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还处于一个萌芽的时期,没有真正的大佬,也没有被垄断的产业链。但是如今哪怕面前还未出现难以逾越的大山,“被”停滞不前的产品也比比皆是,盲目抄袭与攀比,产品趋同,差异化日渐模糊,首先被毁的就是我们的产品观。
以下为作者所述观点的全文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其撰写的《五常学经济》中生动描述了他的经济学求学之路,重点介绍了他如何痴迷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学习经济学。用他的话说,就是努力解释最简单的经济学现象与概念,比如为什么同样有交换价值的红薯不是货币?以及类似的不胜枚举的经济学现象。
下面是书中两段话,我抄下来与大家分享。
经济是一门重视概念的科学。可取的理论不多也不难,远不及自然科学那样湛深,但概念的变化多,一般性大,而概念掌握得稍有差池,简单理论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样,从事者逼着把理论搞得复杂,用上“拓扑”等湛深数学。是今天的“主流”吧,但我没有见到这样的文章,对基础概念掌握不足的,能成功解释经济现象。同学要掌握正确的概念,但读物胡说,老师不懂,很麻烦。同学们于是要讲一点际遇,名师难求,懂得选择度我是起码的要求了。
同学们从开始学经济时就要走到真实世界去,在街头巷尾到处跑,好奇地观察,不断的试行以学得的简单理论解释,既是要试行推出假说,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做验证。要多做,甚至天天做,开头会觉得经济理论没有什么解释力,但坚持下去,“破案”的实例会愈来愈多,过了几年会觉得复杂的世界一般有简单的理论解释。
这种基于实证研究的思路对我启发很大。从历史角度看,经济学也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随着世界经济多样性的发展,经济学还存在太多的空白等待填满。那些看上去的真理,也不见得就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而张五常对待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心态,恰恰就是我认为如今互联网从业者最最欠缺的心态,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善于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原因很简单,互联网在国内的历史只有短短十几年,国外也不过几十年。移动互联网更是刚刚三五年。在这样一个萌芽时期,一切理论、概念与成绩都是可喜又微不足道(也不见得可靠)的。
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开始流行概念,开始追求真理,这直接造成了盲目抄袭与攀比,产品趋同,差异化日渐模糊。包括资本的介入,让这种浮躁之风更甚,团队创始人开始疲于穿梭在各种天使投资论坛。我曾经参加过的投资沙龙中,最常见的有两类人:一是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产品答案;二是自身没有完整答案却希望找到更多的钱。
我看过《长尾理论》、《引爆点》、《认知盈余》、《信任代理》、《聚联网》、《未来是湿的》,包括凯文凯利的那一套,甚至《失控》我也翻了翻。我觉得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在现有概念层面,大家都差不多了,没什么秘密和差距。
对产品突破点的自我反问
那该如何寻找产品上的突破点呢,我认为产品早期还是以团队自我反问比较有价值,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从初衷和用户特点问,从最简单的问。
拿微信为例,产品的定位是什么?
为什么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腾讯做微信?
微信和微博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微信为什么要摇一摇?是技术容易实现,还是用户体验新鲜?为什么要找附近的人,而不是指定某个城市某个区域的人?(我相信现有的技术手段这一点也可以实现)。
什么是本地化?
本地化能为商户带来什么?什么样的商户适合本地化?有本地化,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化是否同样有价值?互联网金融可行吗?衣食住用行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什么样的应用?
眼看就要4G了,你的产品是否能充分利用4G技术优势?
如果平台产品的用户量以亿为单位,细分领域的用户目标是多少(这直接决定你的天花板,也就直接决定你的战略打法)?
你的用户有哪些上网习惯?
习惯集中于哪些时间?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你真能说清楚吗?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步是什么?物联网是否会受益于移动互联网?三大运营商会死吗?腾讯在挑战运营商,你是否可以借势联合运营吗?移动互联网带给人类的危害(身体和心理)又是什么?如何将这种危害最小化?……
类似这样的问题太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不相信谁掌握标准答案。当你把自己当成用户,把这些最简单的问题想清楚是你最先需要做的。根据这些答案出来的产品,再拿到市场是试错。试错很关键,试错还是在发现和解决最简单的使用问题,比如用户觉得操作不方便,升级不方便,不能拍照,不能拼图,不能复制粘贴,不能自动识别通讯录,同样的网络欢迎产品反应慢等等。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用户不会一下子告诉你,后台应该如何开发,如何写代码的。用户甚至都不会告诉你他不喜欢什么,他完全可以直接卸载不用。这就是用户,用户不会理解你没有钱,你团队人少,你工期短等等。用户能做的就是,用你的产品不断解决他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为他提供价值和便利。而这些问题也都是简单的问题,用户不会让你给他一套房子,给他一个老婆。
所以,你以为的捷径,极有可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障碍。因为你一偷懒,用户就必然要勤奋。只有你不偷懒,你把问题看透了,你的产品才有机会让用户更懒。说到底,谁不知道用户希望更懒呢?
说到这,借用张五常的回顾
“我的一切经济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对实证的偏好与研究之上的”。而互联网相对于经济学来说,显然更加偏重应用。那么,我们该有什么样的产品观又或者从业观呢?我想就一句话吧:最好的产品解决最简单的问题。
另外,多接触不同行业的人,如果你认为你的互联网知识足够支撑你的产品,那就远离这个圈子的人。因为他们只懂得炫耀一些用户用不到的技术与理念。他们更多的是在给自己做玩具,然后把用户甩得很远,甚至还嘲笑用户不识货。
最后,希望你在一个应用性意味着一切的行业,学会应用。