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理念从进入中国至今已经过多年时间,但直到最近两年,通过计算资源方式提供给客户的公有云这种最为本源的云计算形态才开始真正成为国内云计算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之一。虽然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公有云的应用市场以及服务水平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公有云服务现有市场规模却以远超过传统IT产业的速度在增长。工信部相关调研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约达到47.6亿人民币,增速虽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这对于IT生态圈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而我国在整体市场环境、用户IT使用习惯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独特性,也为本地的公有云市场带来了诸多有异于发达国家公有云服务产业的众多特点。
2014年,公有云市场将得到更为加速的发展。在年初国家财政部发文,倡导政府相关采购从固定资产采购向服务采购迁移,将会是带动云服务产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政府采购流程和标准限制之下,以固定资产形式采购的整体IT解决方案是行业用户最主要的信息化方式,而云服务则很难在这种采购流程之下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机会。在政府相关行业的采购策略向服务倾斜之后,以服务形式交付的公有云,以及以BOT等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私有云和托管云模式,都将带动整个云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中小企业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有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等高创新性的产业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初创型的中小企业用户群体。这些中小企业用户对于高价值,且节省初期建设成本的云计算模式相当感兴趣。
此外,中国的大量的移动用户和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将为创业企业提供大量机会。基于公有云,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可以低成本、高科技的方式创新应用、服务和产品,开辟新的上市路径。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在各地的进一步兴起,依托这些城市信息中心的,以及围绕民生和产业发展的公有云服务也将进一步得到加速发展的机会。
在刚刚过去的一两年之中,国际化的大型公有云服务企业如IBM、微软和AWS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与本地合作伙伴实现战略联盟的方式,在国内市场扎根。其中在2013年6月和12月,全球领先的两家云服务商微软和亚马逊AWS先后宣布在国内市场落户。其中,微软通过与本土运营商合作的方式,由本土云服务企业世纪互联运营Windows Azure平台,并向用户提供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整合、网络等服务,并支持开源软件。亚马逊的公有云在国内的运营则选择与宽带资本合作的方式,并与北京、宁夏两地政府签署备忘录,在宁夏建立数据中心,而在北京建立运营中心。而IBM云计算业务则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在国内市场生根发芽。除了与首都在线、世导通讯等国内云服务商合作之外,IBM也正在谋求将自己成熟的云计算平台——包括IaaS服务SoftLayer,以及PaaS服务BlueMix——在今年晚些时候,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带到中国市场。
而本土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厂商如华为、中兴、曙光等企业,也看到公有云产业在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发展价值,通过成立专门的云计算分公司的方式,以自己成熟的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选择进入这一市场。
在云计算发展的初期阶段,私有云基础架构和平台体系的建设被企业级IT厂商和IT服务商认为是最为主要的云计算细分市场,而在公有云领域的主要推动者,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兴建云计算中心的各地政府部门、依托各地数据中心为个人和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服务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及ISP、以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盛大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及依托自身原有软件业务尝试向公有云业务转型的传统ISV。
而在国内外主流的IT厂商尝试进入这一市场并且开始发力之后,整个云服务产业在过去几年之中固有的格局也有如胶着的棋局中突然有一方下出一步妙手一般,随之被盘活了。
也正是在盘活之后的公有云业态的驱动之下,云服务商开始真正作为整个IT供应链中一个独立的群体而渐渐成长发展起来,并随之催生出众多不同种类的IT创新业态和合作关系。
云服务作为整个IT产业中新的生态和业务模式,在初期探索阶段也必然不会遵循单一的业务模型。而随着主要的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云平台不断走向完善,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传统应用开发生态也将会随之产生改变。
如果只讨论狭义上的云服务商,即直接将计算资源、平台资源或应用资源提供给用户的企业本身,那么目前公有云产业中真正的从业者类型还相对比较单一,电信运营商及在各省的分公司、国内外主要的IT基础架构厂商,以及从事不同业务的大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三方,仍旧是云服务提供的主流,而在其中,基础架构服务等相对基础的云计算形态也是主要的业务模式。
但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入云服务的体系之后,云服务的类型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带动整个云服务产业走向多维化、立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带动更多的企业用户投入云的怀抱,推动产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也正是因为云服务业务的多样性,《SP/计算机产品与流通》在评选最佳云服务商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在不同类型的云服务商,包括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外IT厂商展开合作的云服务商和独立开展业务的云服务商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进行更为宽泛的选择。那么在云计算的不同业态之中,哪些类型的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云服务产业也存在诸多阻碍云服务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由于自身能力限制,许多服务商的平台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距离提供高可靠性的云服务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也正是企业用户对于将IT业务转型为云服务最大的担忧之所在。围绕云计算的安全问题将成为决定产业是否能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安全性的云服务,以及以云形式提供给用户的安全服务,都将成为未来云服务产业中发展的热点,在这些领域有所长的企业将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那些“生于云”,完全围绕云服务展开业务的新兴IT服务商,这些企业在业务模式上完全没有传统因素的掣肘,相比为行业用户提供IT解决方案的传统方案商,他们能以更快速的方式投入到新兴的云服务产业之中,同时帮助用户实现IT系统更快速的迁移。
此外,那些积极融入云生态圈的服务商,也将比自行开展云业务、“单打独斗”式开展云业务的企业要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正是由于云服务产业的多维和复杂特性,与生态圈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将是服务商业务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微软、IBM等国际主流云服务商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力的前提下,依托厂商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客制化云服务,将会是2014年云方案商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