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琰:大数据引领我发现法学“新大陆”

清华大学首届大数据交叉培养毕业生专访系列(三)

大数据与法律的学科知识碰撞激发他科研及工作的新思路。


[导读]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据院”)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秉承“学校统筹,问题引导,社科突破,商科优势,工科整合,业界联盟”24字指导方针,搭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创新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应用创新的“π”型人才

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数据科学研究院及相关院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整合建设课程模块,形成大数据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实操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三年来,来自全校28院系的756名同学参加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至今共有146位同学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获得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证书”

清华的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通过倾听优秀的大数据人才讲述他们与“大数据”的不解之缘,一起寻求答案吧!

 

π型人才——王瑞琰

 

王瑞琰本科就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研究生阶段跨学科到了清华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并报名参加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一直以来我都努力想把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人才,清华的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帮助我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迈出了这一步”。作为一名法律硕士,王瑞琰是法学院目前唯一一位获得清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证书的同学。虽然法学院的学业已经让他感到课业繁重,但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特色学科设计吸引着他在跨学科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有耕耘就有收获。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学习启发了王瑞琰以数据作为研究客体的毕业论文撰写。王瑞琰的法律学科背景让他了解到药品试验数据作为科研数据的场景下,法律对其开放度和使用度的制度较为复杂,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大数据项目的学习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思考法律领域的问题。通过数据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清华大数据系列讲座”,当年读研究生二年级的王瑞琰在短时间内对大数据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现状等知识都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结合讲座中大量业界数据应用案例,他发现人们在大数据领域关注的法律问题主要围绕着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而对最早可称为“大数据”的科研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却忽视了。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数据并非是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目前数据的保护和利用仍存在诸多法律问题。沿着这一思路,王瑞琰将毕业论文选题聚焦于科研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正是这种数据与法律的学科交叉学习帮助他最终确定了“药品试验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富有创新、贴合当下“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毕业论文选题,他的毕业论文也在法学院论文中独具一格。

数据与法律学科的交叉学习,不仅给王瑞琰的学习和科研带来了帮助,也为他在实习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习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系列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养成了良好的数据思维习惯。”王瑞琰说,在专利地图分析的实习项目中,他意识到只有以大量专利文献作为客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详尽的专利地图分析报告,才能为后续技术开发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谈到这次实习经历,王瑞琰兴奋地介绍到:“初期数据收集后,我发现许多专利的申请会在某一阶段呈爆发性增长,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待挖掘。数据思维让我学会关联性思考,在对现有的专利文献进行分析之余,我还会查阅相关的政府决策、企业动态和科研进展等消息,来解读专利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正是数据思维帮助他成功挖掘了数据波动背后的原因。大数据知识背景也为王瑞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王瑞琰的毕业去向已经确定,主要从事金融数据分析及风险控制。作为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大数据知识让王瑞琰的工作如虎添翼。“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是通过思维的改善、分析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更好地将数据知识与自身业务相结合。这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让我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数据思维,丰富学科知识,打造π型人才,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信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会结出更多的“人才硕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05-22

时间: 2024-10-25 08:10:19

王瑞琰:大数据引领我发现法学“新大陆”的相关文章

对话知乎王雨舟:大数据时代,人都在“裸奔”吗?

文章讲的是对话知乎王雨舟:大数据时代,人都在"裸奔"吗,从大数据时代开启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生活注定被数据灌满了.这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隐私但又不懂得在乎和保护隐私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在发布数据,把它们挂在网上或传播到公共平台.人们既向外发散,又向内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大数据在中国> 人们不禁发问:大数据时代,人都是在"裸奔"吗?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交平台,目前拥有8400万注册用户,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多得惊人.这些传来传去的信息

2014中韩大数据论坛发现大数据的价值

ZDNET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6月06日 北京消息:2014年5月30日上午,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简称"软交所").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韩国大数据学会.韩国经营信息学会联合承办的"2014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中韩大数据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召开. 2014中韩大数据论坛"发现大数据的价值"主论坛现场嘉宾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渡婴,韩国大数据学会会长吴在仁,软交所副总裁刘东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

王洪涛: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

文章讲的是王洪涛:大数据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大数据"自诞生之日起,业界对它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就存在一定争议.究竟什么是大数据?有哪些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的未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2013大数据产品评选活动举办之际,笔者采访了此次担任评委的几位专家学者,看看专家眼中的"大数据"是什么样的? 王洪涛,中国保险大数据智慧应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博士.国家访问学者.历任某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CRM部.某保险公司董办总经理.21年保险从业经历,领导完成了跨产寿险

河南濮阳:运用大数据提高发现涉农问题准确度

今年2月底至4月中旬,河南省濮阳市委3个巡察组对市委农办.市农业畜牧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机局.市扶贫办进行了常规巡察,县区20个巡察组围绕项目和资金,对相应的县区直单位进行了专项巡察.本轮巡察共向县(区)移交问题线索342件,截至6月30日,已办结145件,党政纪处分56人,组织处理1人,其他处理39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 聚焦涉农领域 瞄准基层腐败重灾区 巡察组有针对性地向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函询,对近年来的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体了解.要求各被巡察单位纪检派驻机构将本单位的廉政风险

数据为王的时代 大数据对消费金融的影响

伴随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消费金融也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在消费金融领域,2015年P2P"崩盘".2016年频繁曝光的"裸条"事件等新闻将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对其认知褒贬不一. 大数据在消费金融口碑 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相对保守的群体,除却住房和汽车贷款之外,大家对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金融服务的认知还是不多.偶尔发生的负面新闻也让普通人对消费金融产生了一些不信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金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前不久,在中国消费金融产业研讨会暨国内首份&qu

在大数据中发现大商机

当一切都可以量化,大数据本身就会说话.我们对商机的发现其实就是听的能力--只是传统的耳朵未必听得见"不可能"的声音. 从万事万物中提取数据并存储数据,这是大数据开发的前提也是产业链的上游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转化成数据,而"转化"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技术含量,因此,它无疑是产业链的上游.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计量从长度.重量不断扩展到面积.体积和时间,可以说相当漫长.19世纪随着科学家发明新工具,电流.气压.温度.声频之类的自然现象被量化,其间只经过了一两百年的时间

王劲:百度云蕴含大数据金矿将催生新一代应用

近日,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应邀出席2012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并发表了题为"掘金大数据"的主题演讲.演讲现场,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推荐与运营成为业界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王劲认为,对开发者而言,大数据拥有巨大价值:"一方面,开发者可以通过挖掘.分析大数据,发现规律,预测未来:另一方面,开发者可以通过共享网络中的各种数据,实现产品的快速验证和迭代." 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2012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演讲王劲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目前开发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发新一代应用,

大数据:法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法治作为维护人类社会文明之治的重要方式,法学研究理所应当在人类社会突兀的大数据变革中充分地考量和衡平社会状态的大数据维度.大数据依托于信息社会的信息采集,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对每一个被采集对象的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在法学研究领域,无论是以法律为分析基础的教义法学还是以社会为分析基础的社会法学,其之间的争论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工具实证分析弥补其缺陷. 随着信息时代下信息革命的演进,人类社会从数据时代迈入了大数据时代,作为社会治理术的法学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大数据化语境下的社会权利与

大数据浪潮下,中国电视变革“三部曲”

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浪潮甚是凶猛,眼看着要把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彻底冲刷一遍.从最初艰涩生僻的学术用语,到现在人人皆知的热门词汇,大数据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占据了公众话题的中心点.作为话题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电视媒体在营造舆论的同时,必须要努力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全新生存环境,才不至于成为昨日黄花. 看看欧美电视产业正在发生的变化就能看到大数据的力量.英国广播公司(BBC)已经把大数据纳入了节目制作流程.制作方一边进行节目直播,一边根据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决定接下来的节目走向,节目也由此完成了收视率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