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数据中心高效运作之道的探讨,也从最初对设计阶段的单方面关注,逐渐转向对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内五个阶段的综合剖析。
传统数据中心在四个方面需要提升
第一,传统数据中心的能耗太高。
第二,传统数据中心的密度已经无法支持今天的高密度IT设备应用。
第三,传统数据中心在最初设计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对数据中心的扩展和对未来应用的支撑没有充分考虑。
第四,传统数据中心无法满足云计算、动态化以及虚拟化的新要求。
数据中心的构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数据中心就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硬件设备以及支撑管理和控制的软件,但是实际上,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配电、电源,到服务、装修、建设以及数据中心的监控和管理,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不仅仅只是设备堆砌和工程建设,而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其全生命周期中需要科学、系统的理念,专业、系统的设计,以及严谨、细致的运维、管理和服务。对数据中心高效运作之道的探讨,也从最初对设计阶段的单方面关注,逐渐转向对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内五个阶段的综合剖析。
第一步,规划要明智。
规划阶段决定着整个数据中心项目成败与否。选址前先确定重要的项目参数(容量、关键程度、功率密度、效率、发展规划与预算)。及早邀请专家参与其中,避免过程中问题的发生。
在规划设计初期,主观臆断确定数据中心的功能指标,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规模大、高可用性等级、高机架功率密度、低能耗指标PUE,而具体规划设计时,又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原则和程序做详细的论证,具体方案和实际措施与总体规划部匹配,其结果是:
由于实际需要不明确,缺乏可行性的必要条件,反复设计、修改,不仅造成成本的浪费,还大大延长了建设周期;
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机房得不到充分利用,究其原因或因无预想的业务需求量,或因机房条件不满足用户需求而必须进行再优化改造才能使用;
规划设想的功能不能实现,诸如系统可用性达不到规划等级、制冷方案不支持规划的机架高功率密度、发电机不支持系统连续运行条件、过度规划使系统能耗指标PUE居高不下等。
确定系统概念之后,便可着手准备选址评估。选址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能源成本、税收优惠以及人工成本等财务因素,影响可用性和收益性的风险因素,以及选址和气候因素等。例如在中国,在距离主要河流水力发电所附近或者在靠近风力发电厂的平原地带构建数据中心,能以更好的价格获取到能源。
第二步,设计抓重点。
将规划阶段的种种概念准确转化为详细的设计和施工文件,确保合适的人选在合适的时间加入到整个项目中。设计团队应包含IT和设计工程师,甚至还可能包括建筑师以及机械、电气、给排水工程师。建筑团队由电气、网络、机械、低电压的总包商和分包商组成。数据中心所有者或管理者需负责选择这些团队,并审查所有的设计成果。
第三步,建设有技巧。
当专家团队全部就位,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之时,数据中心所有者及管理者在项目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注项目进度、质量性能并进行风险调度,这其中还包括一系列施工文件、建筑许可和项目订单变更的审查与批准。
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因规划设计对分阶段、分专业实施阶段工程,以及不同专业施工间衔接问题考虑不足造成交付的数据中心不满足业务及维护需求,有些问题甚至需要大笔投资进行改造方可完成。
在建设阶段,施工团队的文件资料与设备供应商的专业技能相互结合,将成为管理团队及员工学习提升的极佳机会。调试过程可带来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助力设备运行状况的改善。尽管调试过程并非完全必要,但通过检测整个系统对于外界输入内容以及外界变化的反应,可帮助整个团队更好地了解数据中心的复杂程度。
第四步,运维有秘诀。
该阶段历时最长也最费成本。如今可靠高效的运维依然有赖于专业的方法和人才,需要对场地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应急准备和响应、资产,人员、培训、文档、事件,质量、能源以及财务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最小化风险,充分保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效率,并帮助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运维人员要参与前期规划设计,可充分了解和掌握所维护系统的结构、可靠性薄弱环节、遗留问题、潜在风险,有助于提高运维质量、有根据地制定运维计划和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
第五步,评估勿忽略。
该阶段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与运行阶段同时发生。监控绩效使运营者持续评估物理基础设施的表现,获取有用的可操作信息,应用于运行阶段。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PI)十分重要。另外,还必须持续坚持恪守对时间和资源的承诺,定期制作报告。
结语
数据中心是一个整体,需要整体对待,而依靠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很好地实现数据中心的管理。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