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理解,大数据首先要足够“大”,但1号店董事长于刚认为,大数据不是追求数据的量大,而是要有统计意义,大数据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问正确的问题,即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还在学术界时,作为教授的于刚便经常和大数据打交道,只是彼时还没有“大数据”这个名词。他后任亚马逊、戴尔高管时,两家均是在大数据领域有所建树的公司。创立1号店后,企业家于刚对大数据更加看重,他曾专门撰文论述“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
很长一段时间,大数据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发展则让这个概念落地成为现实。于刚表示,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不再被人低估,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大数据这个金矿里真正挖到金子。只有那些有远见有视野,重视系统,舍得投入,吸引了优秀的分析和系统人才的企业才会有所斩获。
因此,他认为,目前科技领域依然遵循“摩尔定律”,在大数据的存储、计算等技术方面不存在瓶颈,最大的瓶颈在于如何吸引优秀的团队,以及在搜集数据时“问正确的问题”。
“问正确的问题极为重要”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大数据由概念逐步落地应用这个过程?
于刚:过去二十年,两个方向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一个是学术上,一直在寻找数据挖掘的工具和办法,不断提高提取数据的精确度和存储容量,提升过滤无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价值开始凸显。
大数据是一个金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挖到金子,要对数据有深刻的理解,问正确的问题。像挖矿一样,分富矿、贫矿、无矿区,因此,大数据对专业度要求很高,表现在大数据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是清晰了解市场、顾客、产品,还是更了解竞争对手。
问正确的问题极为重要。不管机械多先进,技术多好,挖得多深,没金子就是没金子。而一旦方向对了,不用花多大气力就可以挖到富矿,比如我希望知道哪些顾客从什么渠道来,购买了什么商品,转化率是多少,这些都需要问对问题,否则就是流量浪费,增加成本。再比如,某个品牌和哪些别的品牌关联度高,两个品牌联合营销效果会更好,这又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所以问对问题是核心。
《21世纪》:大数据的价值如何体现?
于刚:我将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分四个阶段:数据(Data)是原始和零散的,表面看不出规律,经过过滤和组织后成为信息(Information),再将相关联的信息整合和有效地呈现则转化为知识(Knowledge),把对知识的深层领悟而升华到理解事物的本质,并可以举一反三成为智慧(Wisdom)。所以数据是源头,是决策和价值创造的基石。
而数据的应用则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核实与过滤;2.在数据仓库内的分类和储存;3.数据挖掘以找到数据所隐含的规律和数据间的关联;4.数据模型建立和参数调整;5.基于数据的应用开发和决策支持。
大数据能力开放可行
《21世纪》:1号店具体如何运用大数据?
于刚:我和峻岭(1号店CEO刘峻岭)都是IT出身,对大数据一直很重视,1号店成立了上百人的BI团队。这个团队的任务不仅是为1号店内部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并且还要将大数据产品化。
目前我们主要有三个大数据产品:日晷、数据水晶、聚宝盆。日晷是面向内部人员,主要是总体分析,了解入驻店铺的流量、客户、商品、运营情况,辅助制定店铺管理策略,从1号店内部帮助提升店铺流量效率、客户转化效率和店铺运营效率。
数据水晶则面向店铺运营人员,开放该店铺在1号店的运营、客户、商品、流量效率分析等数据,同时开放店铺对应行业发展数据。
聚宝盆是面向战略合作品牌商,全面开放品牌商在1号店的运营、客户、流量、商品类分析数据及对应商业要点分析报告,开放联合活动监控及评估数据,并通过商业报告的形式给予要点建议,如广告投放、新品发布、试用活动等。
今年4月份还上线了“1金融”平台,为商家提供贷款、保理和保险服务。这都是运用大量数据模型进行风控,通过大数据可以清晰地掌握商家的库存、周转和销售等情况,其产生的坏账风险就可控。
《21世纪》: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开放大数据能力,你认为这是否可行?未来会对整个产业产生什么影响?
于刚:大数据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从之前的千年变革到十年革命,近两年提出的大数据及其能力是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这方面实践领先于理论。但没有一个企业敢说其拥有非常全面的大数据能力。
在我看来,大数据能力至少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多元化数据源的获取;2.异构数据的管理;3.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数据价值挖掘,可视化及其实践应用。
在这些方面,以一些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为例,他们的能力还是比较健全的,也是领先于理论研究和教育体系的。从需求层面讲,中国互联网行业多年来积累的数据加上深入的分析挖掘,对中国的传统企业以及中小型的互联网企业的经营决策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许多互联网个人用户对数据信息共享带来的便利性也有期待。
这就决定了,有大数据能力的企业通过数据产品化(可视化)去开放自己的大数据能力,能够得到市场认可。
1号店作为有大数据能力的公司之一,也在尝试不断开放自己的大数据产品。比如聚宝盆和数据水晶,都受到了供应商和商家的欢迎。此外,去年1号店开始为国家统计局和上海统计局提供快消品数据,比如热销商品、顾客的消费趋势变化、顾客的价格敏感度等,为政府做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归属权在平台
《21世纪》:围绕大数据是否会出现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将是怎么样的?在这个生态中,有哪些创业的机会?
于刚:会有这样一个生态。这个生态会包括数据生产者、数据记录者、数据处理分析者、数据使用者(最后为这个产业埋单的人)。
从数据的生命周期分析,数据的产生、收集、处理、分析挖掘以及应用服务这整个都存在创业机会。当然,在有些领域,比如数据记录和存储,传统的厂商已经很大了,但他们也在不断被革命,从传统的数据库、到Hadoop,依然会被科技推动着产生新的创业机会,虽然机会相对较小。我认为机会大的地方至少还有两个:一是数据整合,比如整合不同互联网公司数据,构建互联网用户全景视图;二是基于云应用的相关服务。
《21世纪》:有人说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您如何看待大数据安全问题?
于刚:大数据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悬在大数据应用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数据的安全问题如果不解决肯定会阻碍整个大数据行业的发展。目前大数据安全问题更多是体现在“数据隐私”上,如何解决个人数据的安全问题,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来看:1.从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与法规,来规范数据的采集、使用与开放等;2.建立各个行业大数据应用规范,并加强数据使用者,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3.从技术层面加强数据安全措施。
《21世纪》:在大数据形成运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环节,比如用户、软件商、支付工具甚至快递公司等等,关于大数据的归属权,你有什么看法?
于刚:一旦商家同意在平台上销售,就必须遵守合同,合同中有相关条款,平台是数据的拥有方,但平台不可向外界提供商家和用户数据。
对于快递公司,他们是提供服务的,而顾客最终接受的还是电商平台的服务,快递公司本身他们就不应该拥有数据。除了用以完成配送服务外,不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营销,否则我将选择不与其合作。(编辑 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