五十年之内不可逾越的技术”,并称:“困扰全世界上百年的无焊缝船板、航母板,整体轿车外壳、整体飞机外壳用铝合金板等的宽钢板将变为现实”。  事实当然绝非如此,但这也足以误导一些客户。很多客户正是在这样的宣传诱骗下,花重金购买了拓普轧机,以致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对此,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和媒体人员必须反思。实际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早就出台了《专利广告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广告要进行审查;同时《广告法》也对种种广告行为有明确界定。如果监管到位的话,拓普轧机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虚假和夸大宣传,就不会有那么多用户上当受骗。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只有本地和本位视角,对拓普公司的自吹自擂完全轻信,甚至还帮助其无限拔高,完全不知道中国之大、世界之大,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其二,如何加强科技成果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郑红专、赵林珍夫妇起家的“原始资本”,是1993年由原冶金工业部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们虽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设计,优化轧机的自动控制,提高装机配套水平等改进
意见,但在书面意见中,出于对国产设备的鼓励和扶持,专家们还是使用了一些听上去比较提气的词句,如“国内外独创”、“产品板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现在看来,拓普公司对专家意见进行选择性地引用,缺点问题只字不提,说好的一面却被无限放大并大张旗鼓地广为宣传,成为向政府部门报捷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项创新产品,在真正投入市场运行之前,都需要有一个试验的阶段,通过实际生产考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这在国内、国外都是惯例。用户购置的生产设备只有按一定质量和规格达到一定的产能,才可能有盈利,所以卖方应该提供的是工艺技术成熟、运行可靠的生产设备。而进行技术鉴定的所谓专利轧机,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就暴露问题进行改进的“中间试验”设备。有专家回忆,当时在现场虽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表明轧机并没有像郑州拓普所提供的数据那样好,但一来时间紧,在现场只呆了10来分钟,就被工作人员催着到会场了;二来也不怀疑郑州拓普会弄虚作假,因此就签字通过。岂料想郑、赵夫妇竟在鉴定基础上不断进行吹嘘、夸大,一些新闻媒体又发挥“倍加效应”,进一步夸大其词,从而骗取得了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的多种荣誉和实惠。  这种鉴定会的方式,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如何改进鉴定制度,加强其科学性、公正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三,政府、司法等权力机关能否客观对待新生事物?  应该说,在郑州拓普轧机事件中,不少政府部门的行为是起了负面作用的,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轧钢行业内不少同志多次提出质疑:拓普公司多年来的工程项目都不成功,但有关部委和省市仍然一次次地给予其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替他们进行放大宣传,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官员和企业有没有不正常的操作,非常值得怀疑。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眼里,郑州拓普拥有“目前中国获得国际专利最多、在轧钢领域震动最大的系列发明”,是“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当之无愧的民族骄傲”。而用户们在投诉拓普轧机质量问题时强调,他们之所以选择拓普轧机,正是因为轻信了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拓普轧机“国内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等宣传。  同样针对郑州拓普这样一个企业,某些政府部门和用户迥然不同的评价,源于双方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察视角:政府注重专利数量、“重大”创新发明,而用户则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技术乃至供应商的人品。这些政府部门出于对“创新发展、快速成长”企业的关爱予以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大量的质量问题暴露后,却仍然偏听偏信,不作实地考察,不听取各方意见,就断定是诸多客户为赖账而有意丑化轧机质量,是同行企业为实施专利侵权而挑动客户对郑州拓普的挑衅行为,这在客观上只能是纵容郑州拓普沿着错误的道路下滑。  舆论普遍认为,当政府部门领导发现树起的是一个假典型,支持了一个骗子企业,却羞于承认这种过失,没有勇气改正错误,于是只能冒险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已犯的错误。换句话说,是郑州拓普公司劫持了公权,绑架了政府,迫使政府部门不得不与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同舟共济。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郭若虚先生为此感慨:“我感到很奇怪,一方面,拓普轧机的用户很少有人觉得这个产品是非常之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势力为它在吹捧,为它歌功颂德。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这一奇怪现象的存在并大行其道,不仅需要全社会引起警觉,更应引起各纪检机关的高度重视!  其四,对创新产品的质量监管亟待规范  表面上看,拓普轧机质量纠纷之所以导致僵局,在于郑州拓普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客户投诉的横蛮态度。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全国人大、工信部、公安部与河南省对拓普轧机进行调查后,郑州拓普公司领导层虽然态度有所缓和,但依旧将一切问题的发生归咎于客户,或者是对方人员素质问题,或者是原材料问题,基本上听不到自我批评。  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则明显反映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管理的不到位甚至失职。虽然事情在民间一方已经真相大白,国家质检总局也就各界反映强烈的拓普轧机质量问题两次组织了专项调查,但迄今没有拿出一份调查报告,没有做出一个“一锤定音”权威结论。有消息称,质检总局认为拓普轧机属专利设备、创新产品,目前尚无强制性技术标准可依,而“质检总局只监管有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这样的托辞让人哭笑不得,原国家奶粉标准中就没有三聚氰胺的规定,难道质检总局也可以不监管吗?  《国家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专利产品也应当符合标准化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否则就属于非法产品。拓普公司生产出售轧机设备多年,也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标准,质检部门对比过他们的标准和产品实物吗?就算专利设备不涉及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有现成的部颁20辊轧机技术标准,还有多位业界专家对这个标准的解读,为什么不采用呢?  正是由于对创新产品的质量监管缺失,结果就出现郑州拓普公司成为“技术创新的成功者”,多次受到政府部门表彰,同时又是专利产业化的失败者,遭到市场各方的无情谴责。不仅导致巨额社会财富损失,还引发了相关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媒体之间的矛盾和观点对峙。那么在技术创新行为与专利转化之间,究竟有没有共同的规范可循?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依?也许,此案终将会成为我国规范专利转化行为、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的一个经典案例。  纵观郑州拓普营造十几年的“专利骗局”,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的愿望是好的,但把关不严、管理松懈,确实给一些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现在,劣质的拓普轧机已经酿成具有行业和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围绕拓普公司轧机质量问题,近年来形成了媒体不相信当事人,当事人不相信专家,专家不相信政府,而政府又不相信权威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更不相信当事人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而事件头绪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司法机构得不到伸展反而更加混乱的演变过程,更让人感觉到政府的公信力脆弱和社会诚信的无奈。  只有郑红专依然潇洒,在给全社会出了一个难题,给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下一个怪胎,给众多用户企业留下永难抚平的伤痕后,他一个漂亮的转型,又将杀向新的江湖。

时间: 2024-07-28 16:34:45

拓普轧机: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鉴的相关文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寻找新路径:不数字化无未来

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吕政前不久总结,从1949到远期2049年上下一百年的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用简单的12个字来概括"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中国毫无疑问的成了世界工厂. 但同时,吕政教授也认为现在的中国制造也正面临很大的麻烦.造成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核心的有这样几个.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5年前相比下降了两位数.其次是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渐减少.一直占中国经济增长大头的房地产开发也已经从之前20%增长降到5%左右.市场需求变了,制造业的景气也

报告称中国装备制造业景气连续三个季度上升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电刚刚出炉的2010年一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一季度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9.4点(景气标准为100点),比上季度上升0.7点,已是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基本恢复到2003年至2008年快速增长周期的起始水平(即2003年上半年的水平). 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编制的景气指数20日在此间发布.该指数报告称,一季度装备制造业预警指数为113.3点,较上季增加20点,在"绿灯区"内继续向上运行. 国家

我国鼓励东西部地区加强装备制造业合作

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西互动发展论坛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鼓励东西部地区加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互动合作,以此增强合作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东西部合作共赢. 鼓励东西部地区加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互动合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东西联合,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鼓励东西部地区相互转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建设重大电力装备.重型工程机械装备.汽车.新型摩托车.环保

中联通深耕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签约三一集团

在与上汽集团达成合作之后,中国联通在装备制造业行业信息化上更进一步.日前,中国联通与三一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打造智能应用服务平台. 2月3日,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与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在长沙签订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致力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应用标准,联合成为未来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领域的主导力量. 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机械装备智能应用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重型机械.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服

沈阳市铁西区着力搭建装备制造业共享平台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众多大型企业集团,更要具备一流的技术水平.配套能力和工程成套能力,形成产业聚集优势.记者7月27日获悉,沈阳市铁西区正着力搭建公共制造.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人才培养五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之一铸锻工业园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完成,其服务半径将突破区域范围,满足整个东北地区企业对铸锻件的需求.装备制造业是铁西区的主导产业,更是沈西工业走廊建设的重要基础.今年上半年,铁西区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63.7亿元, 同比增长43.6%,占区域经济总量的52.9%.在该区正在建设的

上海装备制造业屡破国外技术垄断

当今世界顶级火力发电机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制造,不再为外国垄断,"中国造"不仅整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参数还超过了日本和欧洲诸国:大型船舶的动力传输"大动脉"曲轴,如今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打进了世界造船强国韩国市场--素有"工业母机"之称的装备制造业,在上海屡获战略性突破. 近年来,上海在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机电一体化等代表国家装备工业水平的重要领域,屡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中国制造"的水平更高了. 大型船用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

宁波每年专项资金8000万元 支持装备制造业

从市经委获悉,我市将建立每年不低于8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扶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管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发.产业链建设.产业集聚和主要特色功能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装备制造业亟待升级 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83亿元,工业增加值3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37.2%,注塑机.液压搬运车等38种装备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我市先后获得"中国塑机之都".&qu

东北装备制造业迎来新机遇

<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我们认为装备制造业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受益.规划的范围中,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共18家,涉及电气设备.汽车及汽车配件.机床.航空航天军工及其他专用机械等众多子行业. 在政策支持下,通过技术进步.并购重组,一批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将获得显著提升,值得重点关注,如机床行业的沈阳机床.航天军工行业的哈飞股份.电气设备行业的荣信股份.哈空调.汽车行业的一汽轿车等. 机床:振兴装备,母机先行 机床行业将显著受益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