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搜索引擎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所以Google的两位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在创业初期设计一套名为“BigFiles”的文件系统,而GFS(全称为“Google File System”)这套分布式文件系统则是“BigFiles”的延续。
技术概览
首先,介绍它的架构,GFS主要分为两类节点:其一是Master节点,其主要存储与数据文件相关的元数据,而不是Chunk(数据块)。元数据包括一个能将64位标签映射到数据块的位置及其组成文件的表格,数据块副本位置和哪个进程正在读写特定的数据块等。还有Master节点会周期性地接收从每个Chunk节点来的更新(“Heart-beat”)来让元数据保持最新状态;其二是Chunk节点,它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在每个Chunk节点上,数据文件会以每个默认大小为64MB Chunk的方式存储,而且每个Chunk有唯一一个64位标签,并且每个Chunk都会在整个分布式系统被复制多次,默认次数为3。下图就是GFS的架构图:
GFS的架构图
接着,在设计上,GFS主要有八个特点:
1.大文件和大数据块:数据文件的大小普遍在GB级别,而且其每个数据块默认大小为64MB,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元数据的大小,从而能使Master节点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元数据都放置在内存中以提升访问效率。
2.操作以添加为主:文件很少会被删减或者覆盖,通常只是进行添加或者读取操作,这样能充分考虑到硬盘线性吞吐量大,但随机读写慢的特点。
3.支持容错:首先,虽然当时为了设计方便,采用了单Master的方案,但是整个系统会保证Master节点会有其相对应的替身(Shadow),以便于当Master节点出现问题时进行切换。其次,在Chunk层,GFS已经在设计上将节点失败视为常态,所以能非常好地处理Chunk节点失效的问题。
4.高吞吐量:虽然以单个节点来看,GFS的性能无论是从吞吐量还是延迟都很普通,但因为其支持上千的节点,所以总的数据吞吐量是非常惊人的。
5.保护数据:文件被分割成固定尺寸的数据块以便于保存,而且每个数据块都会被系统至少复制三份。
6.扩展能力强:因为元数据偏小,使得一个Master节点能控制和管理上千个存数据的Chunk节点。
7.支持压缩:对于那些稍旧的文件,可以通过对它进行压缩,来节省硬盘空间,并且压缩率非常惊人,有时甚至接近90%。
8.基于用户空间:GFS主要运行于系统的用户空间(User Time),虽然在效率方面,用户空间比内核空间略低,但是更便于开发和测试,还有,就是能更好利用Linux的自带的一些POSIX API。
优劣点
由于GFS主要是为了存储海量搜索数据而设计的,所以它在吞吐量(Throughput)和伸缩性(Scalability)这两方面表现非常优异,可谓业界的“翘楚”,但是由于其主要以64MB数据块形式存储,所以在随机访问方面速度并不优秀,虽然这点可谓是它的“软肋”,但是这本身也是其当初为了吞吐量和伸缩性所做的权衡。
相关产品
和MapReduce相似的是,GFS在开源界也有其对应的产品,最出名的是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在功能和设计上,HDFS从GFS身上借鉴了很多东西,而且由于其本身就是Hadoop系列的一部分,所以它为了更好Hadoop这个MapReduce框架做了很多优化。
实际用例
现在Google内部至少运行着200多个GFS集群,最大的集群有几千台服务器,数据量是PB级别的,并且服务于多个Google服务,包括Google搜索和Google Earth等。同时,在最近几年,由于上面提到的高延迟问题,所以GFS并不很适合新的一些Google产品,比YouTube、Gmail和非常强调实时性的Caffeine搜索引擎等,所以Google已经在开发下一代GFS,代号为“Colossus”,并且在设计方面有许多不同,比如,支持分布式Master节点来提升高可用性并支撑更多文件和chunk节点能支持1MB大小的chunk以支撑低延迟应用的需要等,希望等Colossus成熟的时候,Google也能像当初GFS那样,将其设计的细节和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