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KK的哲学

KK的《失控》是《黑客帝国》演员必看的三本书之一(莫小川)  有些东西看起来永远不会变化,但一旦有了变化,就会变得非常非常之快,快到人们难以想象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北京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常被称为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也曾担任《全球概览》主编。KK具有多重身份:作家、摄影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同时还是亚洲文化、数字文化领域的学者,“数字文化”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著作有《失控》、《新经济新法则》等。  “从三个音阶中所构造出的,不是第四个音阶,而是星辰。”  ——勃朗宁  控制的消失  三块五毛钱的紫米煎饼离互联网的未来有多远?从人大东门北风凛冽的小卖部,到逸夫楼报告厅,有人啃着煎饼就来了,然后报告厅一个大屏幕上出现这么一行大字:吃个煎饼再讲!演讲人KK(Kevin Kelly,凯文•凯利)还没到,现场三块大屏幕上已经热闹起来,新浪、腾讯、搜狐三家微博在上面滚动播出,“谁吃我的饼干?”“KK大爷不会被堵在中关村了吧?Traffic(交通)+Tragedy(悲剧)就是Trageffic啊”“现场很多人都在玩TEST游戏”“上墙和翻墙哪个容易?”……  KK,《连线》杂志的创始人,可能是地球上最有名的互联网观察者和预言家,自从他4天前第一次来到北京,就一直被媒体、专家、业者追问着关于未来的问题:你怎么看待纸媒的未来?你怎么看待杂志的未来?你怎么看待大企业的未来?你怎么看待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未来?这并不奇怪,20年前,KK开始写一本有关预言的书,那时候柏林墙刚刚倒塌,冷战行将结束,还没有几个人知道万维网,他开卷惊人: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  他多次观察过蜂群,每次都令他目瞪口呆。即将离巢的蜂群是疯狂的,在蜂巢的入口处明显地躁动不安。蜂巢开始吐出成群的蜜蜂,仿佛不仅要倾空其肠胃,还要倾空其灵魂。那微小的精灵在蜂巢上空形成喧嚣的风暴,渐渐成长为有目的、有生命、不透明的黑色小云朵。蜂群绝非无数只蜜蜂的简单聚合,当成千上万只蜜蜂一起振翅时,一个“超级有机体”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的有机体中“涌现”出来,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科学家说,涌现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与之对应的则是A引发B,B引发C,或者2+2=4这样的因果关系。在涌现的逻辑,2+2并不等于4(甚至也不可能意外地等于5),2+2=苹果。如果说前者是工厂的装配流水线,那么后者就更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络,KK发现,宇宙中最有趣的事物大都靠近网络模式一端,熙熙攘攘的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以及变幻莫测的思绪,无不如此。在网络模式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只要有“涌现”的字眼出现,人类的控制就消失了。  KK写的那本书就叫做《失控》,1994年在美国出版,他提醒人们,我们每将机器向集群推进一步,都是将
它们向生命推进了一步,随着线性的、可预知的、具有因果关系属性的机械装置,转向纵横交错、不可预测且具有模糊属性的生命系统,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对机器的期望。一个可能的简单经验法则是:对于必须绝对控制的工作,仍然采用可靠的老式钟控系统;在需要终极适应性的地方,你所需要的是失控的群体。  围观,你也可以的  KK到了,演讲很快开始。报告厅里WIFI信号很好,不少人都连接着微博,他们把各种各样的观感、
意见、疑问,当然还有八卦(譬如,某某老师比想象中漂亮!)“推”送到那三块大屏幕上,KK发言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在一块屏幕上嚷着:有英文好的吗?我们自己翻译吧!发言结束,女翻译竟然忘了KK最后一段说的是什么,她略带尴尬地对台下解释:怎么会觉得有点紧张啊?我都身经百战了!  接下来的两场小组讨论,好几位嘉宾显然是微博控,上台和KK
对话时,也还在不停地刷着微博,人们刚听完他们发言,就在大屏幕上看到他们自己发出的文字版。一位嘉宾干脆向KK提问:我们在台上还一直用着iPhone和iPad,你会不会觉得我们很疯狂啊?“其实”,KK刚准备回答,另一位嘉宾干脆起身对着他拍了一张照片,会场一片笑声。10秒钟后,KK的笑脸出现在大屏幕上。这对习惯了你说我听的人来说真是新奇,会场的中心消失了,言者和听者的界限模糊了,你是应该听他们说,还是看大屏幕,又或者直接自己上微博看呢?主持人胡延平也不得不几次挺身而出,阻止讨论往某一个方向流去,“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技术哲学,不是技术政治,不然,大家一会儿都翻墙出去啦!”  失控,去中心化,群氓的智慧,KK当初的预言在互联网上一一得到了印证。如果说早几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国网民对此体味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随着微博走向全民,时间开始了。那些大人物们,带着骄傲来到这里,以为可以像在机场书店的屏幕里,或者像在某个大戏院一样一人说个不停,结果一个个阴沟翻船,“现了原形”。一个斑点大的蜜蜂只有6天记忆,而作为整体的蜂巢所拥有的记忆时间是3个月,你还想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吗?  你也许可以制造热点,发起攻势,但一旦雪球滚动起来,它的方向和潜在的力量就变成了未知数,谁知道有什么会“涌现”出来呢?草民们获得了力量,“第一个买传真机的人,一定是个傻瓜,但是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传真机呢?”KK说,“使用服务的人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大,在数字时代,很多小的变化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旦进入某个体系,就能引发巨大的效应。”  围观改变中国,这句话听起来不再像一句妄语了。  我们的未来是技术性的  1969年,KK还是个17岁的嬉皮士,对一切控制都很反感,他不喜欢苏联,认为这样的国家不会持久。他记得曾经对父亲说,苏联迟早会崩溃的,然而他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他对美国同样感到不耐烦,认为这个国家的社保系统也会难以维持,“你每年都把钱交给政府,让政府保管,然后在你老了以后期待这个政府把钱交还给你?这样的事情,切。”他嗤了一声,“嬉皮士们天然觉得控制是适得其反的,这也是我的书名叫《失控》的原因,这是我最基本的哲学。”  他没有去读大学,而是去了亚洲,那时他是一个没钱的自由摄影师,他背着包从日本走到伊朗,经常在东方的庙宇里过夜,每年只花2500美元,带回36000张照片。他读了甘地的自传后有了皈依宗教的想法,却成了一名基督教徒,“我知道这有点奇怪,因为甘地是印度教的。也许是因为那本书在对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吧,毕竟我是成长于基督教文化之中。”  他眼见着日本变成了世界强国,台湾也从破败落后一跃成为了亚洲四小龙,如果说1970年代在亚洲的游历给他带来了什么,那就是不可救药的乐观。在去往长城的车上,他问4个年轻人:“你觉得中国的未来会更好,还是更坏?”一个人回答更好,一个人回答不确定,另外两个人则表示虽不确定,但可以做些什么让它更好。“我认为毫无疑问中国会变得更好,”他说,“也许在某个地区、某些时候它会变坏,但我们把所有进步和退步的地方加在一起,它会越来越好。”  1979年,KK回到美国,在完成一次长达5000英里的单车旅行后,他开始关注技术。整个1960-1970年代,技术在西方世界有着糟糕的形象,它被认为是推土机一类的东西,是工业的一部分,是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源头,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技术变得不那么粗大笨重,“从1980年代初,我开始认为,科技应该具有人性的面孔,嬉皮士好像都不太喜欢大的技术,而喜欢小的技术。”  “我们的未来是技术性的,”KK写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灰色冰冷的钢铁世界。相反,我们的技术所引导的未来,朝向的正是一种新生物文明。”  开放仍是互联网的主流[page]  12月3日,KK第一次登上了长城,他穿着一件又脏又旧的橙色羽绒衣,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老头,只有脚力还能看出当年背包客的风采,一路不停地有小贩兜售纪念品,他三两步就把对方甩下了。好几次,他站在垛口向关外眺望,风吹起了他的胡须,不知是因为兴奋还是寒冷,他的面颊变得通红,“你们觉得长城真的可以起到防御作用,真的守得住吗?”  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城里,在798参加一个公众交流活动,大老远赶来的年轻人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以前,没人愿意说他们是工程师,因为人们会认为他们在制造一些害人的东西,相当不cool。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技术变得更加柔和,人们开始想知道技术后面的故事。人们对谁制造了推土机没兴趣,却希望知道谁发明了某个软件。于是,这个行业,包括这个行业的人也cool了起来。”仿佛是为了证明KK的话,现场大屏幕蹦出一条微博:“本以为是Geek大会,没想到有那么多美女现身!”  人物周刊:在互联网的早期甚至是仅仅几年以前,免费和开放看起来还是互联网的未来,但是苹果公司的成功提出了另一种可能?  KK:没错,但是我想免费的趋势仍在继续。苹果是取得了成功,但苹果的成功与整个世界比起来,还只占很小的部分,苹果在iTunes上卖了数以十亿计的东西,但是免费的东西价值远大于此。我不太认为像苹果这样搭建一个封闭平台的做法会在未来成为主流,当然,它会成为某些人的选择,就好像一些人愿意购买非常昂贵的汽车,这一块的市场会非常之好,但其余大部分的市场不属于它。开放仍然会是互联网的主流,就像Android一样。  人物周刊:如果有一天乔布斯来向你征求一些建议,你会说点什么?  KK:他永远也不会来向我征求建议的。我采访过他,虽然我很尊敬他,但我并不喜欢他,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混蛋(jerk),他极其傲慢,让数以千计的人对他言听计从,让他们确信他想要做的,也就是他们想要做的。他个性非常强势,几乎不大会听别人的,虽然你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影响他。但既然你要问建议,(思考很久)我想其中一个大概是如何培养他的接班人,不然,他不在了,苹果也就完了。可我不觉得他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人物周刊:有没有什么理念,是你特别想让公众接受,但是失败了的?  KK:有不少,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在互联网上减少匿名。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取消匿名强制实名,而是认为匿名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时候人们应该使用真名,这也是Facebook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双向的,不仅是民众和消费者,政府官员也应该透明起来,我是透明化的鼓吹者。总之,有人说了什么,就应该为他说的话负责。  人物周刊:你说自己也算一个Nerd(可以理解为对技术或者其他动脑领域格外有兴趣甚至迷恋的人),想对中国的Nerds说些什么?  KK:首先,你们得知道,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Nerds,不必感到自己是异类。其次要记得,Nerds掌握着技术,可能有着巨大的力量,但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也许一些Nerds要求的是各种各样的权利,但不要忽视了责任,请正确和聪明地使用你们的能力。第三点是为成功做好准备,当然我并不了解中国的Nerds面临的很多具体困难,虽然我知道你们有审查,有GFW,还有
版权问题。就美国最近20年在互联网上的经验来讲,很有可能情况是这样的:有些东西看起来永远也不会变化了,但一旦有了变化,就会变得非常非常之快,快到人们难以想象。你们会赚很多钱,但要记得还有比赚很多钱更重要的事情。  人物周刊:你是非常乐观的人,但我想知道的是,你对未来还有哪些担忧?  KK:对一些技术的发展,我确实有些担心,它们包括机器人智能、电脑病毒、基因工程以及纳米技术,它们的共同点是能够自我复制和生长,极小的变化便可能导致失控,因此隐藏着危险。虽然人们相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但目前还没法解决。所以当我们在这几个领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虽然我不会说不要去做,但我得说,应该密切关注和留意。  人物周刊:有没有可能技术的发展反而成为控制我们的工具,就像我们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里看到的那样?  KK:这是有可能的,所以要永远牢记提防这种情形。但我认为与之相反的、反控制的力量也会存在,而且很有可能会占据上风,毕竟,控制比“放手(let go)”更难一些。  人物周刊:当你的孩子离家时,你送给他们一袋子工具,如果你要给中国的年轻人一些工具的话,你会给我们些什么?  KK:应该是一些实用的工具,比如锤子、胶带什么的,总之不必是那些高科技的工具,而是可以在宿舍里用得着的、可以修一些东西什么的。你知道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吗?没有这些工具之前,你不会想到用他们,一旦你有了,你会发现他们真的非常有用。我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小刀,当然,我来北京要坐飞机,所以这次就没带来,即使我这一天只在办公室里坐着,我都会用它用上五六次,很难一一解释其用途,总之我开始用它之后,就离不开它了。  人物周刊:说说你应对信息过载的经验吧。  KK:把你自己解放出来,也许是一个月一次,也许是一星期一次,就像礼拜日一样。你会清空脑袋,重新认识自己,并且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科技。这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尝试新事物,但不要想着尝试一切,如果你整天都和科技打交道,可能会连你自己都不认识了。所以,试着把你的手机放下,去林中徒步吧。  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人物周刊:宗教对你的影响?  KK:我很晚才皈依基督教,宗教让我试着去理解万物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它不只是给了我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有了信仰,我不再畏惧提出那些科学上不大会提的问题。我们正在创造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而机器人也会创造更多的机器人,我们就是它们的上帝,我们会明白做一个上帝意味着什么,怎么当一个好的上帝,宗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这是从一个非常实际的科学的角度去思考上帝。  人物周刊:你曾说过,科幻作家是当代的神学家。  KK:因为他们在探索着真正的大问题,比如宇宙如何起源、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他们创造了种种故事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会考虑如果不只是生物才有意识,技术产品也有意识会怎么样,如果人类可以获得永生会怎么样,如果我们能永不遗忘一切事情又会怎么样,这些正是以前神学家才会提的问题,但是神学家们现在都不考虑这些大问题了,他们都研读圣经去了。而所有科幻小说累积起来,其实给了这些大问题一些相当有趣的答案。  你读过奥拉夫•斯蒂伯顿(Olaf Stapledon)的作品吗?他就是一种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宇宙视角的观照。我想,在造物的进程中,我们只是其中一种有灵性的生物而已,我们制造这些东西干什么?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我想我们不只是属于家人朋友,也不只是属于国家甚至地球,如果放在星系的层面去看,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特别,在宇宙的其他角落一定有其他生命体和智慧文明,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你明白了这些,会更加谦卑。  人物周刊:科幻和宗教,哪一个对你影响更大?  KK:噢,这个我真的不知道,两者对我影响都很大。  人物周刊:问KK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KK: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或者,如果你有一个愿望,能实现任何事情,那是什么?  人物周刊:我们想听听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KK:第一个问题是哲学家梭罗,我一直很推崇他。如果只能实现一个愿望的话……(想了很久)可能其中一个答案是,让每个人都多活20年,也许会发生一些事情。

时间: 2024-09-19 09:40:45

南方人物周刊:KK的哲学的相关文章

南方人物周刊:学历造假是一种社会病

本刊编辑部 面对"学历作假"的质疑,"打工皇帝"唐骏在沉默一周后接受<名汇FAMOUS>的记者采访时说道:"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 现在看来,他的这种成功似乎快走到了尽头.但正如癌细胞扩散般,它还会以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的社会里上演,唐骏的逻辑只不过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注脚. 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中,

南方人物周刊:阮经天影帝初成曾经穷到快死了

阮经天获封影帝,亲吻金马奖杯(资料图片) 本刊记者 蒯乐昊 一个曾经穷到无钱吃饭.停电停水的小子,红了,但他没有一丝新人的嚣张与骄傲 金马奖的颁奖现场,阮经天扛着赵又廷的人形立面饮料广告牌上了台."不好意思,我今天带了我兄弟一起来,我代他自我介绍."--他随即开始模仿赵又廷,"大家好,我是mark赵又廷,take a break,休息一下." 台下笑成一片,<艋舺>里阮经天与赵又廷兄弟情义的对手戏,让人们轻易忽略和原谅了他此番略带广告性质的出场秀. 28

南方人物周刊:前台长杨伟光解密中央电视台

文章摘要:他见证了电视新闻改革,<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在他任上开播:他开创了央视广告时代:从1991年不足2.7亿到1997年的45亿 :他设置了台聘制度,白岩松.水均益得以"非正式"入职-- 杨伟光解密央视 他见证了电视新闻改革,<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在他任上开播:他开创了央视广告时代:从1991年不足2.7亿到1997年的45亿 :他设置了台聘制度,白岩松.水均益得以"非正式"入职:他主持拍摄了一系列电视剧.文

南方人物周刊:“泄密者”阿桑奇

阿桑奇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要立志成为社会的"吹哨人",要把政府刻意隐瞒人民的信息公诸天下. 特约撰稿 和静钧 朱利安·阿桑奇是"美国公敌",这个说法至少在11月29日之前是成立的. 今年7月和10月,通过其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先后把数万甚至是数十万份有关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军秘密文件在媒体上 曝光.这些秘密文件显示,美军滥杀平民.虐待囚徒,及战争失算."赤裸裸的真相"让五角大楼如坐针毡. 11月29日&quo

南方人物周刊:扎克伯格的“面孔”

一个人际交往失调的电脑奇才,创造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 本刊记者 徐琳玲马克•扎克伯格(新浪科技配图) 性,电影,真实 "听着,你会很成功,会很有钱." "但是,你这辈子都以为女孩们不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个技术怪胎.我想让你知道,这不是真的--原因是你是一个混账!" 再也忍受不了无休止的争吵,爱瑞卡一把抓住扎克的肩膀,盯着他说完这些话,扬长而去. 10月1日纽约电影节开幕日,数百万人目睹了19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简称扎克)是如何在酒吧被前女友抛弃.喝得烂醉的扎克回到寝室

南方人物周刊:格拉汉姆和他的“门徒”

格拉汉姆(左)和杰西卡·利文斯顿(中)参加"硅谷在牛津"活动.jpg 短短几年时间,保罗•格拉汉姆创立的 Y Combinator公司就已经帮助过两百多名互联网创业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硅谷,格拉汉姆和他的"门徒"正一步步摧毁着旧的格局,"白手起家"不再那样神奇 本刊记者 李超 在美国的校园创业者中,Reddit公司的合伙创始人阿莱希斯•奥坎尼(Alexis Ohanian)是可以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塞吉•布林(Ser

南方人物周刊:李开复的精明与单纯

李开复给人的感觉总是大开大阖,敢于舍弃丰厚的既得利益.表面看,是李开复很善于经营自己的人生,十足的精明和理性,但背后,是李开复对科技趋势.时代背景的充分分析和独到把握,一言以蔽之,是强大的思考能力 本刊记者 任武 1961年出生的李开复已近知天命之年,但无论是面相还是心态,他都保持了一个三十而立之年的状态.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主政四年的GOOLE中国总部,创办创新工场.他吐露心声,"我不想再有老板了." 李开复告别了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开始了创业之旅.20年中,他陆续供职于

南方人物周刊:曹国伟的三次转身

曹国伟 曹国伟是中国第一个由CFO成功变成CEO的人,现在又变成一个真正创业者.三次转身,背后的支撑力是什么?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许能看到点什么 本刊记者 薛芳 发自北京 新浪CEO曹国伟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同时入选的还有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这一刻,新浪与当今世界互联网的两个巨头站在了一起. <时代>评价称,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最为开放的网络平台之

南方人物周刊:与鲨共浴陈一舟

陈一舟(新浪科技配图/资料图) 创业标本陈一舟认为,创业成功有三要素:坚持.谦虚和警惕失败, 他的脑子里总是想着怎么加快速度,怎么缩短和领先者的距离 本刊记者 叶蓁 2011年5月4日,陈一舟终于站在了纽交所的敲钟台前,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敲完上市钟后,他花了88美元,在纽约的一家二手商店给自己买了块手表,作为奖励.当然,他喜欢"88"这个象征意义不错的数字. 陈一舟是中国互联网的标本式人物,在他看来,创业成功有三要素:坚持.谦虚和警惕失败. 先行者 中国互联网所有的故事,在开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