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见习记者 李玲芳)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鼓励所有13岁以下的儿童唱儿歌,展示自己的才艺,传承传统文化。那么,孩子们还在唱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儿歌吗?还是另有新欢?记者调查我市发现,儿歌遇冷,网络歌曲逐渐抢占了儿童市场,目前市场上的儿童歌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一分钱》、《捉泥鳅》等老歌曲,相比儿歌的止步不前,网络歌曲却风生水起,日新月异,紧跟潮流,“旧爱”难敌“新欢”,老儿歌渐失人心,孩子们普遍更偏爱《最炫民族风》、《老鼠爱大米》……
家长担忧 老儿歌跟不上新时代
“你平时最喜欢唱什么歌?”“我喜欢《老鼠爱大米》”“《最炫民族风》 ”“《死了都要爱》”“光良的《童话》”……17日,记者在少年宫、中心广场随机采访了近10名13岁以下的小朋友,当被问到最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回答的大都是网络流行歌曲,当被问到会不会唱《一分钱》、《上学歌》等儿童歌曲时,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前在学校学过,但是不喜欢,太幼稚了!”
随着网络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很多承载着众多“70后”、“80后”儿时记忆的歌曲,已经逐步与时代脱轨,市民庄女士有一个2岁的女儿,已经要开始教女儿儿歌的她犯愁了,她说:“现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了,比如《一分钱》,现在连一分钱都找不到了,对于现在的小朋友而言,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老儿歌跟不上时代,这或许是儿歌遇冷的原因之一,但其实还存在网络影响的因素。市民刘女士是一名幼师,作为幼儿园老师的她,对儿子的教育从小时候开始就很重视,从儿子两三岁开始,她就教他唱儿歌、念唐诗。现在刘女士的儿子小涵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只有8岁的小涵已经不再喜欢儿歌,开始接触网络的他,对一些热门歌星如数家珍,也能随口哼唱一些网络热门歌曲。“我们全家在看《我是歌手》、《奇妙的朋友》时,他竟然能把节目中那些明星的名字全说出来,还学着歌星的样子,深情款款地唱着情歌”,刘女士说。
为此犯愁的还不止刘女士,市民邱先生也有同样的烦恼,邱先生的儿子也在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小邱同学喜欢网上那些经过窜改的歌曲,自己也喜欢改歌词。记者在网上收集了一些学生流传的恶搞歌曲,如改编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中,爸爸最凶,天天把我打得鼻青脸肿。爸爸走了,妈妈最凶,盯着我的作业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还有很多经过窜改后的歌曲,或搞怪,或调侃,或诉苦,但却深受小朋友们喜爱。
市场走访 大龄儿歌相对较少
16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音像图书店,发现货架上摆放的儿歌碟片很少,仔细翻看这些碟片,大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最常见的莫过于《一分钱》 、《上学歌》、《鲁冰花》等脍炙人口的老歌曲,而新儿歌的比重并不高,还不到老儿歌的10%。
中山中路一音像图书店的店员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的儿歌中缺少为“00后”、“10后”的娃娃们量身定制的歌曲,大部分还是那些属于70后、80后记忆中的儿时歌曲,但如今的孩子经过时代的变迁,审美方面都已改变,那些几十年前的老歌并不能满足他们,来店里购买儿歌碟片的孩子更偏爱《爸爸去哪儿》这种新时代的儿歌,但这种新儿歌却少之又少。
另外,记者还发现,在各音像图书店货架上屈指可数的少量儿歌碟片中,大部分碟片中都标注了适合的年龄段,“适于0-3岁儿童”“适于3-8岁”“8岁以下儿童适用”等,却唯独缺少了适合8-13岁儿童的歌曲。
这一点育才小学李老师深有体会,李老师负责教授音乐课程已有9年,在平时的课程当中,李老师教给学生的歌曲有很多都是网络歌曲,例如《小苹果》等,虽然教材中的儿歌也教,但学生对那些比较热门的流行歌曲似乎更感兴趣,李老师说:“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尤其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对歌曲的追求面更广。”李老师还说,由于适合8-13岁儿童的儿歌还比较少,高年级学生频繁地接触电视、网络,跟随成年人、网络的诱导,喜欢恶搞歌曲,将原本的歌词进行窜改,并一度在学生中风靡流传。
相比小学,在幼儿园工作的吴老师就轻松多了,吴老师告诉记者,现在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的歌曲还是比较多的,虽然现在的歌曲相比以前并没有什么创新,但幼儿园的小朋友年纪还比较小,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唱什么,即使是老儿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新事物。
记者在网上输入“儿歌”,出现了很多儿歌的视频和音频,但都是0-6岁的婴幼儿歌曲,6-13岁年龄段儿童的适宜歌曲相对比较少。
经典传颂 本土童谣几近失传
“月亮粑粑,踩着瓦渣,一跤跌倒,怪我打他,我没打着他,回克告诉妈妈,妈妈不在屋,躲到门背哭……”相信这首经典的桂林童谣对很多桂林人来说都很耳熟,但现在真正能唱出来的人已寥寥无几,记者在网上搜素发现,像这类桂林经典童谣还有很多,仅在一个帖子上就收集到了近四十首。
然而,对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对这些具有桂林本地特色的经典童谣已经稍显生疏,即便是年纪稍长的也已渐渐忘却,经典童谣逐步失传。
19日,记者走访了西城路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等多家幼儿园,发现现在幼儿园普遍都未设桂林经典童谣的课程。机关幼儿园的李老师说:“平时我们都是按教材来教,教材上没有桂林经典童谣,所以我们也没有涉及到这一块。”李老师还说,就她自己而言,都不太清楚桂林有哪些童谣,更别说教给小朋友了。
西城路幼儿园的门卫说道,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基本都是比较年轻的,对于桂林的经典童谣不太熟悉,“像我们这种四十多岁年纪的人,还隐约记得那些童谣,但也只记得个大概,要仔细回想才说得出了”。
不仅是老师,家长们也已渐渐远离了童谣。27岁的小王已经是一位妈妈了,有一个三岁宝宝的她,平时也只是教儿子一些传统的儿歌,对于童谣却完全没有触及,当记者念一些桂林的经典童谣给她听时,她表示一点印象都没有。“这些我自己都没有听过,也没办法教给我孩子,去书店也没看到这类书,要是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的话,我倒是可以买来念给孩子听听”。
老师建议 家长可创编适用儿歌
对于处于儿童与少年转型期的孩子来说,《上学歌》、《捉泥鳅》等这类老儿歌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正值活泼爱闹,好奇心强的阶段,当无法从儿歌中满足好奇心的时候,网络就成为一个重要渠道。孩子从网上看到恶搞歌曲以后,就会将歌曲带到校园传唱,很多恶搞歌曲应运而生。
育才小学蒙老师告诉记者,改编歌谣在小学中已经成一种风气,老师间称其为“灰色童谣”,这些段子大都来源于网络,在学生中口口相传,导致一个班甚至整个学校都学会了。
那么,“灰色童谣”为什么对小朋友们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蒙老师分析,8至13岁的小朋友学业压力比较大,好奇心重,在学业枯燥的情况下,容易通过这些恶搞的歌曲、童谣进行发泄。同时,小朋友们的学习、模仿能力比较强,网络的传播力量大、传播面广,加上恶搞的歌曲朗朗上口,更具有趣味性,这正好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相契合。
想要让孩子们回归童真世界,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后,也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此,蒙老师提到,其实,歌曲是具有时代性的,更新换代比较快,现在的孩子像大人,跟随流行趋势,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感,可以让他们自己挑选一些优秀童谣,并鼓励他们跟家长一起合作创作,创编新时代的、适合自己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