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来阿里了
08年,在英特尔带高性能计算团队优化Ali Search,阿里给我留下了务实、谦逊和善于学习的印象,(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因为我们的性能优化,为阿里省下买200台服务器的需求,这对设备厂商不是好事,但对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是好事情,所以好与坏,看你做事的格局和发心。)2011年,阿里给我打的猎头电话,那时并行和异构计算开始被BAT们关注和投资,但我没有准备好离开英特尔。要是那时就离开了,就没有后来做Xeon Phi和天河2号最紧张刺激的经历。2016年末,阿里云的专家就来找我,一个个的谈,越谈我心里面越清晰,这就是未来要做的事情,我那时候写了篇《行百里者半九十:2016中国超算大满贯的转折》,被《光明日报》国际科技版整版刊出(点击查看详情)。在这篇总结和回顾的文章里,已经厘清了想做的未来高性能计算方向,就是高性能计算服务上云,作为一种服务普惠用户,平民化,推动中国产业和科研转型,特别是推动中国自己的ISV和软件业走出盗版和不盈利的怪圈。所以当阿里云的一位位专家来谈,我们每次谈的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层层递进,龙觉,旭卿,李津们的风格出奇一致,没人和我谈概念,谈热词,谈的是技术,业务,问题,未来的vision,非常务实和直接,这种感觉很好-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叫“阿里味儿” - 所以这时候,水到渠成地就来到了阿里,后来我拿源自金刚经的花名问龙泉寺的师友贤信法师,他给的建议仍是“平台大,共业大” - 如果你看见一个互联网公司有102年的愿景,你会想,哇,这一定是很大的共业。
在“四维碎片”公号里,我写过一篇“倒缘为因的妄念:是你,还是你背后的共业”,人们自己的能力,际遇和经验其实只是一部分“因”,就像一颗种子本身的优劣。而所在的组织,团队,timing甚至运气,则是“缘”,就像种子落下的土地。阿里云筚路蓝缕走过这些年,有厚积薄发的技术积累,是让公有云能够提供高性能计算最适宜的土壤,因缘具足,为什么不来?
大会
入职不到一个月,3月9日到黄龙体育中心参加了阿里巴巴第一届技术大会,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听马云老师,CEO逍遥子,CTO行颠,蚂蚁金服鲁肃和王坚博士从各自角度对在现场的近5000名技术人,还有直播另一端在工作中的15000多技术人谈阿里和技术的未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因为工作或者跨界的场合,听过,见过也讲过很多大场合的技术大会,但作为行业老兵,还是阿里新人的我,被这次朴素的演讲所表达的很多东西所打动,愿意不踹冒昧,写出来分享 - 反正我没有第二次机会作为新人被指责大惊小怪了。
首先,阿里第一次技术大会马云老师最后出场,这给我一个深刻印象,这里面表达的是一种谦逊,学习和自信。在外企十多年,国企民企也呆过,有时候你说它们有非常大的文化差别吗?也说不上。但是在流程细节上,成熟的企业领导,会让别人先讲,而不是自己先上来发言。因为人性就是这样,你是大boss,你先讲了话,下属的自然倾向是向你看齐,调整自己的准星。和你说的有些出入的,赶紧就闭嘴了,如果和老板意见一致,也会闭嘴以免抢了风头。这样一来,你还想听到不同的声音吗?马老师后面说我们为什么重要的讲话要用中文,英语讲两遍,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他说,永远记住,学习别人者强。你到北上广的大街上抓一个年轻人,让他/她讲二十个英文单词,一百个人里面有七十个可以说得出来。你去美国去,很难找到一百个美国纯老外,有五个人能够讲出五句中国话,这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的进步。这不是强大和地位的问题,阿里巴巴成为影响20亿人口的经济体那一天,可能仍然要学习英语,我想他的意思是”入乡随俗“,带着谦卑humble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东西。很多创业公司带头人,民营老板本意上可能想做个开明的人,但是没有从制度上和习惯上,自觉理解到这里面管理学的玄机,最后一定会形成一种唯上和一言堂的文化,他自己可能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 发言顺序。
因为马云老师选择了最后讲,所以他的讲话可以吸收和浓缩前面几位技术大牛的要点,就可以从他的讲话里回味逍遥子如何把“技术拓展商业边界”作为一杆标尺来做中远期决策;也让我琢磨马老师告诉鲁肃把时髦的“FinTech”纠正为 “TechFin”背后的洞见 — 说实话,支持了多年高性能计算在FSI领域的实践之后,你会承认,我们的金融体系的开放,其实正是从支付宝和其他互联网支付技术倒逼出来的Financial innovation,而不是搬过来西方的计算金融技术。我也听见马老师评点阿里巴巴经济体发展对技术的依赖,好像是行颠还是鲁肃提到他们那时候刚进来的时候是从P4做起的,从基层工程师转战产品和服务,所以才能提出“不同的技术团队争来争去做的,可能有90%都是重复和冗余的工作,其实我们要做的,是那10%的创新“的洞见。行颠讲这个的时候用的是武侠小说各门派间成见的例子。我当时就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他说每一门武功都有戾气,都互相有瞧不上的部分,就好像工程师里流行的鄙视链,这在武学叫做”知见障”,要通过佛法化解。
那么成长为有两万技术人的阿里巴巴,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对治呢?我想,马云后面提到的情商,智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而他提到的LQ,Love Quotient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之道。一般滴,一个企业或组织最根本愿景的设定,是可以用来权衡,决定这个企业能够走得多远的决定性因素。阿里的百年愿景可以做为“根本目的”去化解部门墙,技术障。其实很多活下来的公司,是否伟大全赖它的愿景 - 如同当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说,我希望未来人们替换新的半导体的成本远远低于修复上一代的产品,让半导体器件如沙子一样可得。这一愿景推动摩尔定律持续了五十多年,仍然有其生机(Moore定律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共业,将来会以别的方式呈现),成为半导体产业整个从业者的“共业”,或者“自我实现的预言” – 这就是愿景的力量。未来阿里巴巴如果成为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根本原因,一定会是因为它的愿景和大家的LQ,而不会是因为它的财富,因为,“拥有爱商LQ,才能真正受人尊重”。
技术的本质
会上精彩的部分太多,无法一一展开,但是有一点和我在阅读的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有强烈共鸣,必须要展开来谈谈。
最近我在和湛卢出版社一起在微信里带读一本复杂性科学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技术思想家W Brian Arthur的著作《技术的本质》,它里面对技术是什么和技术的进化,创新进行了非常学理性的剖析,消解了种种社会上对技术的神化,也反过来验证了阿里这家“技术公司里最像商业公司”的技术基因,正是这本书的绝妙注解。
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第一,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的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组合而成的。其次,技术的每个组件也是缩微的技术。第三,所有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效应(effect)或现象(Phenomenon)。可别小看这三条基本原理,它们就像《三体》中的宇宙文明公设一样,可以解释,为什么阿里云从8,9年前自下而上一点点搭起来,形成了耦合的有机体系?为什么一些失败和Critical Path你必须经历(这个是李津老师和我聊到的),而不要指望拿个开源的产品可以现成拼接出来?马云说,我们现在有500名博士了,我们要看清,预测和把未来做出来,阿里必须建立新技术研发部分,建立新的机制体制,就需要做研究院。他顺口提到“直升机和飞机是不同的东西”,其实恰好就是第三条原理的推论 - 人们认为科学先于技术,殊不知技术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没有相应的技术积累,人类没办法“遭遇”新的“现象”和“效应” ,就没有办法出现技术的突破- 就像没有航海技术就不会有物种起源学说,没有打磨好的显微镜片,就不会发现细胞科学一样。创新,就是不得不用新的技术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新的技术,如果没有发现新的现象,效应从而发展出解释它们的科学,技术将无法突破 - 这就是说,飞机和直升机是基于不同的物理现象和不同的原理。《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以波音747的制造作为例子,让我们看到,技术上没有什么捷径,解决日常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这好像是鲁肃,行颠讲的),采取你之前有的技术和组合,知道不行了,就会有新的现象和技术出现。
明年技术大会,我们想有什么不同的展现?我们会有什么不同的展现?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到明年这个时候,在公司这样一个巨大的”共业“里面,你是不是修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历史悠久的高性能计算,技术计算,都因为大数据,AI时代的到来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由于互联网大数据和AI本质上链接了所有人,这种需求实际上在呼唤一种不同于超算中心和ISV售卖软件License的普惠计算模式,这种模式,正在云上滋生,成长,它可能是下一个未来,靠你我把它实现。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猫眼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