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深圳参加点名的活动,现场来的朋友多数是深圳硬件圈的朋友,北京也有一部分。坐我旁边的一位大叔就是典型的深圳创业者,做的是元器件防水处理。会到一半,壮壮在台上说36氪针对创业者提供的报道、孵化等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时候,台下一片掌声和叫好,他一边鼓掌,一边侧身问我:“那谁给你们发工资啊?”我愣了一秒。
我好像才意识到,免费提供服务,对不少人来说还是挺难想象的。
回到主题。新硬件火了一年多了,国内做的不错的团队我大致都聊过一圈,工厂元器件这些偏上游的组织接触的不多,单就最靠近消费者的这一层来看,大部分创业团队要么是在北京,要么在深圳,占了总数的80%。地点的不同,团队的气质和打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为了讨论方便,先做个简单定义,我说的北京团队,是指公司主体部分在北京的团队,深圳一方也是如此。北京团队通常是互联网背景更浓厚,可能在初期会由CEO两头跑,有个朋友是这么说的“赚的钱全买机票了”,也可能在深圳有专门的硬件负责人或者团队扎在工厂盯生产,但是主体还是在北京做软件。深圳团队通常是硬件行业出身,在生产链管理和硬件设计上有很强的功底,可能会在北京设个分部负责市场和BD,但是基因还是深圳产业环境孕育的。
我的问题是,从长远来看,两方谁更有优势?
我问了几位相熟的朋友,南北都有,试着给两方画个像。
北京团队:
大部分是互联网背景,对“免费”和“羊毛出在猪身上”习以为常,注重体验,软件和服务方面是长项。 注意品牌和宣传,会很早就考虑产品的市场形象,不少团队更是产品还没影就开始到处宣讲,演砸的也不少。 依赖风投,融资,烧钱做大,继续融资...Go big or go home,现金流没有那么重要。 不了解硬件,初次接触者尤甚,会吃很多亏,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控上有不少问题。跳票是常见现象。
深圳团队:
许多创始团队都有很强的深圳基因。在世界制造中心摸爬滚打多年,各条线都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代工厂是自己哥们,看一眼你的设备就知道各个部件是哪来的,总成本多少,可能有什么故障。硬件行业里的事情门儿清。 盈利的方式很简单,我就是这个庞大生产链中的一环,从上游花多少钱买来一套东西,组装生产好,加价再卖给下游。找订单,生产,控制成本,保证现金流。这是传统硬件行业的常态和基因。免费?我还得给工人发工资呢! 受传统硬件生态的影响,深圳团队更务实,低调,一年营业额上亿也不会出来宣讲,市场和品牌都是弱项,融资也是如此。同TMT领域的投资机构很难聊到一块。
两方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同,很大的原因是孕育两者的产业太不同了。互联网和传统制造,是两个有着完全不同逻辑的行业。互联网是用户第一,流量为王。传统硬件是控制成本,订单为王。互联网讲的是快速扩张,前期亏损后期再挣钱,传统硬件讲的是现金流为王,挣多少投多少,赔钱的买卖不做。互联网人讲梦想和愿景,每人都想做成10亿美元公司,画饼一流。传统硬件的人求的是每年能赚个一千万,今年啥赚钱咱们就做啥,明年不行了立马掉头。
现在来看,两方是互相需要的。新硬件才刚起来,没几个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演变。但是,同时做好软件服务和硬件产品,这一点是必须的。单就这一点看,两方都有各自的优劣势,而且正好是互补的。所以,最好的情况是双方能合体或者联手。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在出现,许多硬件厂商投靠百度的云平台和服务,不少北京团队也在南下寻找合适的硬件团队来补全自己的不足。
那么,性格迥异的两派,谁更有机会整合对方呢?
得看大势站在谁的那方。
个人观点,新硬件、智能硬件或者物联网,这些都是下一波互联网浪潮的前兆。硬件是壳,真正重要的是背后连接的网络和因此而生的服务。以Nest为例,的确它的硬件设计有过人之处,是它区别于同类产品最直观的亮点,但它只是加分项,真正宝贵的是通过实时在线的网络和传感器捕捉到的海量数据,和经过智能学习后为用户提供的温度调节服务。Fitbit、Jawbone或者iWatch,也许在初期会靠硬件的设计和外观来盈利,但是长远来看,软件和服务才是真正更有潜力可挖的。
从过往历史来看,互联网公司也要比传统硬件公司更有生命力,少见硬件公司收购互联网公司,反过来的却有不少,比如Google收购Moto和Nest,Facebook买下Oculus VR,微软买下诺基亚等。苹果算是个特例,软硬件并重,也收购了不少互联网公司。
如果你也同意新硬件的未来是数据、网络和服务,明显北京团队是更有机会整合对方的。整合需要的是领先的态势,市场、产品和资金都得领先。要想快跑领先,少不了资本的支持。北京团队在这方面也有优势,更多资本愿意站在他们那一方,因为两者的愿景更一致,都愿意去赌若干年后的大饼。如果前面的步子走的稳,不要踏空,更多资本会相继而来,保证你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张和并购。
没这个意思。相反,近三年内,我觉得深圳团队在很多地方会有不小的优势。深圳团队适合乱战,情势不明朗时,北京团队可能还在想着规划远景,走一步看一步,深圳团队可能三下五除二就把产品做出来开始铺市场了。等北京团队醒悟过来开始往这个方向走,深圳团队已经有好几百万用户了。这不是开玩笑,好几家我接触到的深圳团队就是这么干的,人家是真的闷声发大财。但是五年或者更久之后,当新硬件的产业链成熟后,我会更看好深圳团队专心做ODM或者OEM,而不是挑头去单独做生意。
多余的话(就是我觉得有意思不过不知道放哪儿的话):
“你有没有发现,北京和深圳之前都不怎么放到一块说的,但是现在两家的关系特密切,有啥活动双方串门串的特勤。”是的,好现象。
“窗口期只有两三年,之后就是大规模收购。”“为啥?”“做不过来,只有收购。”
“现在给我很多钱,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花,无非是继续卖设备。要想腾飞或者质变,需要有不一样的玩法,现在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