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大数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颠覆

在第十六届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围绕大数据的话题又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各方媒体大佬对于大数据的意见不一,讨论火花四溅。

一直以来,影视文化行业就是以回报率难以预测据称。著名导演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电影是影史上最为赔本的电影之一,华人著名导演吴宇森的风语者曾经拖累了米高梅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由于影视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创作人员的天马行空的艺术思维和作为商业人士的制片人本身思维就存在一定的冲突,所以有导演就是妥协的艺术的说法,保持商业和艺术的协调也是所有成功导演的必经之路。但正因为如此那么从源头来控制剧本,演员以及影片风格的选择的科学性,是否能够提高商业的回报准确率?

其实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都存在这样类似的问题,就是一个产品的可复制性和产品质量的相抵触问题。扩展来说,在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些新技术能否有效的提高产业的回报率?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

最近NETFLIX投资的《纸牌屋》获得了一致好评。《纸牌屋》不仅是Netflix网站上有史以来观看量最高的剧集,也在美国及40多个国家大热。《纸牌屋》是一部美国政治题材电视剧,剧本改编自1991年首播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同名剧集,由视频网站Netflix投资1亿美元制作。敢于斥巨资老剧重拍,是因为Netflix在分析3000万用户影视消费“大数据”后,认为其中有利可图。纯粹政治剧的稀缺填补了国内电视剧消费市场的空白,而带有浓厚导演创作风格的电视剧引起的反响度也超过了最近两年几部类似的政治题材美剧,比如STARZ的《大佬》,HBO的《副总统》等。

《纸牌屋》是首部完全绕开了由广播电视网和有线电视所构成的传统电视生态系统的剧集,Netflix同一天将一季所有13集内容都播放出来,供观众点播。《纸牌屋》引起的风潮还在继续。

据称亚马逊正在制作至少11部试播剧集,这些剧集仅可通过互联网观看,原因是这家公司正在与Netflix展开“战争”,竞相利用人们对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电视上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以扩大自身在流媒体播放服务这一领域中的占有率。与此同时,微软也正在制作自己的电视连续剧,而且有报道称,谷歌、苹果、英特尔和Twitter也正在考虑开发自己的类似产品。

从这个信息可以发现,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对于传统影视产业链的渗透,另一方面是大数据对于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企业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因此成为了大户数据利用的主力军也毫不奇怪。

以纸牌屋为例,看大数据时代如何颠覆电视制作产业链?

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曾拿着《纸牌屋》的改编剧本,找过美国多家电视台,却没有一家敢掏钱,因为谁也说不准一部20年前的老剧是否还有市场。Netflix也有类似的担心,于是进行了“电视剧消费习惯数据库”分析。最终,Netflix发现老剧《纸牌屋》依旧是点播热门,而点播该剧的用户群,也几乎和网站上大卫·芬奇、凯文·史派西的粉丝圈重合,于是决定投资1亿美元重拍,并由大卫·芬奇导演、凯文·史派西主演该剧。

相比传统收视率统计只抽取数千个样本户,“算”出《纸牌屋》的数据库却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这些数据源自Netflix数年来积累的数据资源。当一位用户通过浏览器登录Netflix账号,Netflix后台技术将用户位置数据、设备数据悄悄地记录下来。

这些记忆代码还包括用户收看过程中所做的收藏、推荐到社交网络等动作。在Netflix看来,暂停、回放、快进、停止等动作都是一个行为,每天用户在Netflix上将产生高达3000多万个行为。此外Netflix的订阅用户每天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300万次搜索请求,询问剧集播放时间和设备。这些都被Netflix转化成代码,当作内容生产的元素记录下来。

为了找到分析大数据的方法,Netflix没有少花功夫。首先,千万级别的用户对网站提供的影片给出1至5星的评级,几年下来相关数据的总量超过百亿条。要找准用户推荐新影视剧,识别观众品位需要一个“算法”。

然而要将巨大的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并非易事。长年以来,为了提高算法精准,Netflix一直举办大型比赛招贤纳士,以此拓宽数据挖掘处理能力。2005年底,Netflix曾开放一数据集,并设立百万美元的奖金(netflix prize),征集能够使其推荐系统性能上升10%的推荐算法和架构。这个数据集包含了超过48万个匿名用户对大约近2万部电影做的大约10亿次评分。

对于中国的启发

目前国产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初步依据大数据的迹象,例如万达院线就将数据库作为重要的核心资产,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建立的会员数据库将达到600万,而万达刚刚并购的美国院线AMC会员数据库人数达到400万。另一方面类似于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都有着大量基于用户的数据积累,也开始尝试运用HADOOP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但是基于大数据既不能够过于扩大大数据的作用,又不能再过于狭窄的意义上来理解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是一种在多样或大量数据中快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其根本依然是洞悉消费者需求。影视产业一直是一种感性化的行业,因此在洞悉消费者的需求方面表现不突出,并且很多创作者站在作者电影或者艺术电影不考虑观众的感受,这会造成培养多元化观众群体的失利,长远来说对于国产影视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而大数据则是以一种科学化结构化的思维来看待影视行业,这能够提高影视行业的回报率。

目前在洞悉消费者需求方面,今年年初以来的几部电影《泰囧》,《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或是知名青春小说的改编版本,或是在迎合新时代消费者心理需要和电影新媒体营销方面有独到之处,应该说就是大数据的初步体现,在科学洞悉消费需求方面有了初步成果。而目前国产影视行业也在大量购买近年来比较有知名度的网络小说版权,这些购买行为是基于对互联网文学消费群体的数据分析,细化到了消费者群体的年龄,性别,学历等维度要素,大大提高了科学性。

所谓大数据不应该只是在制作电影和购买版权时起作用的一个环节,影视公司应该将大数据渗透了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说在影视制作流程中制作团队可以通过微博,SNS等渠道多方面和潜在消费者互动,主动收集消费者数据,同时改变影视制造团队的管理边界,在制作中可以根本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

同时在影片成品营销,消费者反馈中影视公司持续和消费者进行互动,收集消费者的各方面信息,从而优化消费者的购买渠道和消费渠道,用智能化推送改变企业和消费者陈旧的消费关系。比如出版行业中的新经典文化尝试建立私有云来优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就有大数据的思路在其中。从而让以前不太明确的产品销售过程变得明晰化,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尝试。

但是也不能过于神话了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是一种工具和解决思路,但是不能包治百病。影视产业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一样,作者带有一定的艺术家气质,但是好的产品必然要求艺术和商业有效的结合。消费者对于自身的需求往往有着盲目性的特点,在寻找到特定产品前,消费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要寻找什么样的产品,比如说亨利福特的名言:当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时,他们会说请给我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因此有时候基于消费者的数据分析可能会导致不科学的结果,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大数据的分析作用会干扰创作过程,使得产品不伦不类。在创作风格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导演的个人风格不再明显,会影响产品的多元化,降低产品的吸引力。在消费者队伍不成熟需要培育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尤其需要慎重。

围绕大数据推进影视投资在国内的环境目前还不够成熟。就互联网视频而言,中国视频网站的内容由资本的兴趣决定,但是国内的视频付费市场并不成熟,目前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广告投放,很难完全以用户为中心决定影视剧的“配置”。只有付费收视覆盖成本,多屏融合加速之后,视频服务才能突破网络计算机的范畴,成为“客厅文化”,才有可能实现由数据说了算的定制服务。

其次,营销必须和内容相关联,根据观众喜好定制的节目,不但可以被定向推送给关联观众,而且可以根据观众群的定位“定制”广告。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国内的数据分析习惯并没有形成,一方面“万恶的收视率”“收视率造假”等收视率统计风波不断,另一方面精确的数据分析始终未能纳入影视剧投资成本,往往一本糊涂账,更不用提“算出”一部剧。

笔者认为,大数据的潜力十分大,但是需要更好的将大数据嵌入产品的创作流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数据维度收集有效数据,优化分析算法,另一方面需要在产品营销,版权购买和创作及消费渠道等方面入手,使得大数据不只是一种更加,更渗入到公司的管理流程成为企业的经营资产和管理要素。

时间: 2024-10-24 15:09:40

不要小看大数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颠覆的相关文章

云华时代——助力大数据渗透文化创意产业

11月7日"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大幕开启.上午10时至11时,由云华时代(中关村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单位)提供全程技术与分析支持的"首届文化创意产业新领军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礼在四号馆海淀展区隆重举行.中国及中关村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最具网络影响力人物名单揭晓,20名获奖者及代表接过了象征荣誉的奖杯,20幅栩栩如生的关键词肖像云正式与观众见面.这次评选活动探索性的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力求真实刻画.反映人物的网络影响力. 云华时代创始人郭昕先

解读教育大数据的文化意蕴

一.大数据科学与教育发展 (一)大数据科学的兴起 在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多样数据.维基百科将此类用传统数据处理方式无法处理的大量的.复杂的数据称之为"大数据".<华尔街日报>在2012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将大数据列为引领人类走向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之一.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同年,联合国全球脉动(UN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到底颠覆了什么?

文章讲的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到底颠覆了什么,大数据无疑会在数字化社会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更为关键.因此,行业中的玩家们谁能透过大数据智能分析,预先把控行业发展的脉搏,谁就将掌握市场和竞争的主动权.让我们先来看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到底颠覆了什么. 社会生活会发生变化和转型 IT产业不像石油等产业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增值产品.相似地,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也不会直接带来全新的具体产品.这是由于信息要被使用以后,才能真正产生社会价值,所以大数据分析作为信息技术,是中间产业. 人

日本利用大数据技术评估文化影响力趋势

东京大学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3569.html">大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有助于日本摆脱经济泥沼的新途径:通过生成互动趋势图对亚洲范围内日本动漫.游戏及其它内容制作商的受欢迎程度进行评估,并找出最具发展潜力的人气对应区域. 这份亚洲趋势图由东京大学副教授松尾裕与经济.贸易与工业部(简称METI)共同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动画.漫画或游戏作品在网络中被提及的次数,并以此为依据评估其受欢迎程度. 其统计信息来源包括微博与维基百科更新.

大数据时代来临:轮番颠覆传统 行业望迎“并购潮”

现在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大数据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最重要的价值: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关注社会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这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日前在中关村,就大数据发展趋势所作的介绍. 究竟何为大数据?其所蕴含的变革突破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上证报记者通过大量研究以及采访多家公司和多位业内专家,为您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 纸牌屋,一部普通的连续剧却广受大众欢迎:余额宝,一个普通产品却震撼了一个行业. 与此同时,银行业.零售业.媒体业等传统行业则感到

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将共同颠覆生活?

颠覆性--在如今的商业或科技讨论中,要是涉及不到这个词,那么根本就进行不下去.我认为"颠覆性"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规定,就像是,要是你拿不出一些颠覆性的商业观点,或者一些能够促进商业发展或能够提供竞争优势的颠覆性技术,那么几乎没人会把你当回事儿. 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例,这两者在颠覆性技术列表名单上可以说相当的靠前.这些颠覆性技术大多都能在产业领域中引起协同效应,最终为通往真正商业价值铺设一条黄金大道. 区块链加入颠覆性对话 最近,一个新的议题在颠覆性对话中活跃了起来:区块链技术.那么针

大数据将为城市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

前不久,佛山公布了2017年新增改革重点项目15项.其中,大数据改革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新增项目的第一项,佛山提出要创新构建数据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大数据建设和应用.这一项目由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亲自负责.这说明,佛山市政府将加大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从城市管理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两方面发力,为佛山搭上信息化升级的快车.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创造机遇. 当下,大数据和云计算可应用在方方面面,并为城市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不管是公共交通.政务服务.医疗还是城市安全,乃至于教育行业.农业等

数据库老兵:大数据时代NoSQL不是颠覆性技术

数年前,当人们谈论起新兴的NoSQL数据库技术时,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NoSQL在大数据市场取代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只是个时间问题.如今,这一预言并未兑现,Mitchell Kertzman的总经理Hummer Winblad认为,大多数情况下,NoSQL都没有展现出所谓的革命性. 作为数据库的老兵,以下是Kertzman在本周的视频访谈的一些观点摘录: 人们需要的其实还是SQL 如果云端的SQL数据库有足够的弹性和可扩展性,能处理所需要的数据量,那么人们永远都不会需要NoSQL. 看衰NoSQL的H

易传媒: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将颠覆传统传播

[TechWeb报道]10月17日消息,易传媒COO郑靖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大数据时代的价值营销进行解读,他表示,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发展思路与策略必将对传统的传播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虽然大数据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这个市场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的规模.在互联网广告行业,谁拥有数据和对海量数据的强大运算能力,谁就有制胜的砝码.Google和Facebook成为令业界瞩目的数字广告巨人,很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