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抢在了苹果WWDC大会召开五天前发布3D地图,“最大输家”的名头还是毫无悬念地扣在了与苹果亦敌亦友的谷歌头上。令其挽回些颜面的是,在6月27日开幕的I/O大会召开前,谷歌只用了20分钟就将它的门票售罄—苹果WWDC则用了两小时。
据市场分析公司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开发者每为苹果iPhone、iPad开发程序赚到1美元,从谷歌的Android只能赚到24美分。评论人士说,这可能会打击开发者对Android程序的投入,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在6月27日开幕的2012年谷歌I/O大会上谷歌发布了开发代码为“果冻豆”(Jelly Bean)的Andriod4.1系统;和华硕合作开发的价格199美元的7英寸Nexus平板电脑;Nexus Q社交流媒体播放器;Chrome登陆苹果系统;以及以前就已曝光的谷歌眼镜——不过仍要准备好1500美元,还有可能等上一年。
这些听起来都像是新瓶装旧酒。虽然上季度谷歌财报成绩不错,营收同比增长24%、净利润同比增长61%;Chrome浏览器的全球市场份额也于上月首度超越微软(微博)IE荣登榜首。但是,地图遭苹果抛弃;社交服务Google+不痛不痒;Google Wallet偏逢Passbook、微软移动电子钱包;以及在中国的种种问题仍难解决。怎么办?
四面楚歌
2012年iOS(苹果移动操作系统)为谷歌带去的营收只占谷歌总营收的2%,约为45亿美元:5亿美元来自移动显示广告业务,40亿美元来自搜索广告。但拉里·佩奇心里一定明白,被苹果抛弃损失的决不是那一点广告费用。
“主要的竞争对手把握非常重要的服务总是让人坐立不安的事情。从互联网转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变化就是位置服务,苹果推出iPhone的时候就想得很清楚,他们十分清楚移动设备应该怎样去做。”刚刚取得苹果中国地区合作权的高德集团副总裁杨永琦告诉《环球企业家》。虽然没有谷歌地图起步早,但苹果三年前就已密谋布局地图,先后收购了三家地图公司,并推出了3D Fly over:可全视角观看城市实景。
最重要的是,苹果地图与Yelp(美国消费点评网站)、OpenTable(美国订餐网站)深度合作,通过地图可直接查找地标内的博物馆、餐厅、商场等各种场所,并可了解评分点评。没错,谷歌也早就开放了API,但那必须打开其他应用—用户并不想那么麻烦。
据调研公司ComScore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iPhone用户使用地图服务的时间比Android用户多出35%。在iPhone用户最喜爱的功能中,地图服务排名第二,位居iTunes之后。今后,被苹果抛弃的谷歌地图在Andriod系统的使用率无疑将和苹果进一步拉大。
火上浇油的还有,两个月前,一直与谷歌合作的Foursquare、维基百科也宣布放弃收费谷歌地图、转向免费开源地图公司OpenStreetMap。原因是去年10月谷歌地图开始面向第三方网站涨价,并且市面上大量Android终端没有内置谷歌接口工具。
谷歌虽在I/O大会前及时修正了这个决定:6月22日起将第三方应用使用其应用程序接口(API)的费用从每加载1000张地图4美元下调至0.5美元;且第三方应用每天可免费加载2.5万张地图,只有连续90天超出限制才需付费。但这对那些失去耐心的企业来说,显然有点为时已晚。
将广告和社交无缝连接一直是谷歌的野心。根据谷歌2011年财报,其全年营收379亿美元,其中96%以上来自广告。虽然其在广告上根本不差钱,但是其并不敢小觑日益壮大的社交网络力量。相比传统广告数据主要来自人们的网络搜索主题和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的信息更具价值和个性。
为此,去年谷歌重磅推出了社交项目Google+,并在今年4月声称已有1.7亿个用户加入。但悲剧再一次上演了,Facebook大张旗鼓上市;紧接着,又和苹果携起手来—不仅可实现iOS与Facebook之间的自动分享、未来或还与苹果电视进行整合,这无疑给尚处发育期的Google+有力一击。近来调查公司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了Facebook用户的关注品牌比Google+更具多样性:排在Facebook关注前三的品牌分别为:可口可乐、迪士尼、星巴克;而Google+则是Andriod、Mashable、Chrome—2/3的品牌来自谷歌自己。如果你是广告厂商,会选择哪一个?
当然,拉里•佩奇有其引以为傲的地方,比如Google+中的圈子(Circles)相比Facebook上的群组(groups)更方便处理朋友关系,更具有针对性— “圈子”概念正是Google+的核心。
但是,如何将Google+社交功能和工具整合到它现有的所有在线服务中,包括从搜索引擎到Docs到视频YouTube,目前进一步的关联尚无实质进展。如果未来用户能在不离开Gmail应用程序的情况下方便地启动群视频聊天工具Hangout;或者在Google+上接收到Gmail的通知信息;Google+能真正紧密整合到其他重量级服务中,这才是Google+的出路。相比已建立8年,现有超过9亿活跃用户的Facebook,谷歌的机会大吗?
除此之外,谷歌的钱包也在遭遇重创。当还有人对苹果推出Passbook算不算移动支付争论时,微软Windows Phone突然来了一记绝杀—移动钱包出现在WP8中了,它支持信用卡和贷记卡、以及NFC接触支付。最重要和讨巧的是,它加上了运营商提供的“认证安全SIM卡”进行支付操作,即把NFC做到SIM卡里而不是终端,从一开始就把运营商拉进来一起玩。微软为此不无得意地自称这是“最完整的移动钱包体验”。
与此同时,谷歌却正在为其电子钱包业务的推广焦头烂额。推出GoogleWallet快一年了,但具备此技术的Android手机设备只有5款,无论运营商或信用卡机构对GoogleWallet的支持程度都不高—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认为该业务存在安全漏洞,拒绝与谷歌合作。不得已,谷歌只能选择了规模最小的运营商Sprint。
据Gartner预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将超过2亿,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支付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3%。移动市场规模巨大,加强在移动支付端的军备也就成为了巨头们之间的战争。
对苹果来说,在封闭的平台上推广移动支付,比Google在碎片式的阵营内扩展GoogleWallet容易得多。拥有2.18亿部iPhone,将近6000万台iPad的资源,虽然并没有引入NFC支付,苹果却更容易让商家做出改变,比如星巴克咖啡就已经升级了POS机硬件,以便能读取手机屏幕上的条形码。
四面楚歌的谷歌遭遇的还不仅仅是新项目的围攻,现在,就连搜索大本营的奶酪也被惦记上了。近日就有媒体爆料,苹果要在iOS平台上推出自己的搜索品牌;Twitter也试图转变成为一家后谷歌时代的信息公司。近日Twitter在博客中表示,该公司一直在改进搜索服务,并让它的速度变得更快;还在搜索服务中加入了关联问题和拼写建议。
如此这般,连搜索的防线也被切断,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未来,Google未来还能保住70%以上的绝对优势吗?这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何@中国?
是的,谷歌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自己“离开”中国,“不过是服务器的转移”,他们说。
近期的迹象也的确表明谷歌向这个巨大的市场继续加温。年初CFO 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就表示:“中国有12亿人口。如果谷歌继续执行‘我们需要坚持我们的理念,但选择不为12亿人服务’的那个口号,这未免不切实际。中国需要谷歌。”另一方面,谷歌最近在上海进驻了最贵的环球金融中心办公室—这里处处洋溢着中国元素。
不过谷歌的两位创始人始终对中国保持着某种警惕的距离,也一直以“不作恶”来作为这种距离的诠释。在这块让他们又期待又无奈的市场上,目前的一切都充满了被动和未知。
以搜索业务为例,上一年第四季度谷歌在中国网络搜索市场的份额继续下降到了16.7%;竞争对手百度的市场份额则上升到78.3%。与之对比的则是:在谷歌离开前的在2009年第四季度其搜索份额一度达到35.6%的峰值,而当时百度的市场份额仅为58.4%。
一位常和谷歌打交道的业内人士告诉本刊,有一次谷歌的一位负责人对他说,我们非常鼓励中国开发者去做谷歌TV平台。于是他问谷歌,TV项目什么时候能入华?谷歌回答道:这个我们不能保证,你开发的应用,我们现在只能卖到北美去。
对于在国内使用谷歌产品的用户,也必须忍受经常“断点”带来的困扰。从搜索和邮箱的登陆失败、到地图的误差,如果你选择了谷歌,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它的种种不确定性。
而与苹果不同的是,谷歌又不愿在控制权上放手—就拿地图来说,虽然国外厂商都没有测绘权,但是苹果更愿意放权让交由高德负责。谷歌则相反,虽然选择的是同样的合作伙伴购买数据,但是其将运营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谷歌骨子里是个互联网公司,而苹果更多还是一个产品公司,收入是它的设备。苹果的硬件+软件+服务结合已经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了。但谷歌的整体技术架构让它不可能交给第三方来做。”杨永琦说。正是基于此,加之政策的不明朗化,谷歌地图在中国销售的行货手机都没有内置谷歌地图,三星(微博)、Moto、华为(微博)、中兴不得不选择直接与本土品牌合作。
以什么方式得到中国市场的宠爱?对于信息无界限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这的确是个难题。若把微软、苹果和谷歌这三家公司放到一起来说,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微软最早进入中国,盖茨也努力与政府交好,微软的耐心政策正是希望为互联网的发展培育用户,然而由于对盗版的管制力度并不大,这也一直影响着微软中国的营收。微软在中国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在中国互联网需要政府管控,但这对谷歌的创始人来说,却意味着在中国的生存末路。
相比前两者,苹果或是对中国市场最不重视的一个,乔布斯对中国不闻不问,他不愿陷入知识产权困扰。10年前苹果Macbook在中国销售时,一年的销量只有1万台左右,消费者主要是国内的设计人员。不过,苹果还是以文化输入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消费者最大的宠儿。这种从上而下自然形成的事态最难以阻止。当然,告别乔布斯时代的库克更珍惜这来自1/3的营业额了。
可是谷歌呢?到现在未知,它还没有找到一个集中国消费者万千宠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