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跨界经营能否成功,实质与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营造优秀的文化  作者:马明哲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平安投资深发展相关的公告发布之后,我们曾经在网上和网民有过一个交流会。有位网民问了两个问题:“保险是否可以经营好银行?银行和保险区别很大,用保险的文化和方法管理银行合不合适?”我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这也确实代表了不少投资者对平安能否成功做综合金融的一些疑虑。  过去金融行业有句俗语,说“银行是躺着吃饭,证券是坐着吃饭,保险是跑着吃饭”。银行提供的是需求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银行;证券提供的是选择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证券和客户之间;保险提供的是未来需求性的产品,选择权在客户。因此,银行习惯于等客户上门,保险习惯于主动上门,证券则在两者之间。这是人们过去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一般看法,是长期以来由其行业特点形成的。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保险、银行和证券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完全不相同,不管是让“跑着的人”去“躺着吃饭”,还是让“躺着的人”到处去跑客户,这种跨界经营和文化都是不相通的,不能用保险的方法经营银行或证券,也不能用银行的方法经营保险和证券。  但在中国最近的10多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服务观念的转变,不同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三个行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和接近。在海外,即使历史悠久的老牌金融机构汇丰、花旗银行,也在全球大规模地引进保险的销售模式和经营理念,招聘保险专才,彻底改变他们传统的客户服务观念和经营模式。  无论银行、保险、证券业,都一样是服务行业,没有尊卑之分,其经营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方便客户。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经营规则,但没有一个行业的经营模式是永久不变的,客户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最终还是一致的。  错误的前提  从世界百年来综合金融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金融经营内部不但没有冲突,内部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反而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无论是从保险到综合金融的经营或银行到综合金融的经营都是如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保险能否经营好银行?  首先,保险能否经营银行的问题,假设了一个前提,认为是用经营保险的人来经营银行,用非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而“术业有专攻”,所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但实际上,平安在探索综合经营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专业化发展,不是让保险的专业人员去管理银行业务,而是用最优秀的和经验丰富的银行专家来管理银行。平安银行现在的行长理查德先生,在花旗集团工作超过20年,曾在花旗韩国任总经理;副行长Ali Broker、何思文也均来自花旗银行;常务副行长陈伟是原招商银行的副行长,我们还有来自中信、浦发、华夏以及其它银行的高级专才,形成了集海外、国内其它银行和原来银行各方面人才于一体的管理层架构。  除了专业化的人才之外,这些年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信托等,所有的非保险业务我们都秉承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按照各自行业的规律,遵循各自行业的规则进行经营,使得这些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平安集团并不是一家保险企业。平安采取“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把金融作为自己的主业,但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控股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子公司,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并行使监督职责。平安集团重在明确方向、制定规则,履行资本筹集、战略规划、合规监督、品牌经营、整体协同等五大核心职能,在集团及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价值。  其三,从实际来看,国际上有许多从保险起家的集团,都可以把银行做得非常优秀。ING集团起步于1845年成立于荷兰海牙的荷兰保险公司,1963年,通过兼并,触角从保险延伸至银行,到1991年与荷兰第三大银行NMB邮政银行集团(NMB Post bank Group)合并后,奠定了银行业布局全球版图的根基。目前来看,ING银行业务经营得十分出色。  其四,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平安确实形成了行业内领先的保险业务品牌,并且产险、寿险都做到了行业第二,养老年金市场第一。其实,我们的非保险业务也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证券的投行业务做到了行业三甲。我们进入银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将原来一家五类银行做成了二类银行。信用卡在个别城市,一些重要指标也已经做到行业第一第二的位置了。  我们毫不怀疑,平安集团进入银行业,平安银行可以分享到平安集团20年来形成的优势资源,可以共享近5000万庞大的个人客户群、超过3000个销售机构网络,超过200万团体客户。我们可以在统一品牌下,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任,它将会比任何的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也是平安银行独特的优势。  所以,无论从假设前提、平安的实际,还是成功企业的经验等各方面来看,“保险能否经营银行”都是一个“不能称其为问题”的问题,它的实质其实是在探讨跨界经营。  管理不分姓“银”姓“保”  关于“保险和银行区别很大,保险的文化和方法不适合银行”的疑问,如果我们抛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实际上,这个问题关心的是管理的共通性问题。  管理方法并没有一定是姓“银”或者姓“保”。在真正的管理专家眼里,不管是经营面包店,还是奢侈品,不管是制造大飞机,还是制造自行车,管理的共性都是相通的。保险与银行,行业特性当然有,但就都属于金融业范畴的本质来说,管理方法是共通的。  首先,从平安的发展历史来看,许多管理知识与经验并非来自保险。平安虽然是从保险起家,但是,我们很多的经营和管理方法,都是向汇丰、花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金融集团或者投资银行学习而来。  其次,更本质地讲,作为社会组织体,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都是互通的,既有本行业的特性,更有经营管理方法上的共性。比如平安在上海张江的后援运营中心,它是平安从全球最好的金融企业汇丰和花旗学习、引进,并改造而形成的。而汇丰、花旗的技术则是来自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品质管理等理念。  其三,从文化的角度看,平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诚信守法,简单务实,团结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服务领先,创造价值,回馈社会。这些理念只能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应该给它们打上行业的标签,说这只适合保险公司。实际上,平安的证券、信托等子公司,包括平安信托旗下一些非金融类子公司,他们都执行一样的平安文化。  最后,平安今天远不只是保险业务经营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文化的成功。健全的公司治理,矩阵式的管理架构,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问责机制,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文化等,这些内容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或者说,在任何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够拥有一个良好体制、机制与文化,那它获得成功就是必然的。  所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说,银行和保险虽然区别很大,但跨界经营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此。能否成功的实质与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营造优秀的文化等。  保险并非低水平服务  要对以上看法有所认同,还必须进一步厘清社会上对保险的一些认识误区。一般人认为保险就是推销,推销人员层次很低,流动性很大,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从产品企划开始,到精算、营销、资金运作、品牌管理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保险,就会发现,经营保险并不见得比银行简单。保险与银行的经营相比,共同点很多,难易程度是不分伯仲的。  就相同点来说,两者都是对风险的管理。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不同行业的行业风险、行业周期风险、信贷风险、定价风险、道德风险等。而保险的风险管理,除了上述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人身风险、医疗健康风险、投资风险等等。  就保险和银行不同点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大的区别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以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为主;保险以自然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主。银行以中短期风险管理为主(3-5年),保险以中长期的风险管理为主(5-30年)。目前,全世界资本市场中,有41%的资金来自保险,而就其中的债券市场而言,保险企业持有额度甚至超过50%。  其次,保险较之银行的经营,拥有更多行业专家。为了应付各种风险,保险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如建筑、工程、水利、网络、电子、核电、汽车、医疗、法律、地震、精算、财务、法律、投资等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银行虽然也有大量的行业专家,但是,总体上保险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复杂一些。  最后,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客户上门”为主,保险以“业务员上门”为主。但在西方的许多银行,近年来,都一改过去的经营和销售模式,引用保险的营销模式,向“跑着吃饭”转变。  综合以上来看,和银行业相比,保险业有自己的特点,经营难度并不低。  就平安的发展经验来谈,创新是平安的基因,如果墨守成规,满足于已有的行业地位,平安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很早就进入非保险行业,有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金融经营的成功经验,平安才可以形成高度协调的综合金融企业文化。这些优势,都必将促进银行等其它非保险子公司的快速发展。  本文根据马明哲近期的内部谈话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时间: 2024-09-17 04:14:06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的相关文章

揭密马明哲平安战略“足球11人”

中国平安近日向外透露了集团最新战略"平安战车",并给出了战车阵容.据了解"平安战车"是董事长马明哲提出要借鉴足球界的"德意志战车"概念来打造的公司经营管理新模式. 据平安集团介绍,"平安战车"以"4-2-3-1"的阵型进行排列.其中,4为后卫,包括集团投管中心.集团资金.集团内控中心以及集团品牌IR;2为中场,由数科.科技.金科组成的科技系列以及集团企划人事组成;3+1为前锋,即三大板块保险.银行.投资,1

马明哲20年的“跨界”梦

对成立时间刚刚超过20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来说,时间是最为珍贵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对时间的珍惜,马明哲领导的团队并没有给自己预留"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而是通过引入高水平股东.国际化高管团队,以及兼并收购等方式,使得中国平安以最快的速度成为全球最佳公司之一. 尽管平安银行业务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其体量仍难与中国平安在保险.资产管理方面的实力相匹配.既然没有自留"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并且"河上"已然有了深发展这座"桥",那么&qu

平安马明哲:笃信支付 大陆十年内80%现金使用将消失

上海陆家嘴环路1333号,是一幢灰色花岗岩颗粒外墙的欧式建筑,高大的乳白色立柱,酷似古罗马神殿的穹顶,在一片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中,显得相当抢眼和另类.它是平安集团,就和这幢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楼一样,在中国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创立于1988年的平安集团个性鲜明,伴随着它的成功人们莫衷一是,支持者认为它富有活力和远见,总是引领创新潮流;反对者则嘲讽它标新立异,过于激进.如今,在互联网金融大势包围和吞噬之下,在传统金融领域里面讨论是创新还是标新立异已经没有意义,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这个笃信互联网和数据

平安壹钱包内测了 马明哲要这个“钱包”做什么

中国平安的壹钱包来了,虽是内测版,但是首日流量已超越其内部测试范畴. "我们预计的流量是10万,结果今天上午开始"大塞车",达到百万级,所以不得不管控一下,疏导一下."1月16日,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 这一天,"1333"平安社交金融战略在上海陆家嘴环路1333号同时被揭开面纱.前者是指中国平安依托1个钱包,逐步推出333项生活场景应用的整体互联网金融战略:后者是中国平安大厦在上海陆家嘴的门牌号.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直言这种巧合是天

今天,马明哲是马云马化腾的伙伴;明天即可能成为直接对手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虎嗅注:要问当下中国传统金融巨头里,谁对IT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这些名词最狂热,非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莫属.而且,他的狂热绝非叶公好龙. 今年年初,他联合互联网界另外两匹"马"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拿到保监会批文.这不过是他与互联网.科技界明里的试探,而暗里,他早在平安集团内部发动起科技与互联网的风暴,平安的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将来有可能去他在众安的合作伙伴"二马"产生直接竞争. 最近,<华夏时报

马明哲马云马化腾联手打造众安保险 拿到准生证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马明哲(右).马化腾(中).马云(左)三巨头合作"保险生意" 制图/夏曾珍 晨报记者 张佳昺 马明哲突然变身"马布斯" 以寿险起家,逐步扩展至财险.银行.证券.信托等领域,中国平安最终发展成如今的综合金融集团.然而在2013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却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发展战略,并认为中国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企业.针对这一局面,马明哲把"科技引领"放到

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合资开公司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57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 48岁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 41岁 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合资开公司 新快报讯 记者 张潇 报道 近日,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将合资办公司的消息令金融与互联网界都为之一振.对此,马明哲于昨日中国平安(601318,股吧)(601318)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三马"联手"确有此事".而对于已经涉足网销,并曾收购电商股权的中国平安来说,其计划打造的互联网金融远非"卖保险"这么简单. 新公司已在申报中 日

马明哲:情理法孰先行

CEO来信/ 马明哲 中国平安董事长 情理法还是法理情,中外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差异.现代企业要讲法理情,坚持"法第一.理第二.情第三" 情.理.法,孰先孰后,孰轻孰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虽然人人都承认,法律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的最高权威,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逻辑才能"以理服人",而情则是以私人的好恶为基础,不能作为事物判断的主要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遵循这样的顺序,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按另外一套规则去行事了. 1984年我还在蛇口劳动人事处负

马明哲的元旦讲话给外界带来了什么?

1月4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发表了题为"蓄势待发,决胜新平台"的元旦内部讲话,对过去的一年做了全面总结,同时还提出"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的互联网金融最新构想,受到广泛关注.一直以来,"掌门人"的元旦讲话都被认为是外界管窥公司未来战略构思的一个途径,是企业宣告来年新战略的标志性讲话.那么,马明哲的这篇讲话给到底外界带来了什么? 一问过去:2014年平安互联网金融到底发展如何? 马明哲在讲话中将2014年称作是"平安有史以来危机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