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可以说是事实的浏览器,服务器交换数据的标准了。目测其它的格式如XML,或者其它自定义的格式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JSON这么流行?
和JavaScript无缝对接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比较轻松的实现跨域。如果是XML,或者其它专有格式,则很难实现跨域,要通过flash之类来实现。
任何一种数据格式,如何解析处理不当,都会存在安全漏洞。下面扯谈下JSON相关的一些安全东东。
在介绍之前,先来提几个问题:
- 为什么XMLHttpRequest要遵守同源策略?
- XMLHttpRequest 请求会不会带cookie?
- <script scr="..."> 的标签请求会不会带cookie?
- 向一个其它域名的网站提交一个form,会不会带cookie?
- CORS请求能不能带cookie?
JSON注入
有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方便,有人会手动拼接下JSON,但是这种随手代码,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第一种方式,利用字符串拼接:
String user = "test01"; String password = "12345', admin:'true"; String json = "{user:'%s', password:'%s'}";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json, user, password)); //{user:'test01', password:'12345', admin:'true'}
用户增加了管理员权限。
第二种,利用Parameter pollution, 类似http parameter pollution
String string = "{user:'test01',password:'hello', password:'world'}"; JSONObject parse = JSON.parseObject(string); String password = parse.getString("password"); System.out.println(password); //world
当JSON数据key重复了会怎么处理?大部分JSON解析库都是后面的参数覆盖了前面的。
下面的演示了修改别人密码的例子:
//user%3Dtest01%26password%3D12345%27%2Cuser%3Dtest02" //user=test01&password=12345',user=test02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null; String user = request.getParameter("user"); //检查test01是否登陆 String password = request.getParameter("password"); String content = "{user:'" + user + "', password:'" + password + "'}"; User user = JSON.parseObject(content, User.class); //{"password":"12345","user":"test02"} updateDb(user);
所以说,不要手动拼接JSON字符串
浏览器端应该如何处理JSON数据?
像eval这种方式,自然是不能采用的。
现在的浏览器都提供了原生的方法 JSON.parse(str) 来转换为JS对象。
如果是IE8之前的浏览器,要使用这个库来解析:https://github.com/douglascrockford/JSON-js
参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JSON#.E5.AE.89.E5.85.A8.E6.80.A7.E5.95.8F.E9.A1.8C
JQuery里内置了JSON解析库
JSONP callback注入
简单介绍jsonp的工作原理。
jsonp工作原理:
用js在document上插入一个<script>标签,标签的src指向远程服务器的API地址。客户端和服务器约定一个回调函数的名字,然后服务器返回回调函数包裹着的数据,然后浏览器执行回调函数,取得数据。
比如jquery是这样子实现的:
var url = 'http://localhost:8080/testJsonp?callback=?'; $.getJSON(url, function(data){ alert(data) });
jquery自动把?转成了一个带时间戳特别的函数(防止缓存):
http://localhost:8080/testJsonp?callback=jQuery1102045087050669826567_1386230674292&_=1386230674293
相当于插入了这么一个<script>标签:
<script src="http://localhost:8080/testJsonp?callback=jQuery1102045087050669826567_1386230674292&_=1386230674293"></script>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是这样子的:
jQuery1102045087050669826567_1386230674292({'name':'abc', 'age':18})
浏览器会执行直接执行这个JS函数。
所以,如果在callback函数的名字上做点手脚,可以执行任意的JS代码。所以说callback名字一定要严格过滤。
当然,callback函数的名字通常是程序自己控制的,但是不能排除有其它被利用的可能。
那么callback函数的名字,如何过滤?应当只允许合法的JS函数命名,用正则来匹配应该是这样子的:
^[0-9a-zA-Z_.]+$
正则可能比较慢,可以写一个函数来判断:
static boolean checkJSONPCallbackName(String name) { try { for (byte c : name.getBytes("US-ASCII")) { if ((c >= '0' && c <= '9') || (c >= 'a' && c <= 'z') || (c >= 'A' && c <= 'Z') || c == '_') { continue; } else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catch (Throwable t) { return false; } }
实际上对callback函数名字进行严格检验还有其它的一个好处,就是防范了很多UTF-7编码攻击。
因为UTF-7编码的头部都是带有特殊字符的,如"+/v8","+/v9",这样就过滤掉非法编码的请求了。
jsonp的请求的验证
jsonp在使用的时候,还有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验证用户的身份。
第一,操作是否是用户自己提交的,而不是别的网页用<script>标签,或者用<form>提交的
所以要检查request的refer,或者验证token。这个实际是CSRF防护的范畴,但是很容易被忽略。
第二,要验证用户的权限。
很多时候,可能只是验证了用户是否登录 。却没有仔细判断用户是否有权限。
比如通过JSONP请求修改了别的用户的数据。
所以说,一定要难证来源。判断refer,验证用户的身份。
到乌云上搜索,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漏洞,都是因为没有严格验证用户的权限。http://www.wooyun.org/searchbug.php?q=jsonp
JSON hijacking
在JS里可以为对象定义一些setter函数,这样的话就存在了可以利用的漏洞。
比如在浏览器的JS Console里执行:
window.__defineSetter__('x', function() { alert('x is being assigned!'); }); window.x=1;
会很神奇地弹出一个alert窗口,说明我们定义的setter函数起作用了。
结合这个,当利用<script>标签请求外部的一个JSON API时,如果返回的是数组型,就可以利用窃取数据。
比如有这样的一个API:
http://www.test.com/friends
返回的数据是JSON Array:
[{'user':'test01','age':18},{'user':'test02,'age':19},{'user':'test03','age':20}]
在攻击页面上插入以下的代码,就可以获取到用户的所有的朋友的信息。
<script> Object.prototype.__defineSetter__('user',function(obj) {alert(obj); } ); </script> <script src="http://www.test.com/friends"></script>
这个漏洞在前几年很流行,比如qq邮箱的一个漏洞:http://www.wooyun.org/bugs/wooyun-2010-046
现在的浏览器都已经修复了,可以下载一个Firefox3.0版本来测试下。目前的浏览器在解析JSON Array字符串的时候,不再去触发setter函数了。但对于object.xxx 这样的设置,还是会触发。
IE的utf-7编码解析问题
这个漏洞也曾经很流行。利用的是老版的IE可以解析utf-7编码的字符串或者文件,绕过服务器的过滤。举个乌云上的例子:http://www.wooyun.org/bugs/wooyun-2011-01293
有这样的一个jsonp调用接口:
http://jipiao.taobao.com/hotel/remote/livesearch.do?callback=%2B%2Fv8%20%2BADwAaAB0AG0APgA8AGIAbwBkAHkAPgA8AHMAYwByAGkAcAB0AD4AYQBsAGUAcgB0ACgAMQApADsAPAAvAHMAYwByAGkAcAB0AD4APAAvAGIAbwBkAHkAPgA8AC8AaAB0AG0APg
url decoder之后是:
http://jipiao.taobao.com/hotel/remote/livesearch.do?callback=+/v8 +ADwAaAB0AG0APgA8AGIAbwBkAHkAPgA8AHMAYwByAGkAcAB0AD4AYQBsAGUAcgB0ACgAMQApADsAPAAvAHMAYwByAGkAcAB0AD4APAAvAGIAbwBkAHkAPgA8AC8AaAB0AG0APg
因为jsonp调用是直接返回callback包装的数据,所以实际上,上面的请求直接返回的是:
+/v8 +ADwAaAB0AG0APgA8AGIAbwBkAHkAPgA8AHMAYwByAGkAcAB0AD4AYQBsAGUAcgB0ACgAMQApADsAPAAvAHMAYwByAGkAcAB0AD4APAAvAGIAbwBkAHkAPgA8AC8AaAB0AG0APg-(调用结果数据)
IE做了UTF-7解码之后数据是这样子的:
<htm><body><script>alert(1);</script></body></htm>(调用结果数据)
于是,就执行了XSS。
另外用IFrame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在IE8上测试,url的后缀需要是html才会触发。
IE把没有声明返回Content-Type的请求当做了"text/html"类型的,然后解析就有问题了。只要服务器端显式设置了Content-Type为"application/json",则IE不会识别编码,就不会触发漏洞。所以说服务器端的Content-Type一定要设置对。尽管设置之后调试有点麻烦,但是却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JSON格式设置为:"application/json"
JavaScript设置为:"application/x-javascript"
JavaScript还有一些设置为:"text/javascript"等,都是不规范的。
其它的一些东东
MongoDB注入
这个实际上就是JSON注入,简单的字符串拼接,可能会引发各种数据被修改的问题。
JSON解析库的问题
有些JSON库解析库支持循环引用,那么是否可以构造特别的数据,导致其解析失败?从而引起CPU使用过高,拒绝服务等问题?
FastJSON的一个StackOverflowError Bug:
https://github.com/alibaba/fastjson/issues/76
有些JSON库解析有问题:
http://www.freebuf.com/articles/web/10672.html
JSON-P
有人提出一个JSON-P的规范,但是貌似目前都没有浏览器有支持这个的。
原理是对于JSONP请求,浏览器可以要求服务器返回的MIME是"application/json-p",这样可以严格校验是否合法的JSON数据。
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为了解决跨域调用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实际上可用的方案是CORS: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HTTP/Access_control_CORS
http://www.w3.org/TR/cors/
原理是通过服务器端设置允许跨域调用,然后浏览器就允许XMLHttpRequest跨域调用了。
CORS可以发起GET/POST请求,不像JSONP,只能发起GET请求。
默认情况下,CORS请求是不带cookie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也很蛋疼,一是需要服务器配置,二是协议复杂。浏览器如果不能确定是否能够跨域调用,还要先进行一个Preflight Request。。
实际上,即使服务器不允许CORS,XMLHttpRequest请求实际上是发送出去,并且返回数据的了,只是浏览器没有让JS环境拿到而已。
另外,我认为有另外一种数据泄露的可能:黑客可能控制了某个路由,他不能随意抓包,但是他可以在回应头里插入一些特别的头部,比如: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那么,这时XMLHttpRequest请求就是带cookie的了。
最初的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
- 为什么XMLHttpRequest要遵守同源策略?
即使XMLHttpRequest是不带Cookie的,也是有可能造成数据泄露的。比如内部网站是根据IP限制访问的,如果XMLHttpRequest不遵守同源策略,那么攻击者可以在用户浏览网页的时候,发起请求,取得内部网站数据。
- XMLHttpRequest 请求会不会带cookie?
同域情况下会,不同域情况下不会。如果服务器设置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也是可以跨域带Cookie的。
- <script scr="..."> 的标签请求会不会带cookie?
会。
- 向一个其它域名的网站提交一个form,会不会带cookie?
会。
总结:
- 禁止手动拼接JSON字符串,一律应当用JSON库输出。也不应使用自己实现的ObjectToJson等方法,因为可能有各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 jsonp请求的callback要严格过滤,只允许"_",0到9,a-z, A-Z,即合法的javascript函数的命名。
- jsonp请求也要判断合法性,比如用户是否登陆(这点很容易被忽略)。
- 设置好Content-Type(这点对于调试不方便,但是提高了安全性)。
- 以jsonp方式调用第三方的接口,实际相当于引入了第三方的JS代码,要慎重。
参考:
http://www.json.org/
http://www.slideshare.net/wurbanski/nosql-no-security
https://github.com/douglascrockford/JSON-js
http://toolswebtop.com/ 在线编码转换,可以转换UTF-7
http://www.thespanner.co.uk/2011/05/30/json-hijacking/
http://www.thespanner.co.uk/2009/11/23/bypassing-csp-for-fun-no-profit/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830050/why-same-origin-policy-for-xmlhttprequ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