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谁在影响手机辐射危害研究

  手机辐射是否对人体有害,研究历经近20年仍众说纷纭。除了科研水平的限制,通信行业、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结论难产的原因。YouTube流传着这样的视频:几个人将他们的手机围成一个圈,中央放上几颗玉米粒,手机铃声响起之后,玉米粒开始膨胀,在桌子上蹦来跳去,最后爆成了“玉米花”——这暗示手机辐射已经达到微波炉程度。

  2009年5月18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开幕。一家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展区设置手机辐射测试点。 (郑帅/CFP/图)

  这段视频后来被证明只是一场恶作剧:是一家专门销售手机耳机和其他防辐射产品的Cardo公司制作并上传到网络上的,传播恐惧只是它们的一个营销手段。

  恶作剧背后,是已经对立了十余年的两个阵营:关于手机辐射的危害——“证有方”和“证无方”。两大阵营基本是各说各话,他们的观点,也被指为自身的利益辩护。

  始于“高度疑似致癌病例”的研究

  伴 随着争论,一系列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在全世界出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0年底,他们医院发现了中国第一 个高度疑似手机致癌的病例。病人高频率使用模拟手机(大哥大)达8年,因是左手持机接听电话,而诱发左侧大脑大范围脑胶质细胞瘤,最终因治疗时机较晚而去 世。

  国外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最早研究起源于一个悲伤故事。1988年,美国妇女苏珊在使用手机7个月后,得了脑瘤,并且形状和位置与其使用的手机天线一致。

  苏珊认为自己的脑癌是由手机辐射引起,因此,1992年4月,她将手机制造商、运营商、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一个月后,苏珊死于脑癌,事件停留在案前文书准备工作。苏珊的故事立刻引起全美性的手机恐慌,大通信公司的股票骤跌,手机订货者纷纷取消合同并退货。

  最后,苏珊的案子因“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不足”被驳回。

  早 在1994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华裔科学家Henry Lai就用小白鼠实验,发现手机辐射能改变动物脑部DNA,受到辐射的DNA双螺旋结构裂成碎片并有新的有害物质生成其中。但类似的动物实验总能被反方以 一句“动物与人类的细胞生理存在显著而复杂的差异,动物实验不足为据”驳回。

  数起官 司加上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使“证有方”有更高的曝光率。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的研究结论是: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性更大;美国耳鼻喉学学会年 度会议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为:人们使用手机有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美国克利夫兰医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小组发现:手机使用的频率、时间的长短与精液的 质量有着某种联系。

  这些小机构或者个人的独立研究结果都使得公众的疑虑和恐惧进一步加深。不过,这些研究结论却使用了“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存在联系”、“可能导致”、“大概存在风险”这样的字眼,让人们难以决断究竟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手机。

  “那 些科学家有自己的假设、偏见和信念,而这些影响了他们得出正确公允的结论。对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相信权威机构而不是个人。”美国无线通信与互联网协会 (CTIA)发言人John Wals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的观点在手机行业颇有代表性。一直以来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都是手机行业的坚强后盾,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其官方说法是:“迄今 为止,尚未证实移动电话的使用对健康造成任何不良后果。”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协调组织了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回顾性病例的对照研究,发现“一些迹象显示”在10%移动电话累计时间最长的使用者中,罹患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但没有更长使用时间与风险增加相一致的趋势。

  对此,13个参加研究的国家数据汇总分析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世卫研究人员认为,偏差和错误限制了这些结论的确定性,无法做因果关系解释。

  而中国从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手机辐射的论文,“有害”、“无害”两种声音并存,但前者一直占据上风。不过,独立的实验研究较少,大多是对国外既有成果的引进介绍。

  李安民主任说:“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现在还有争议,但是无论怎么说,作为一个微波发射器,对人的身体健康肯定是有害的。长期高频度使用手机容易引发脑部疾病,应该说已经是共识了。只是还没有有效的实验、足够的病例来证明手机辐射与哪些疾病有必然关联。”

  钱决定“正\反”

  手机辐射研究的混乱局面远不是科学固有的缺陷与无奈所造成的,背后的利益之争在争论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 认识许多严肃的科学家因为对手机辐射的长期效应提出质疑而被撤销研究资助或者干脆一起被逐出项目。”公共卫生博士、匹兹堡大学癌症研究所环境肿瘤科主任、 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教授Devra Davis日前刚刚发售的新书《Disconnected》里详细描述了手机辐射的危害以及通信行业是如何压迫持相反意见的科学家们。Devra Davis对记者道出了双方何以力量悬殊。

  Davis在书中披露,早在1995年手 机辐射的潜在威胁刚刚引起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由摩托罗拉公司资助的科学家Jerry Philips就在《生物电磁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受到手机辐射的啮齿类动物的基因状况比未受辐射的同类要差很多。这篇论文看似被接受并正常通过审 核,但发表时却被神秘地加上了一句Philips从来不曾写过、也绝不赞同的话:“但这些由手机辐射所引起的基因变化不会引起任何生理后果。”

  当Philips向该杂志编辑Mays Swicord质询时,Swicord矢口否认自己篡改了Philips的论文。

  作 为美国手机危害论言辞最为激烈的宣传者,George Carlo经常在美国各大学、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巡回演讲,告知公众手机“隐秘的危害”。然而,“正义之士”却是手机行业的“叛将”。《微波新闻》的主编 Slesin用数篇报道揭露了Carol“叛变”手机行业的真实原因是利益纠葛。

  据 报道称,2001年后,Carol就开始写信给手机工业的CEO们,一边警告他们自己要将手机的危害公之于众,一面为他的一个研究索要高达5000万美元 的巨额资金。其时,自1993年在美国国内如野草丛生的手机诉讼已经让手机行业焦头烂额,高额的律师费用令其公共关系的资金捉襟见肘,无力再应付 Carol。

  据报道,索要无果之后,恼羞成怒的Carol与手机行业彻底决裂,开始攻击整个行业。

  政府和企业的博弈

  “证有方”最近在美国旧金山短暂占了一阵上风。

  2010年7月6日,由市长Gavin Newsom倡议,旧金山市通过了全美第一条手机辐射标示的相关法案,规定凡是在旧金山出售的手机都必须贴上显示手机辐射水平的标签。旧金山市政府发言人称,该项立法只是为了让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享受更大的信息透明度。

  在通过立法的过程中,通信行业和旅馆经营者都极力游说,美国无线通信与互联网协会(CTIA)甚至写信警告他,说手机行业会采取最强硬的手段进行反击并已联络诸如Apple、Cisco和Oracle这样的通信业巨头,随时准备中止和旧金山市的各方面的合作。

  但最终这项议案还是以9∶1的压倒性胜利获得通过,这让CTIA颇为不满。“我们非常失望,他们的决定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不妥当的。”CITA发言人John Wals对记者说。

  若干天后,CTIA通过宣布取消在旧金山惯例性的年度展销会来回应这条法案。

  随CITA年度展销会一起从旧金山撤离的,还有68000个展销商以及8000万美元的相关收益。

  这种企业和政府的博弈,在中国也曾出现过。

  2001年底,国家国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制定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发布在国内相关网站上,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当 时参与工作的环保局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方法征求意见稿甫一出台,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企业便行动起来,进行政府公关。这几家手机生产巨头们几 乎踏破了有关部门的门槛,他们请来的“说客”一拨接一拨,力图说服方法的制定者:现行标准下的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希望新标准能够适当放宽。

  相反,环保部门和卫生部倾向于标准严一点。作为行业领导者的信息产业部则反对更加严格的标准,因为不希望看到通信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迷雾行将拨开

  关于手机辐射对所有使用者的整体影响,WHO将于2011年5月展开新一轮手机辐射研究,以给大众一个最终答案。

  作为 WHOINTERPHONE研究的总负责人,在法国里昂的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的博士Nicolas Gaudin对记者说:“目前阶段就做最后的结论还是太早,也太难断定长期影响,科学文献综述只能反映现在知识的轮廓。”

  据Nicolas Gaudin介绍,欧洲另一项名为COSMOS的大型手机用户群组研究正在进行中,这项项目目标邀请在丹麦、芬兰、荷兰、瑞典和英国的250000名手机用户进行跟踪调查,试图扭转一直以来回忆式调查所带来的固有缺陷。预计首批结果可于2015年公布。

  但就在众说纷纭之际,2000年,英国立法禁止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为此,英国教育部甚至致函英国各学校的校长,明确表示除了紧急情况之外,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使用手机,随函还附上了一份政府研究报告《手机可能会损害儿童健康》。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呼吁关注手机潜在威胁并建议人们根据谨慎原则进行防范,并不是要消费者不使用手机,而是保护人们尽可能地避免受到辐射的影响,虽然科学上尚无定论,但小心为上。”Devra Davis说。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陈周 王媛媛 南方周末记者 苏岭 (实习生孙宇晨、郑李对本文亦有贡献)

时间: 2024-09-06 07:37:03

南方周末:谁在影响手机辐射危害研究的相关文章

南方周末:网络视频之乱待治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千亿"钻石矿" 美国互联网淘金者和风险投资家们,曾经将中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形容为一座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蛋糕的"钻石矿",并纷纷染指这个巨矿里含金量最高的业务--网络视频."美国人说是2万亿美元,考虑到国内的大环境,我保守一下,2万亿元人民币肯定会有."在北京网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黎锋看来,国内网络视频产业将切掉数字娱乐产业1/3的蛋糕,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 正因如此,2004年,

南方周末:三网融合下一步改革难在利益博弈

记者 谢鹏 发自北京 " 三网融合箭在弦上,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广电部门正在进行艰难的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将促成中国第四大网络运营商的诞生.但在广电转身的背后,其兼具运动员和裁判的双重属性,对于民营视频企业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春节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同时,考虑到广电的历史,给予三年试点的改革缓冲期. 但春节一过,坏消息就来了.先是广西广电叫停广西电信的IPTV业务,紧接着有报道称,互联网电视的牌照将先发给广电系

南方周末:山寨本为何长不大

山寨本几经波折,仍不能被疑虑重重的消费者所接受(图/CFP) 南方周末记者 黄金萍 发自深圳 "你知道山寨手机吗?十个人里面有九个回答是肯定的.那你知道山寨本吗?十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人点头,另外九个或许还会反过来问你,在哪里卖.怎么样?山寨本为什么就远不及山寨手机风光呢?" "你看,这款7英寸的,就是电视购物里说的免费无线上网.支持上百项功能.只需799元的笔记本,这里拿是445元."一个坐在柜台里的男人正在向来人介绍一款山寨笔记本. 这里是深圳华强北桑达电子通讯

南方周末:富豪为何爱戴“博士”帽

台州"缝纫机大王"邱继宝被授予"美国内申大学"(又称美国国家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图为他与据说是美国内申大学校长的外国人合影. ("美国内申大学中华文化艺术学院"网站/图)在获得博士头衔的中国富豪中,真博士是凤毛麟角? (CFP/图)十大"博士"富豪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实习生 杨鹏 发自广州 "在十多年前英国人胡润的第一届"中国内地50富豪榜"上,只有张朝阳一个博士.十年后的今天,富豪榜上

破解手机辐射危害健康的流言

原文地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9315 2011年7月,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研究所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最新完成的一项有关研究没有发现手机会导致儿童患脑瘤的证据.他们收集了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等国352名7岁到19岁的脑瘤患者使用手机的情况,并把有关数据与646名同样年龄段健康孩子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患有脑瘤的儿童并不比没有患脑瘤的儿童更多地使用手机.研究人员据此认为,使用手机可能并不是引发儿童脑瘤的主要

南方周末:马云要破的是什么局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阿里巴巴集团要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回购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一旦成功,阿里巴巴将从港交所摘牌退市,彻底私有化. (刘伟 CFP/图)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小乔 阿里巴巴B2B公司近日来的私有化举动,引发了诸多猜测.是为了操作收购雅虎一事更为方便,还是整顿改造B2B公司的前奏,又或是为了今后的整体上市? 自爆欺诈丑闻.自裁CEO后不过一年,阿里巴巴(微博)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B2B公司(01688.hk)再行惊人之举,试图私有化. 2012年2

欧洲启动大规模手机安全研究

新华网伦敦4月22日电(记者 黄堃)为了最终确定手机对健康的影响,欧洲22日启动了一项大规模手机安全研究,将在今后二三十年里对数十万手机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 参与研究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当天发布公报说,这项名为COSMOS的研究涉及英国.丹麦.瑞典.芬兰和荷兰等欧洲5国,计划至少跟踪25万名年龄在18岁到69岁之间的手机用户,研究期限为20年至30年,研究内容包括使用手机对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影响等.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埃利奥特说,科学界一直关注手机对健康的影响,但手机是近些年才开始大规模

南方周末:中国广告业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实习生 翟巧红 "受地方政府形象广告和快速消费品广告增长带动,中国广告业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但即便形势好转,中国广告业依然在经受产业升级的阵痛" 意外反弹 出乎所有人预料,中国广告业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今年以来,国内报纸.杂志.广播和户外媒体的广告销售额纷纷下滑,至今年3月跌入最低谷.整个一季度,国内广告销售额同比增长仅2%,这也是10年来的最低点. 然而,进入第二季度,广告市场反转,并在5月到达顶点,增幅高达10%.虽然通常四五月是传统广告旺季,但广告订单增

南方周末:广告业逆转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实习生 翟巧红 "受地方政府形象广告和快速消费品广告增长带动,中国广告业出现了一个小阳春,但即便形势好转,中国广告业依然在经受产业升级的阵痛" 意外反弹 出乎所有人预料,中国广告业的好日子又回来了. 今年以来,国内报纸.杂志.广播和户外媒体的广告销售额纷纷下滑,至今年3月跌入最低谷.整个一季度,国内广告销售额 同比增长仅2%,这也是10年来的最低点. 然而,进入第二季度,广告市场反转,并在5月到达顶点,增幅高达10%.虽然通常四五月是传统广告旺季,但广告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