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心路历程(一):那个做了五年的产品经理

前言:

老王的五年产品经理心路历程,对拍脑袋式产品决策的反思,及如何建立产品用户体验监控体系。

我从2003年”误入“运维软件行业,并在2010年开始做产品经理,5年来,我始终和优秀的团队在一起,从零开始创造了ITSM、CMDB产品,并得到了很多用户的认可。但不怕大家笑话,这5年中,我内心其实无比的纠结。面对产品的历次迭代,一方面要做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要说服开发团队去落地;另一方面担心产品过于复杂用户不买账,而对功能的裁剪却不敢轻易动刀。例如产品是站为用户领导设计还是为真正的用户操作员设计,大家争论不休;功能设计复杂度的把握也非常困难,真正使用者的技术背景参差不齐;用户的真实使用环境也很复杂,很多终端甚至还使用的是IE6。

从业界来看,多数产品经理也与我们的情况一样,做决定的方式基本凭直觉拍脑袋。结果可想而知,产品“堆”了很多冗余的功能,产品的交付没有工程实施人员基本不可能搞定,而用户反馈也非常不一致,有说好的也有评价差的。

我意识到,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用户画像、用户体验,但这些年对我们对用户的理解一直都是粗浅的、模糊的、感性的,比如我竟然没有一份完整的数据来描述我的目标用户,我真的对用户一无所知……我预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迟早一天会离用户越来越远产品失去竞争力。

幸运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风格,借着公司打造新全运维品牌“优云”的契机,我终于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我主动提出“Web应用体验监控”的产品目标:无限感知我们的用户,建立完备的体验监控体系,以用户数据驱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运维!

一、Web体验监控的思考

前面扯了这么多貌似没什么用,但这是我作为一个五年的产品经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的想法。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产品经理们,或是保障在后方的运维团队,我们就如同彼得大帝渴望海域一样渴望数据,希望数据是我们的前进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我们不迷信数据,但我们相信数据能触及到我们的直觉没法认知的部分,而这部分是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此,我开始了研究和探索Web监控的方方面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本书《Complete Web Monitoring》,从这本书我系统化的了解了Web监控体系的全貌。无知真的是很可怕,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这个领域已经是百花齐放,而且不断有创新的产品出来帮助企业实现用户和利润增长。

一般来说,我们获取Web应用访问数据最为熟知的方式就是类似GA和百度统计这类工具。但是,统计工具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Web应用来说,PV等流量指标趋势越来越被看轻,PV并不能告诉我应用的体验情况,且在各类前端MVC框架流行的今天,前后端实现了完全分离,往往一个应用仅由两三个页面构成,这时PV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此时应该关注的是界面内的各类交互行为,如点击、登录、提交等。

说到这里,很多人又要说了,你说的不就是自定义事件埋点吗?之前提到的很多工具都有这个能力了。对的,问题是埋点这事情说时候大多数产品经理是想不清楚的,哪里该埋哪里不该埋得事先想好,定义唯一标识、属性……好不容易弄个excel表给开发人员,开发会说这事太苦逼又没技术含量,后面你要想改的话就等着求爷爷告奶奶吧,要是埋错了的话责任是你的,谁不会犯错呢?

除了前面说的对界面中的关键元素埋点进行监控外,作为产品经理还想知道的是产品的人机交互是否足够顺畅,界面响应是否足够快,各类浏览器下是否有异常的报错,也就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否过关。产品质量不可小视,往往一个小小的挫折便使得用户离你而去或者投诉你没商量。

于是,理想中的方案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而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最小的代价为用户获取数据的洞察力,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侵入性小,不需要开发

2、上手简单,小白也能用

3、数据容易消费,云端自动计算好

4、保留一定的扩展性,可以满足二次开发

OK,我们的目标产品到此有了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就是去把概念变成产品啦。在此借用一下精益开发的思路:

二、建立Web应用体验监控体系

(一)指标体系

对大多数团队而言,尤其是初创企业,没有那么多资源去做这些东西,需要在钱烧完之前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大多数时候就想知道基本的情况就足够了:

1、究竟用户是如何使用我们产品的,最喜欢哪些功能,最不喜欢哪些功能?

2、新上线功能模块是否足够引起用户的兴趣?

3、通常用户在哪里会卡住,用户是否能完成产品所期待的任务?

4、哪些用户访问活跃,登录次数多,操作次数多?

5、了解哪些操作响应慢,哪些页面响应慢?

6、操作和页面慢的原因是什么,网络、服务端还是客户端?

……

随便就可以列出好多需要数据说话的场景。总体来说我们需要抓取的内容包括用户的操作行为以及操作行为的上下文数据,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做进一步的度量分析,总体可分为三类数据:

1、行为数据:时间、地点、人物、交互、交互的内容

2、质量数据:浏览器加载情况、错误异常等

3、环境数据:浏览器相关的元数据以及地理、运营商等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用户的操作行为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的Web应用监控体系,通过指标来度量用户体验,通过各种技术实现这个体系。我们给出一个基本的指标模型:

(二)方案选型

其实对于Web监控技术的整个全貌,在书中提到,了解Web用户体验无非三种方式:

1、模拟监控(Synthetic Monitoring):模拟监控顾名思义,即在网络上部署很多的监测点,定期访问Web应用看是否正常访问,访问速度如何,更深入的模拟监控还可以监控预先定义好的业务流,达到模拟用户访问的结果。优点是无须在应用上部署任何代码,可以利用此数据作为基准数据,缺点是数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用户,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应用访问的可达性问题。

2、真实用户监控(Real User Monitoring):真实用户监控抓取用户的真实访问行为,当联网的用户访问您的应用时会被自动的记录下来,不仅能获得更加详实的数据,理论上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用户的行为,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聚合分析和挖掘。RUM的优点是真实可靠,可以获得深入的用户洞察力,缺点是对应用或多或少都要有所改造,常见的方式有:

a.流量抓包,这种方式需要在网络上把流量镜像出来,然后对各类协议进行还原,对Web应用而言,通常就是还原http/https协议的内容。这种方式对应用本身没侵入性,缺点是只能看到协议所包含的内容,无法将用户与应用交互过程产生的事务关联起来,而且浏览器本身的加载情况无法获取。

b.JS页面代理,这种方式需要在每个页面里面嵌入JS代码,当用户访问页面时,会在浏览器中执行这段代码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将数据发送到服务端进行分析。优点是可以非常完整的采集用户的行为和浏览器的相关元数据,缺点是对应用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要把代码加载到所有的页面中,好在大多数应用基本都有一个公共的页头文件,一般来说对同一个应用而言一个地方植入后所有页面基本覆盖到了。

3、日志方式(Server Logging):服务端日志是一个宝库,每次用户与应用进行交互时,都会在Web服务器上留下痕迹,我们可以利用Splunk这类工具把服务端的数据导出来分析。跟抓包的缺点一样,无法将用户与应用交互过程产生的事务关联起来,无法获取浏览器本身的加载情况。

其实几种方案并无优劣之分,主要是看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作为完整的体验监控方案来说,几个方案是互补的,模拟监控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的服务商可以选择了,有兴趣大家可以寻找合适的即可。日志方式过于麻烦,相对来说现成的方案较少对分析的要求较高。我们的目的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数据的洞察力,再回顾之前我理想中的方案要具备几个特点:

1侵入性小,不需要开发

2、上手简单,小白PM也能用

3、数据容易消费,云端自动计算好

4、保留一定的扩展性,可以满足二次开发

这样一来,采用了JS页面代理作为实现方案,面临的挑战是在保证数据尽可能被完整的采集同时,还要让产品尽可能的易用,不要去劳烦开发人员,而关键的度量指标要尽可能变得容易获取,让云端的服务器尽可能的帮我们完成自动化计算。

有了天时,还要有地利和人和,好在我背靠优云的技术团队,无论在前端采集、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存储都有优秀的程序猿和工程狮的鼎力帮助,采用互联网快速迭代的研发模式,自己踩各种坑,自己先用产品,在执着中迎来产品的诞生,在坚持中促成产品的成熟:)

这次我与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后续还会与各位聊聊我眼中的Web应用体验监控产品的六大内容!



作者简介:

王川林

优云软件产品经理

•四年UI设计师、三年商务智能产品、五年IT运维产品

•负责优云Web应用体验监控产品

优云秉承devops的理念,从监控、到应用体验,到自动化持续交付,优云一切为了您做的更好!

“ 活动期:现到2016年12月31日前使用优云产品免费,欢迎详询:https://uyun.cn

更多运维技术文章请关注优云官方微信(broada_ops)

时间: 2024-09-29 14:20:51

老王的心路历程(一):那个做了五年的产品经理的相关文章

老王的心路历程(二):下一站Web体验监控产品

在上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到了建立Web应用体验监控体系,经过了概念阶段,也完成了技术选型,就进入了把实质性的产品研发阶段.作为产品经理,时刻不敢忘记我们的产品目标:无限感知你的用户,建立完备的体验监控体系,驱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运维! 一.一切皆操作 仔细分析终端用户和Web应用及网站的交互过程,无论是打开页面.点击链接或按钮,还是填写表单.提交查询,一切皆可归结为一个个基本的操作,由这些操作构成一次次访问(即会话),而会话最终都可以映射到具体的用户,因此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表达: 因此,在我们的

码农的产品思维培养第4节----听用户饿但不要照着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夜深了,本来应该睡觉,本来今天发的贴子也够多.但是,学习有一种惯性,一旦启动,很那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变得懒惰也很难再继续. 总结一下苏杰的2.3"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的只是内容. 1 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1.1 用户需求VS 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经过我们分析,找到的真正需求,并且表达为 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用户需求出发,挖掘出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需求分析和技术分析最大的不同点.

做一名真正的产品经理,创造你的产品

最近,似乎产品经理们忙得不亦乐乎,都在打着"飞的"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来回各地"赶场",参加着各种形式不一的产品经理峰会.论坛.沙龙,比如PMcaff.CSDN.中国产品经理联盟.PM-China.赢时代.麦思博.创业邦等都有组织活动,似乎一旦到了年底,政府忙着花费,而产品经理就忙着开会. 但是,纵观着所有的产品经理交流会的主题,基本上都还是定位为认知与经验分享,比如什么是产品经理,什么是产品经理的职责,又或者是在某一项工作某一类工作中的方法论分享.经验总结

你要做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就要敢于做产品减法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作为一个程序猿和用户,我对于产品经理的位子,其实一直有点抵触.因为我遇到过不少产品经理,基本上他们的调子几乎都是一样的: 1.我们就要做这么一堆features,我要你们都给我实现了. 2.什么?你竟然还敢问为什么要实现这么多的featuers?你知道么?现在外面的程序,都是有这些features的.(而言下之意就是,你敢不实现这些么?别人都有,为什么你敢没有?)

做一个接地气的产品经理

只有韦小宝最适合当产品经理 前言: 最近写东西比较少,主要是激发不起"自己的文字可以改变人类"的雄心壮志. 忙于招产品经理,面了大约 30 人,好不容易挑到顺眼的,又被放了三次鸽子,特别是其中一个已经拿了 offer,直到要办入职的前一天晚上,发短信告诉我不来了,电话拨过去已关机. 那一瞬间,就仿佛你跟一个姑娘青梅竹马二十年,备胎无数次,终于要修成正果去领证的前夜,你发现她离家出走了,留下一张纸条,"我走了,不要去找我.感谢你如此爱我二十年,可惜我发现我怀孕了,是他的.柜子里

做过程序员的产品经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记得之前参加团建活动,是真人 CS.我们一共没几个产品经理,但有几十个程序员.所以场面估计你也能想象出来了--并不是刺激的对战,而是惨绝人寰的群殴. 被 BB 弹打成狗(哎,原来不就是狗吗)的一个产品经理急中生智,大喊:『我以前也写过代码!我是自己人!』 其他正在施暴的程序员面面相觑,表示十分感动,但仍然拒绝了他的求情,继续按在地上打了半个小时. -- 我在哈工大读书,学的是计算机,写了六年代码,毕业后做的却是产品. 所谓对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的调侃,主要原因无非就在两方经常有矛盾出现,而矛盾出

做优秀产品经理的七个小窍门

产品经理是IT和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职位,因为带着个经理的后缀,让人觉得比其他程序员.测试工程师什么的天生就高了一头.再加上各种媒体.大佬或成功人士把产品经理称为小"CEO"的说法,赋予这个职位各种光环,让不少新老同学决心投身这个潜力巨大的职业.另一方面,产品经理的确可以说是互联网团队的骨干,一边对接用户.市场.客户和各种外部伙伴,另一边连着开发.测试.运营等内部资源,经常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功能.产品.业务甚至公司的成败.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有感觉.有想法.能沟通.能设计,绝不是一天练成的.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一第3章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总是失败3.1 我们往往做不到“需求导向”

第3章 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总是失败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2010年8月,谷歌对外宣布放弃Google wave社交网络服务.Google wave是谷歌于2009年5月推出的一款产品,旨在整合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社交网络.项目管理等功能,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在这款产品尚未发布之时,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谷歌认为它将给人们的在线通信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激动的谷歌拥趸们甚至将Google wave单个测试账号炒到了上百美元.但是,只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这款由当时全球互联网行业市值第一的企业倾心打造的产

团购行业“失败者”褪去浮躁后的心路历程

IT互联网行业对巅峰企业的崇拜不胜枚举,却很少有人关注陷入落寞的昔日枭雄,团购行业有过之无不及.团购兴起近四年,群雄逐鹿的激战早已入册,目前美团.大众点评团的市场份额超七成,行业格局落定.但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而言,有时候失败案例较成功范本更有养分和警示意义,本周刊2013年年终盘点的首期讲述团购行业"失败者"褪去浮躁后的心路历程. 坚守高管 "外界的评价对我不再重要" 距离上次跟满座网CEO冯晓海交流已两年多,当时正是满座网风光之时,根据独立团购导航网站团800数据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