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规划推出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该规划是治标不治本,但是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国家对钢铁行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管理水平、制造水平、产品质量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还有较大差距。信息化能否助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今天我们请国家制造业信息化ERP认证培训专家组组长金达仁为我们解读钢铁行业振兴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记者:您作为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如何看待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金达仁: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但是从产业集中度,整体规模,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资源消耗、运营效率等方面来看,我国钢铁企业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2004年,日美韩各自国家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本国粗钢总量的比重,日本为75%、美国为61%、韩国为80%,而我国2006年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总量的比重仅为29%。又如:2007年,我国黑色金属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7,161个,主营收入为3.49万亿元、企业集团有93个,主营收入为2.15万亿元;而同期卢森堡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一个企业营业收入就达到0.79万亿元。还有,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科学完善、公司发展战略不够清晰、职业经理人明显短缺、集团管控体系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思路、任务和配套政策,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改变上述现状,提升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将规划落到实处。
记者: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对钢铁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会起到哪些作用?
金达仁:尽管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没有明确提出钢铁行业企业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任务和配套政策,但是基于我们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就不难得出结论,无论是规划的实施,还是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管理创新和信息化的支撑。因此规划的实施必将对钢铁企业的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者:钢铁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思路是什么?
金达仁:钢铁行业信息化总体来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几年前,我曾撰文介绍过宝钢和首钢信息化典型经验,但也有一些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不容乐观。关于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思路,我的想法:一是企业在实施规划,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认真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支撑作用,且要真正落到实处。二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和应用软件实施与企业业务分析重组紧密融合,要深入到每个应用层面和业务环节,切实推动企业创新。三是企业要全面实现信息集成应用,消除信息孤岛。集成范围应包括企业间的协同商务、集团管控、ERP、MES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这三个想法的出发点是深化应用,同时这些想法的实现首先有赖于钢铁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做出切实可行的评估。
记者:近年来,您提出我国企业要“以深化应用ERP推动管理创新”的研究思想,那么,深化应用ERP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金达仁: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落实到ERP应用领域,就是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流程的重组相融合。深化应用ERP的目标与内涵,简单说来:
宏观目标 改变企业传统业务模式,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微观目标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集团管控能力、重组业务模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压缩生产周期、加强基础管理、加快ERP应用集成等。
量化目标 促使一些反映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要有相应的改进和提高,如订单准确率、计划准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面预算准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信息准确率、信息利用率、管理创新比率、专业培训比率、投资利润率等。
深化应用ERP的策略与方法,一要继续增强企业主体意识,二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三要着力推动业务模式重组,四要加快ERP应用集成。(IT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