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过去这一年,从“天价虾”到“天价鱼”,消费者痛点不少。其实,在消费者权益日集中维权,只能发现少数几个痛点,关键是要共筑消费新生态,让全社会产生持久合力。普通消费者如何更好维权?监管制假售假,有没有更好的手段?如何关注整个消费生态中“最脆弱”的群体?我们摘编几条“微友”来论以飨读者。
维护权益,人人是“净化器”
消费可能无法事事顺心,监管单位无法做到时刻“出击”,怎么办?在我看来,消费“遇挫”,关键是消费者自身不能轻言“算了”,而要合理利用规则,学会“较真”。
前些日子,偶然间发现某运营商“主动”为我开通一系列“无用”功能长达四年,几年间竟收了我800多元。是可忍孰不可忍,从营业厅到消协,我一路“死磕”“较真”。最终,手机运营商只能按规定双倍赔偿。
坦诚地说,双倍赔偿总额也没有多少,但通过主张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却很有意义。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市场的“净化器”,功率再小,多一点认真精神,总能在小范围“去污”“排毒”。每一个人都在“较真”,欺蒙消费者就没有了空间,市场大环境就能真正改善。
——@刘开学
监管市场,用好大数据
很多人已经离不开网购。但网购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似乎也成了假货滋生的温床,甚至被认为是“年年打假年年假”的罪魁祸首。在我看来,还网购“风清气正”,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实,互联网并不会被违法者垄断,无论对监管部门还是电商平台来说,网络同样是打击违法行为的利器。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以产权保护作为理念指导、以商家信用作为评估工具,建立一套从上而下的监管体系,而非单部门单平台的“单打独斗”,才有可能有效遏制假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
有了法治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技术手段,如此才不会囿于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便利、秩序的公正。
——@雷雨
打击伪劣,应城乡一体
“周住牌”洗衣粉、“娃哙哙”果汁、“可喜可乐”……这些“品牌”城市少有,农村却常见。文字游戏让人忍俊不禁,笑完却又挺心酸: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任重道远。
对于整治假冒伪劣,农民最有需求,也呼唤打假的“整体思维”。城乡市场监管力度常常不一致,城市管得紧,农村查得松,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会如“地鼠”钻进农村市场。加上一些农民朋友文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信息不对称等等,农民常常变成最大的假货消费群体。
保护消费者,也要“城乡一体化”,执法力度不妨更多向农村倾斜,编紧农村市场的监管篱笆。同时,也应该积极宣传,增强农民的防范意识、提高农民对商品的鉴别力。堵上“漏洞”,“地鼠”才不会冒出来。
——@鹤丁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