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博客中国有足够的理由满怀愿景,却忽视了当时博客网的核心问题:缺乏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
前不久,博客中国网站在首页上腾出一个角落,打上了“博客中国十周年”的纪念标志,但访客仍然很难从中看到喜庆的迹象,红色的“十周年”三个字在这个紧凑而又单调的页面上甚至略显凄凉。
无论这十年间经历过多少繁华与凋敝,博客中国现在的模样都是方兴东所始料未及的。
2002年8月,方兴东创建了博客中国网站。彼时他满怀信心与激情,在网站诞生之时便赐予了它一个光荣的使命——做“全球第一博客门户网站”。
从2002年到2005年,博客中国的用户增长率从未低于30%,并在2005年一度排名全球第60多位;同年7月,“博客中国”正式更名为“博客网”,开启了互联网第二代门户的时代。
仍然是在2005年,方兴东在北京世纪坛广邀嘉宾和媒体,宣布“博客时代的来临”,并提出了博客网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
此后一年,博客网翻开了它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篇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名誉与头衔纷至沓来、融资规模越来越大。
这成功来得似乎太过迅猛,以至于在2006年年末,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专业博客网站时,方兴东仍然没有预感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
2008年,博客网入选中国互联网最差网站;2009年,在由搜狐IT发起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公司年度评选活动》中,入席五年来十大投资最失败网站之一。
机遇和陷阱
方兴东属于最早对博客进行研究的那批人之一。从事IT分析工作的他认为博客将会是一股潮流,并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尽管这一舶来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迅速发展,但在互联网界博客业务一直成绩平平,各大门户网站对此并不看好。
方兴东属于最早对博客进行研究的那批人之一。从事IT分析工作的他认为博客将会是一股潮流,并认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博客中国创建伊始的主旨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受众定位偏向高端,并邀请汪丁丁、李希光、倪光南、姜奇平、许知远、段永朝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撰写专栏,精英化的倾向不言而喻。
这种倾向吸引了一个人——软银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羊东。羊东常去逛博客中国,兴趣渐浓,于是最终在2004年7月给方兴东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两人开始见面。
一个月后,软银亚洲就对博客中国投资了50万美元。
这笔小投资只是拉开了博客中国融资的序幕。一年后,2005年9月8日,博客中国宣布获得包括软银赛富、GGV在内的四家VC的1000万美元的投资。更名“博客网”也正是在这次融资之后。
“我没有看到有其他哪一个行业,每月用户数量连续增长超过10%”,时任软银亚洲赛富基金中国区的负责人阎焱希望博客网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他作为投资人对项目的预期效果。
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存在着太多的未知,这对于风险投资这一行来说,既意味着一个充满诱惑的未知金矿,又埋藏着一个个看不清的陷阱。博客中国也不例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满怀愿景,却忽视了当时博客网的一个问题:缺乏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
内忧外患
2005年,博客逐渐在互联网界显露头角后,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宠儿”。
拿到1000万美元的融资后,博客中国开始招兵买马,员工从40人迅速扩张到300人。方兴东缺乏大型网站的运营经验,于是聘用了十多位副总裁以上的高管。
在博客中国的“业绩”蒸蒸日上之时,矛盾也开始浮现。“后期管理没有跟上,内部架构显得凌乱无序”,一位曾经的博客中国员工说。
事实上,就连当时的博客网CEO方兴东、前总裁王俊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管理节奏控制上不够。”
管理秩序的混乱所引发的员工离职热潮也悄然而至。
2005年,一则题为《博客网内斗升级,高管接连出走,销售部集体辞职》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帖子以内部人的口气,详细列出了离职人员的名单:4月,产品部总监猛小蛇辞职;8月,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李安科辞职;10月底,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吉鹏等离职⋯⋯
2005年8月,一位从博客网离职的员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我在这个叫博客中国的网络公司里,感受不到大公司的有序运作,也感觉不到欣欣向荣般的发展迹象,只是一群无知狂人,当然我见不到方兴东,虽然我是如此崇拜他。”
2006年10月发生,沈枫接替博客中国的创始人之一的王俊秀,被任命为博客网总裁。
内祸未平,外乱又起。2005年,博客逐渐在互联网界显露头角后,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宠儿”。
在新浪高调推出了Blog2.0的公测版、成为国内首家向专业网站“开火”的门户网站后,又以名人效应“圈地”博客新运动,短短两个月内用户数量突破百万。
腾讯、搜狐、百度紧随其后,都把博客作为一项战略业务来发展。到2006年末,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的博客力量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专业博客网站。
失败的盈利模式
“博客这个产品的实际价值,有目共睹,但是遗憾的是,它只是一款产品,无法成为商品。”
经历这次重大挫折后,2007年方兴东决定进行战略转型,并将此次转型概括为“新生活方式”,试图找到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方兴东当时制定的盈利模式是——广告、互联网增值服务、电信增值服务和博客出版的融合,但由于活跃用户的数量并不多,使得博客网在执行广告、电信增值服务等以流量为基础的收费模式时面临窘境。
“当时国内博客网站的规模较小,销售收入尚不明朗,不足以支撑专业博客网站的生存”,对如此境况,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分析师张林强评价说。
除了新浪、搜狐这样财大气粗的传统门户网站外,纯粹的博客网站每月成本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收入却屈指可数。
在互联网评论人士杨雷看来,中国的web2.0主要分成两个方向——社区和工具,但他们的盈利模式都不清晰,“web2.0用户的价值被大大低估,商业价值也没有被挖掘出来,广告绝对不是web2.0的盈利模式”。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评论家则表示,专业博客网站的失败,不是操作技术上的失败,不是人力因素的失败,而是由于博客本身的产品特性,使得它虽然有存在的价值,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互联网的主流应用之一,不会轻易被淘汰,也不存在落伍之说,但却难以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所以在资本逐利本能的选择中,不可避免被打入冷宫。“或许,对于博客,甚至不应该用失败来界定,因为这个产品的实际价值,有目共睹,但是遗憾的是,它只是一款产品,无法成为商品。”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它是失败的。
2009年,博客网内部做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节约成本,方兴东将博客网迁到不足200平方米的办公区,精简人员,并对系统做了重新梳理,带领四十几位员工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路。
此后,“博客教父”方兴东和他的博客网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甚至连博客本身,也开始在微博的天下中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